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部电影让你看完,潸然泪下,为什么?
感人的电影有很多,把我看哭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日本电影《楢山节考》!
以下是这部电影的故事梗概,在写完最后一段文字后,我发现眼睛已经看不清屏幕了,我已经潸然泪下!
100多年前的一个日本山村,流传着一个骇人听闻的习俗,老人活到70岁就要被推下悬崖摔死,以此来祭拜山神。
因为这里四面被大山包围太过贫穷,所以才使得这一陋习流传不衰,在这里,每个家庭的大儿子才可以结婚,生了儿子很多都选择抛弃,生了女儿很多都卖给外人去换钱,因此这里男多女少,人们活着的唯一的希望就是吃饱穿暖和发泄欲望,故事的主人公阿婆已经69岁了,可是她身体依然硬朗,她似乎对于即将到来的死亡并不是很恐惧,因为以她封建的思想看来,人如果活到70岁还不死是件很丢人的事。
阿婆的儿子痛恨这个习俗,但是也没有办法,阿婆看到了儿子的苦恼,于是就磕碎了自己的牙齿,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老,这样自己就能早点被推下山崖,阿婆临死之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给儿子娶妻生子,阿婆相中了邻村的寡妇阿玉,在教会了阿玉如何侍奉丈夫之后,阿婆的第二个心愿就是帮助二儿子体验一下鱼水之欢,但是因为二儿子平时极端邋遢,身上奇臭无比,无奈阿婆只能为他找了个嗅觉失灵的老太婆,两桩心愿已了,阿婆安心的决定了上山的日期。
临行前夜,阿婆叫来了村里有头有脸的人,向他们告别同时也为自己送别,这些人给阿婆说明了上山的规矩和道路,一位长者告诉阿婆的儿子,说如果老人不愿意上山顶,可以在半山腰就把老人推下山崖,晚上,同村的阿公来找阿婆,哭诉着自己害怕上山不愿意死,阿婆说这都是自己的命运,挣扎也没用。
第二天阿婆的儿子怀着沉痛的心情背着阿婆上山,按照习俗两人不可对话,所以母子二人一路无言,到了半山腰儿子放下阿婆,两人地上休息,儿子自言自语说,这条路是祖先留下来的,不知道送走了多少人,再过25年我也要从这里再次经过,快到山顶时两人看到两旁沟里全是白花花的尸骨,儿子将阿婆放在了一块石头上,腰里掏出一盒饭递给母亲,母亲一再推脱,儿子无奈,只能遵循着不可回头的规矩往山下走去,回去的路上,儿子看到村里阿公哀求着不想死去,但是却被阿公的儿子狠心推下山崖,一片哀嚎响彻在山谷,儿子扭头跑回去寻找母亲,却看见母亲双手合十坐在那里,儿子哭着问,母亲你冷吗,阿婆不语,只是挥手让他回去,朴实的信仰让她更能从容的面对死亡,儿子知道这是宿命,只好含泪下山,阿婆静静坐在那里,双手合十,从容而又有尊严地等待着死亡。
不是贫穷扼杀了人性,而是贫穷放大了善恶。所谓的信仰,为的是让有爱的人心安,让作恶的人难安,《心经》上一句话说得好,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人世间最聪明勇敢的人,永远是心底最柔弱的!
我是卢孤诣、头条原创电影视频作者、喜欢我、请关注!
看了今年大热的电影《绿皮书》吗?觉得怎么样?
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绿皮书在电影中是一本专门为黑人所写的出行指南,记录了美国南方所有欢迎黑人落脚的地方。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美国,讲述一个上流社会的黑人与一个底层社会的白人,一起前往有严重种族歧视的美国南方巡演的故事,是一部轻松而温情的公路片。
马赫沙拉?阿里所饰演的黑人钢琴家有着矛盾的双重身份,在白人所主导的上流社会中,他因黑人身份而无法融入;而在处于底层的黑人中间,他也明显的格格不入。所以我们看到,一系列矛盾拉扯着这个脆弱的灵魂,直到维果?莫滕森饰演的托尼——这个粗鲁的底层白人进入了黑人钢琴家的生活,他们在旅途中互相影响着、改变着对方。
影片伊始,我们就看到托尼是一个有着种族歧视的白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去做黑人钢琴家的司机。可当托尼见到黑人弹琴后,被他的才华所折服,原本的歧视立马消失了。托尼这个角色无疑是讨喜的,当我们看到他笨拙地为妻子写信时,就已了然,他粗鲁的外表下,是一颗柔软细腻的内心。所以,他能够发现钢琴家的矛盾、苦楚与孤独,并且带他走出深陷的泥沼。
但是影片对于探讨种族问题还是太浅尝辄止,在幽默轻松的对话中,在阖家欢乐的大结局后,阶级冲突和种族问题都被轻轻带过。而比起在第91届奥斯卡中同台竞赛的《黑色党徒》,将种族问题的冲突赤裸裸拍在观众眼前,《绿皮书》的处理不如说是一种逃避。打动我们的最终还是托尼和钢琴家的友谊。
关注头条号武侠小王子,我陪各位一起聊影视动态
急需一篇《钢琴师》的影评?
