有没有《驴得水》电影的影评?
电影《驴得水》试图通过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折射出人性的深度和生命的厚重,但故事的讲述方式却差强人意。电影《驴得水》是主创人员的话剧《驴得水》的影像化,但电影的完成高度保留了话剧的特色。例如频繁的对白,依靠戏剧矛盾推动剧情。电影镜头缺乏力量。人物性格和命运走向并不是由内而外完成的,而是被剧情推动。整体观感是电影的话剧味太浓。当然,电影在思想层面引发的思考,在国产片中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在低俗、浅薄的国产烂片充斥院线的当下,有心拍出人性深度和生命厚重的电影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本文尝试分析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解读影片折射的人性深度和思想内涵。
《驴得水》这部电影值得推荐吗?
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好片子,略带话剧模式的电影让一般看惯了电影叙事风格的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舞台效果,不管是人物紧凑的对话,还是雅污的女主角,让人看起来很是惊奇,当然故事的内容和深度含义,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其实一部电影好看就行了,至于深度能理解都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不必矫揉造作的说出一二三来,电影,好看就是好看,感觉最重要
电影《驴得水》里,为何观众会对“张一曼”这个角色感到惋惜?
首先是为她悲剧的结局惋惜,可以说张一曼是电影中最纯粹的人,她为了自由可以放弃更好的发展条件,虽然身处偏远的小山村,却依然没有放弃对一切美好食物的追求,她风流、大胆,主动向男士求欢却不为名利,这样一个善良、纯真的人最后却落得自杀的下场,这当然令人唏嘘。
其次是为她枉受伤害而惋惜,在片中她不被任何人理解,还相继被两个喜欢她的男人轻视甚至侮辱,最终他们把她逼上绝路。但她有错吗?她只是追求最单纯的性而已,不带任何目的的,她曾经明确的拒绝了裴魁山的表白↓
她也告诉过铜匠,上过床不代表我们有什么关系,还催促铜匠快点回家去。
但是裴魁山和铜匠还是认为张一曼背叛了他们,所以一个骂张一曼是“婊子”,一个逼她剪掉最心爱的头发。这说明人们可以接受为了名利而跟你上床或者为了和你结婚而跟你上床,却不能接受因为想上床而上床。一旦男女之间有过性关系,就表示他们要相爱,这明显是不讲道理,所以张一曼因这样的罪名而被逼至死,实在让人惋惜。
最后我们是透过张一曼为自己惋惜。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像张一曼一样简单纯粹过,但当我们独自经历困难时、被真心对待的人背叛时、失去了自己最珍惜的东西时,我们也不再是曾经的自己了,虽然这是一种成长,但成长本身就伴随着惋惜。
电影《熔炉》里有句经典的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张一曼是自始至终没有被世界改变的人物,最后她还是坚持做好了那套象征希望和美好的制服,但可惜的是她还是死了。
谢邀。
我觉得张一曼是这部电影里塑造最成功的一个角色。
从一开始她就是剧中最追求自由的那个,虽然电影里没有说过她的身世,但是从几位教师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张一曼应该是有段被迫着、不自由、甚至出卖肉体的悲惨生涯,后来被校长所救,来到这里。来到这个“没人管着的自由之地。”
影片里一开始,张一曼代表自由,铁男则代表反抗,校长代表理想,裴奎山代表理解。然而接二连三的剧情与欺骗发生后,事情像滚雪球一般戏剧性闹大,面对钱的诱惑,爱情的离散,以及权力与枪炮的逼迫下,每个人都变了。反抗的铁男成了顺从的奴隶,理解的崔奎山成了贪财的小人,有理想的校长甚至在强权下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女儿,老实的铜匠变成了仇恨的化身,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恶魔,而最自由的那个人,张一曼,则疯了。
被剪掉长发视以众人的张一曼,在田野里采花,那时的她听到校长说“别出去,也别听,就在房间里做好校服,校服做好了才可以出去。”校长本意是想让这个可怜的人不再处于暴风雨之间。
疯了的张一曼反复念叨着这句话,后来就真的没有出过自己的房间,她一遍遍念着这段话,一针一线做着校服。而到影片末尾,她举起枪自杀了,倒在血泊里,长镜头给到她的卧室,是整整齐齐的,一套套新校服。
才想起那句她一直念叨的话“校服做好了,你就可以出去了。”
校服做好了,她出去了。
原来她理解的“出去。”是从这个世界出去。
不幸的她,也许只有去了那个世界,才是真正的自由。
所以我始终觉得,张一曼是这部评分极高的电影里塑造最成功的人物。
不自由,毋宁死。
如何评价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驴得水》?
《驴得水》是一部黑色幽默电影。
世界上的电影有很多类型,我最偏爱的就是黑色幽默这一款。如果有朋友问我,你喜欢什么电影?我可以一口气说出二三十部。如果从这些电影中追问“最喜欢”哪一部?我可以明确地回答,那就是制作于1969年的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失翼的灵雀》。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就是因为它是一部高水准的黑色幽默影片。《驴得水》就是这种类型的电影。
黑色从何而来?
