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酒馆》方先生经常蹭吃蹭喝,为何却不乐意留下来帮酒楼揽客?他结局如何?
这两天看《老酒馆》这部电视剧,心里非常不爽,有两个人物让我非常的反感,其中一个就是去蹭喝的方先生,另一个就是兵痞头子马旅长。
在我的眼里方先生不是蹭吃蹭喝,而赤裸裸的威胁,记得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直接就要求见掌柜的,你什么人啊?说见就见的啊?在对话之间来了一段顺口溜的单口相声,从上看到下,从里看到外,皮肉骨头连着筋,一直看到心肝上,这句话押韵吗?好听吗?让人感觉非常乏味。
一见到陈怀海,就说自己是耍嘴皮子的,这不明摆着是威胁吗!耍嘴皮子的,我能把你说好,也能把你说坏呀。老酒馆也就是一服务行业,如果是其他的行业早把你赶走了。
陈怀海陈掌柜热情的接待了他,他倒好,当场就说起单口相声啦,你说就说呗,还把顾客得罪,在陈怀海眼里这是直肠子,快言快语,是在点拨,但是你好的坏的全都一起把它说了,我想问一下难道喝酒的都是狐朋狗友吗?你这不是把所有人都骂了吗?
也许他是在试探陈怀海是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仁义大方,但你也要看在什么样的场合,对什么样的人去说,更何况你还没有喝多呢,这不是拆别人台是干什么呢?也许你就是在证明你能够把这个店子说死也能够说活吧?
第一次出现在老酒馆门口时,我认为他是拿别人的名誉在做威胁:你看有的饭馆啊,人家挂羊头卖羊肉,货真价实,有的饭馆呢,挂羊肉卖狗肉,表里不一,你这可是在老酒馆门口说的,不是指老酒馆是指谁呢?虽然你话锋转过来了,如果陈怀海不请你进去喝酒你又会怎么做呢?请你喝了酒别人又会怎么想呢?如果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你就侵犯了名誉权,请你喝了酒,也会被别人说成是被封口了。
喝酒就喝酒吧,一个人还贪杯喝醉,当真是不要钱就做死的喝,这酒品还真不敢让人恭维。
而且在他单口相声当中说戴帽子那个故事真的不好笑,动作表情单一没水准,相比较起以前巩汉林饰演的说书先生,简直不是一个档次,巩汉林在剧中那可是手舞足蹈,面部表情相当丰富,台词功底确实没话说,那可是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不像这个方先生说话要死不断气,没有一点激情,就像家里死了人一样。
不过有一件事还是值得称赞的,就是有一恶霸母亲大寿,请他去说单口相声,叫他在相声当中说祝恶霸母亲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的话,他不愿意说,恶霸把他一顿恶打并且把他窝给烧了,这倒是值的同情。
但是这个方先生很多事情是随着自己的个性去做事的,不管你是好人还是坏人,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且是没有证据的乱说,这在老酒馆门口以前就是这种表现啊,他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说出来还不舒服,说了还要说到底,也可以说是一意孤行的那一种,如果硬是像陈怀海那样说他直爽,敢于点拔人,我个人是非常反感,不认可。
"不烧香,不求人,全靠嘴皮子吃饭。"自己窝被烧掉以后,陈怀海让他住的老酒馆,他说了这样的话。可能大家都说他比较硬气,有骨气,有自己的底线,但我认为他这是一种摆姿态,是一种自命清高,他只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不会为酒馆办事的,他不想受约束,也不想负责任。
如果你有骨气就别用这种嘴皮子去拿捏别人、去威胁别人混饭吃啰,像巩汉林说书先生那样找个地方,好好的去说你自己的单口相声赚钱吃饭不好吗?在我眼里这跟无赖没什么区别,不是什么直肠子,快言快语,是没人要也不敢要的臭虫。
不管是在以前旧社会还是在现在这个社会,村里街上有这样的人,有几个人不怕他的呢?有多少人能够跟他合得来呢?像这样的人他能在人家面前树立起威信吗?
偏偏就是这样的人,在以后的剧中还会被树立起正面的形象,因为这位方先生在陈怀海抗日以后,会充当的宣传工作者,在街上大肆的宣扬和鼓励老百姓共同抗日,要不是看到这点我早就想把他舌头割掉,接在以前说书先生嘴上该多好啊。
说书先生他在酒馆的吸引力、影响力大多了,给酒馆带来的欢笑声也多多了,可惜他已经被割掉舌头,正因为这位方先生在街上鼓励老百姓抗日,已经得罪了日本人,最后还是会死在日本人的枪下成为抗日英雄。
《老酒馆》中你最想去掉哪个角色?出现这么多配角真的有必要吗?
1老酒馆最应该去掉的一个角色 应该是陈宝国,但不是要去掉陈淮海。
2、这个剧,我只看了11集就看不下去了。不想再看陈宝国那副德行!