这部片子是围绕二战展开的,它以揭露二战中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为主线,所要表现的主题就是人们对二战的反思。希望通过把战争对生命的践踏、对人的尊严的挑战、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展现出来,从而让人们能够意识到战争所带来的深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以期望以此来达到唤醒人们捍卫和平的良知。伴随影片第一个镜头的,就是这首升C小调夜曲。这是一段什么样的音乐呢?我想这是一段献给情人的音乐。坐在电台的钢琴前向全波兰献奏的钢琴家施皮尔曼,那一刻他也同样是穿越在肖邦的梦中吧。施皮尔曼只是一个极具才华的波兰钢琴师,犹太人血统,他为波兰电视台演奏,可是他才刚刚起步的职业颠峰状态,还没有来得及开始的恋爱,就被德军的炮火终结了。梦被撕碎了。把梦撕碎的是把华沙电台炸得粉身碎骨的炮弹。从第一声爆炸开始,天堂就已经变成了地狱。我的心也一次次被撕碎了。那个从隔离墙的墙洞中奋力想逃进犹太区的孩子,被活活打死在钢琴家的怀中。他的眼里除了能漫出泪花,还能怎么办呢?他抬头望着我,他无助的眼神中象临风的枯叶那样的无助,也穿透了我的眼,使我没有勇气正视。当他不小心把肩膀上的砖头撒在地上时,德***官用皮鞭把他打倒在泥泞的地上。那皮鞭抽打的是全波兰最杰出的钢琴演奏家的身体啊,那一刻被玷污的是艺术,被抽打的是全人类追求美好境界的尊严的心。最让我感动的画面就是钢琴家全家最后一次相聚的场面,那是全家人在等待前往集中营的车站广场一起分享一块指尖那么大的糖块。老父亲把小小的糖块分成了六份,我想,那大概是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最后一次在人间来分享甜的滋味了。转眼之间,父母兄妹全部都被塞进了开往集中营的列车车厢。当钢琴家穿行在空无一人的华沙犹太人聚居区的街道上,他撕心裂肺地哭嚎着,为转眼间的人世转变生命无常,那种掩藏在命运背后的时空反覆。我知道,我明白,是那种心无所依的精神空白把一颗曾经是那样高贵和骄傲的心踩在泥泞中反复蹂躏。痛也就痛罢了,为什么无辜的生命可以这样轻易地以这种比草芥还不如的方式从充满爱的怀抱里夺走?!没有尊严,没有亲人,没有食物,没有安全,这样的世界不是地狱又是什么?!而这个人间的地狱是谁造成的?不是外星球的邪恶力量,不是山崩海啸,而是那个比邻而居的曾经哺育出贝多芬,舒曼,海顿这样的一个崇拜古典音乐大师的民族啊!施皮尔曼在影片之中,渺小身影背后是一副残败的废墟,那么一个深远的镜头,让我看到了后现代主义的世界末日。 直到一个德国高级军官的出现,源着施皮尔曼苦心找寻来的罐头发出的声响。当德***官见到眼前这位鲁滨逊式人物,当得知施皮尔曼是一位钢琴师的时候,他倾听了施皮尔曼的演奏。肖邦的叙事曲在德军军官和施皮尔曼之间展开了一场对话,施皮尔曼丧失希望的眼神,苍白的没有任何感情的面孔,修长的只有一个钢琴师才可能拥有的手指,轻轻的触动键盘,陌生和麻木的弹奏。渐渐的音乐传递着人性的力量,施皮尔曼忘记了战争,忘记了疾病和饥饿,忘记了懦弱,飞动的手指触动的每个音符,轻柔的、婉转的、激昂的、如诉如泣讲述着人类生存的意义。之后,德***官不断的给施皮尔曼提供食物,甚至于脱下自己的大衣交给这位曾经要被毁灭的犹太佬……影片结束的时候,我们的钢琴家在交响乐队的陪伴下重新回到了他的钢琴面前。仍然是那首雄伟状阔的华丽大波兰舞曲,这一次他清清楚楚地触键,明明白白地挥洒。没有比波兰舞曲这样的曲式更适合表现波兰民族的性格了,这是肖邦的灵魂,这是钢琴家的灵魂,这是波兰民族的灵魂。不要让我们的钢琴家只能在空中挥舞他的手指,让肖邦在这个缺少爱和宁静的世界里复活吧。让他从镜子的边缘醒来,让他在黑色的钢琴前面坐下。让音乐的天使垂下他那些美妙的手指开始倾诉。渐渐地周围的一切开始暗淡下来,他的手指是他心灵的仆人,在黑键白键上,它们拂过。音乐雨流过我的发,我的额际。仿佛看到了黑色的弧形水面映着岸上闪亮的光影流泻的团团灯火。这时候才是真正的肖邦,用钢琴说话的肖邦,贴着泥土和雨水行走的肖邦……恶魔已经不是恶魔了,受害者也没有了恨,影片就这样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生存意义的希望,主角都已经没有恨,我们还能说什么,音乐改变了施皮尔曼个人的命运,难道音乐真的可以改变整个人类的命运?艺术的魔力让一个弱小的男子躲过了战争带来的原本无可逃匿的灾难,这个故事应可以让所有怀疑艺术魅力及价值的人得到了一定的慰藉。在真实的生活中,总会有尊重艺术的平凡人存在着,这样虚构的事实总是鼓舞人心的。就让音乐去贯穿人类命运的始终吧!