不是每部喜剧片都可以称为黑色幽默,绝大多数喜剧电影都是“蓝色幽默”,如《宿醉》、《飞越长生》这样的经典喜剧片。我称其为蓝色幽默,取自天空之蓝,一抬头就能看到。而像《美国派》、《波拉特》这种喜剧片可归于“黄色幽默”,个中原因众所周知,就不详解了。
黑色幽默之所以被称为黑色,《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我的个人看法是,黑色幽默的黑色来自无处不在而又不可抗拒的权力的阴影。黑色是阴影的属性。正因为有这种黑色阴影的笼罩,幽默才益发显得其难能可贵。
?《驴得水》的黑色来自那个跋扈的特派员。从剧情的合理性来看,其实我对这个教育系统的大员能够随身携带枪支是有质疑的,但如果说人家就是这么“有权任性”,也能说得过去。他在这群人物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正是在这种权力的威压之下,产生了黑色幽默。
制作这样一部戏,且不论其出发点何在,也许仅仅是为了制造“笑果”而编造出来的一个由头,但论其立意,已经胜出一筹。通常这样的作品都难逃厄运,如前文所提到的《失翼的灵雀》,制作完成之后,被不可抗拒的力量封存了21年,直到1990年才得见天日,一出头就力擒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以我看,《驴得水》电影能够在制作完成之后,很快登上院线银幕,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奇迹。如果它能再创票房新高,那就是另一个奇迹。尽管世界变化快,人间永远缺少奇迹。
幽默怎么表现?
突出荒诞感是黑色幽默的常用手法。譬如著名的黑色幽默作品《二十二条军规》,很多情节设计得极其荒诞,正是在这种怪异和荒诞之中,作家写出了幽默感。
作为黑色幽默电影,《驴得水》的最大特点是不以荒诞取胜。即使剧情中有怪诞的成分,也被现实主义的暖流溶解掉了。有句话说,一个人要“活在当下”,一部电影也是如此。如果把《驴得水》中的故事背景给它解构掉,换成“当下”,任何一个对现实世界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可能会心一笑,其中原因“你懂的”。这就是我所谓的现实主义洪流,足以消解电影中看似荒诞的剧情设计。这也是影片的最大特色。
如果你能看到现实之中的荒诞,那么电影中的荒诞就不再是荒诞。说句绕口令就是,荒诞背后的荒诞,就不是荒诞。
从我的观感,《驴得水》的幽默感主要来自女主角。这个主演从长相上来看,绝不是当下盛产的美女脸,套用《喜剧之王》里的台词来形容就是,她的美感是“由内而外”的。如果你不看电影,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如果你看了电影,还是不知道我在说什么,那就只能说明,这部电影不是你的菜。
这样写评论,不是在卖关子,而是不想剧透。在你看到电影之前,如果你已经知道剧情,观赏的惊奇度要下降不少。这对一个写字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白色幽默”。为什么是白色?因为看别人翻白眼的时候,你能看到眼白。
我不得不说,《驴得水》的幽默止于前半段,后半段我看到主创人员试图延续之前的嬉笑风格,然而这种努力失之用力过猛。前后的反差有点忒大,即便阅片如我,也略感意外。对此,我的解释是,也许是因为前半截故事太好了,后半截都不知道该怎么接了。这有点像雕塑家罗丹曾经面临的困境,面对一个完成的维纳斯,臂膀显得过于完美,这可怎么办?罗丹最后选择了残缺——他废掉了完美的臂膀。我觉得这才是大智慧。
尽得风流何其难
喜欢戏剧的人也许知道,电影《驴得水》改编自同名话剧。改编电影总是会引发话题。舞台戏改编电影总是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电影手法的运用不够。舞台戏更多的是用语言讲故事,而好的电影手法是用“画面讲故事”。这种技术分析的话题,就不深入探讨了。闲来想到司空图在《诗品》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评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家赫拉巴尔也许明白司空图这八个字的意思。所以他在《失翼的灵雀》中安排了一个用小镜子反射阳光的桥段,这个桥段的情节很短,没有台词,但那一束阳光具有穿透心灵的力量,照亮了影片中无处不在的黑色阴影。以至于多年后,我仍然记得那束光芒。所以,我现在要说,那束阳光可以说是“尽得风流”。电影中锻造这样的“风流”,有时候看似无意得之,其实不易。
听说《驴得水》这部戏在舞台上是“零差评”,对此我总是有点难以置信,这就好比说一个人是完人。尽管我没见过这样的人,但是确实听说过几个,比如林肯、甘地。我宁愿相信他们所相信的都是真的,当然了,如果亲眼见过这样的人,我会更加信服。我只能肯定两点,这个世界总有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总有值得我们去看
电影。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