3、从我看过陈宝国演的电视剧来说,《茶馆》、《大明王朝》、《湄公河血案》、《老中医》、《北平无战事》……等。无论是古装的、现代的,市井人物、正面、反面,皇帝、平民。陈宝国都是那一副僵尸脸,千篇一律,一个表情。剧中人物所受到喜、怒、哀、乐。在陈宝国表情、动作,他和人物形象、其他演员的互动,根本不在一个“拍”上。
4、在所谓“有斤有两”明星演员中,可以说陈宝国的演技是最烂的,也可以说他根本就没什么演技可言。优秀的演员应该是根据角色的改变、环境的变化而随之表现出与之相适应的动作、表情、语言。任何表演都要符合人物身份和特点。
5、而这些东西在一个毫不知道怎么进入人物角色的陈宝国身上,简直是一座大山,不可逾越。任何场所都是腰板直挺、目光呆滞的苦瓜脸,让人看着很累!这样的演员指定演不好角色。
6、在《老酒馆》里不是配角多,而是明星配角多。由于主角不给力,人们过多期待配角的演技,从我看过的11集中出场的老二两、老白头、贺义堂、那正红、老警察、二掌柜这些老角色的演技看来,哪一个都比陈宝国“入戏”,尽管没有多少台词,但人物形象都很“丰满”。
7、所以说,你主角不演戏、不作为,那人家配角就“抢戏”了,这种抢不是演员抢,而是观众在抢。
8、所以在《老酒馆》中,陈怀海不能去掉,而是陈宝国应该去掉。也不是配角多了。
9、最后欢迎大家文明评论,探讨。你可以喜欢陈宝国,我也可以不喜欢陈宝国,这都是正常的。请不要出口伤人。我不是“角”,不会接受你的侮辱!
老酒馆里汇聚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坚守规矩的老二两,有迂腐的那正红,有略显神秘的磨剪子的白夜,还有不着调的贺义堂,以及刚刚出场的倔脾气单口相声艺人方先生。
方先生的“规矩”是一辈子不烧香、不求人,不给人撑场面、打招牌
方清平出演的方先生和杜先生一样,是靠手艺挣饭吃的,但和杜先生不同的是,他不会为了“五斗米折腰”,不会因为别人给了口吃喝,就说违心的话。
最能代表他性格秉性的一件事是,有一个恶霸的老母亲过大寿,请方先生去家里说相声热闹热闹,顺便让他说几句寿比南山之类的吉祥话,方先生就是不说,恶霸打了方先生一顿,还放火烧了方先生的家。可方先生没事人似的,还在码头给大家讲笑话!
足见方先生是个不求功名利禄,只求自己心安的、按照自己的原则生活的人。方先生没地方住也不愿意住在老酒馆,是他做人的原则,面对别人的施舍,他宁愿用自己的一张嘴挣饭吃。而一旦接受了施舍,在说话就言不由衷了,舌头打卷了,也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那样的话,他会觉得活着比死了还难受。
所以,每次陈怀海委婉地发出邀请,让方先生来酒馆说几段单口,热闹热闹,给酒馆增加人气,招揽生意,都被方先生当年拒绝了。
经过几次“较量”,方先生已经认同了陈怀海这个朋友
方先生和高先生一样,是奔着老酒馆和陈怀海的名声,来喝酒的。但和高先生不同的是,他并不相信世上有陈怀海那样的敞亮人。
第一次交锋,因为他说喝酒的大部分都是一些狐朋狗友,而差点和酒客们打了起来,是陈怀海帮他解的围;第二次,他在老酒馆的大门外,冷嘲热讽老酒馆和陈怀海,说什么有的人外表看起来仁心,其实是假仁义、装仁义之类的话,陈怀海不但没有生气,还把他请进了酒馆里。
两次交锋下来,方先生嘴上不说,心里已经把陈怀海当成了朋友。
他做艺的原则是不帮人扬名,不帮人打招牌,可是自从在心里认定陈怀海这个朋友后,方先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帮着老酒馆揽生意。
在他的家被恶霸点着的那天早起,他不但没有难过,还兴冲冲地在码头和来往行人讲山东老酒馆掌柜陈怀海的趣事,这不是揽生意是什么?
陈怀海很欣赏方先生的心直口快
“”没有君子不养艺人”,是郭德纲在相声作品里,经常提到的话。陈怀海是君子,当初巩汉林饰演的杜先生在酒馆里骗吃骗喝,被陈怀海抓住后,不但没有半句难听话,还十分恭敬地把他请到了酒馆里,给酒客们讲评书,就足以看出陈怀海对艺人的尊敬。
另一方面来说,陈怀海觉得方先生是一个爽快人,他在老酒馆门前说的那些“千万别挂羊头卖狗肉”之类的生意经,陈怀海听着有道理。对于生意红火的老酒馆来说,客套话和奉承话是陈怀海听的最多的,偶尔有个人唱唱反调也未见得是什么坏事。
“他说的都在理上,是咱们的错,咱改,不是咱们的错,咱防着。”陈怀海和三爷的这段对话,说明陈怀海早就觉得方先生已经把他当朋友了。他觉得方先生虽然嘴上说着不愿意替酒馆招揽生意,实则在暗地里,一直提点着陈怀海:“他说的都在理上,是咱们的错,咱改,不是咱们的错,咱防着。”对于一个把自己当朋友的人,陈怀海没有理由不去尊敬他。
方先生结局
方先生是一个倔强的人,他认定的事会去做,他认定的朋友会去交,但是他觉得不能做的事,是绝对不会做的,因此他得罪了常来老酒馆吃饭的日本人小野父子,被他们害死了。
陈怀海很难过,但是此时此刻,他能做的也就只有好好安葬方先生了。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