昨晚刚哭完,挥泪介绍给你一部《山楂树之恋》。
你也知道的,疫情时期待在家里百无聊赖,只能刷剧。最近也没什么好看的,就看了一部老电影《山楂树之恋》。
周冬雨和窦骁都是靠这部剧出道走红的,之前的她们都毫无表演经验,所以也使得这部《山楂树之恋》显得格外真实。
这是一段虐哭人的纯情之恋。
01男女主太养眼,笑容格外暖。
周冬雨和窦骁目前都是大明星了,可当年两个人还是学生,窦骁才大二。从加拿大回国以后就被副导演推荐给张艺谋了。张导拍戏喜欢用新人,他特别注重电影真实的质感。
窦骁和周冬雨演绎的是一见钟情的纯爱,两个新人拍戏时还带着些羞涩感,与剧情相符,看起来超级真实。
周冬雨笑起来甜,窦骁笑起来特别暖,养眼啊,同志们!
02故事改编自熊音的真实经历,凄美又虐心。
这是熊音当年的真实经历,在出国后她把这本回忆录交给朋友,委托写成小说。于是就有了小说《山楂树之恋》,据说里面的台词都是当时静秋和老三的真实对话。
老三对静秋是真的心疼到骨子里,那份纯纯的爱,在今天的社会格外难得。为她包扎伤口,为她买球衣,为她默默守候。这样的男人,又配着窦骁帅气的脸,能不让人心动吗?
男主去世的那场戏,静秋哭喊,让我格外难过。
得知这是真实故事以后,我就更难过了,老三为了与静秋约会,拼命加班才得了病。这到底是他的福还是他的祸?后来静秋出国了,还结了婚。我就更为老三不值了!
一个为她付出生命的男人,一定也在她的心里深深存在着。
美好的爱情,无关家庭地位,无关物质条件,在今天这个物欲横飞的社会还有吗?
看了,挺好的。
因为事先知道很好,所以充满期待。
因为今年被提名的这几部都不是太好,所以显得这部还真的不错。
如果和《一个明星的诞生》《副总统》《燃烧》《波西米亚狂想曲》比起来,
这一部当然是最好的。
据说《罗马》非常好,但是,却没有机会看到。
在中国看不到。据悉,在美国也看不到。
不知道为什么。
《绿皮书》还是很好看的。
首先是题材新颖,新鲜,意外,却反映了一个古老又切近的主题。
情节的设计很巧妙,人物的性格也很鲜明,之间的戏剧冲突设计得恰到好处。
再就是,细节的设置也很有意思:
弹钢琴时琴上放一杯威士忌;雪梨跟着托尼学会往车窗外扔骨头;
一小块绿色的幸运石;两次警察叫停车子;雪梨教托尼给妻子写信;
等等,都服从于主题,服务于主题,衬托了出题,也深化了主题。
符合艺术规律,符合电影规律。
再加上情节的推进,加上人物的表演,等等,
一部成功的电影,就成功了。
但是,我一开始之所以表达的喜爱程度不是那么高,
就是因为,如果从一个经典电影的要求来看,
可能,它还只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与此同时,我倒是觉得《加入比尔街会说话》拍得还真不错,
底层,艰难,人性,也有种族歧视。但并不轻松,更接近生活与生命的本质。
当然,《绿皮书》有一点超越苦难的意思。
无论是苦难本身,还是有所突破,都是电影的常胜之领域。
有人说,今年的奥斯卡完全变了味道,
牵涉到一是种族歧视的片子好几个,音乐人物传记类的两个,
主题的重复率太高,也说明,即便是在美国,
电影创作题材和主题的狭窄和拥挤。
看来,这是全世界的问题,首先是创作的繁荣,
剧本的繁荣,无论是改编剧本,还是原创剧本,都缺好本子。
看来,全世界都缺好本子。
再说一点,就是尽管今年整体的片子质量都不算太好,
但是,奥斯卡有一点仍然保持得不错,那就是对于演员的演技的追求,
有一如既往的感觉,还比较讲究,比较严格,比较追求深度和新意。
这是值得肯定的。
有一点一直有些困惑,就是,即便是美国的那些高手所拍摄的电影中,
不管题材如何,台词似乎有越来越多的倾向。
有的是因为剧情复杂,不得不用台词来弥补。
但是,现在似乎每一部的台词都不少。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台词控制得恰到好处的,一般更容易受到好评。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