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地道战是怎样打的?
“各小组注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要放空枪”,很多人对这句台词耳熟能详,它是电影《地道战》的一句台词。
提到这部电影,大家脑海里都会发现出这样一番景象:
抗日军民在地道中闪展腾挪,奔走自如,大家为日军设下天罗地网,打得日军晕头转向。
这部电影我们越看越想看,越看越过瘾,恨不得能再来一次抗日战争,自己钻到地道里,亲手杀几个日本兵。
那么,真实的地道战,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呢?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也高于生活。在日军侵华的时候,在冀中平原确实存在过地道,也存在过地道战这个战斗形式,但是真实电影把地道战艺术化了,经过了艺术加工,真实的地道战没有那么浪漫。
俗话说办法都是逼出来的,地道战也是如此。
当时日本侵占华北之后,隔三差五对我解放区进行扫荡,对我抗日武装进行打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作为中国百姓对侵略者是仇视的,对抗日武装是拥护的,他们不会跟日军合作,所以日军对老百姓是敌视的。
既然这样,日军在进攻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对老百姓也非常残忍,实行三光政策,进村之后烧杀抢掠,让老百姓胆战心惊。
而且冀中平原是大粮仓,日军每天也要吃喝,他们就经常下乡,逼着老百姓把粮食给他们。
民以食为天,日本这样干老百姓当然不乐意。
日军进村威胁到了大家的生存,百姓们心里考虑的,第一是保命,第二是存粮。
在此背景下,老百姓就开始挖地窖,往里面藏粮食、藏鸡鸭。
这样一来,日本兵到了百姓家里,看到的都是家徒四壁,他们一无所获,就恼羞成怒,朝百姓身上撒气。
老百姓轻则被他们打得遍体鳞伤,重则丢了性命,还有的被抓去当壮丁。家里有妇女的,则会被凌辱,难逃日军魔爪。
所以老百姓就开动脑筋,把地道挖得更大一点,除了放东西,还能藏人。
当我抗日武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动员大家,把地道挖得更深更宽,以便于藏下更多的人,放进更多粮食。
当然我八路军、游击队战士,也能在形势危急的时候,钻进地道进行隐蔽。也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对敌人进行打击。
但是真正把地道当做战斗场所,当成埋葬敌人的坟墓,是有很大难度的,可行性很低。也就是说,没有可操作性。
家住农村的上年纪人都知道,在5、60年代农村的地下水位很低,甚至在70年代都是如此。
水位低到什么程度呢,夏天阴雨连绵的时候,用铁棍捅到一米多深的地方就能扎出水来。即使在干旱少雨的季节,水位也就10米左右。
所以在70年代,农民家里有很多“压井”,浇地的时候都是人力“水车”。
由于地下水位高,挖地道就不能太深,那样的话,一不小心挖出水就糟了。
所以当时的地道,一般都是1米多高,宽一米左右,人在地道里,可以弯下腰身子行走。
一旦得知日军要过来扫荡,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往地道里放东西,不但放粮食,还放被褥,鸡鸭鹅,甚至祖先牌位和纺车也放到里面了。
农民们本来就穷,什么东西都不舍得被日本人毁掉,就把能藏的东西都藏到地道里。
这样一来,每户人家,挖几米、十几米地道,里面塞得满满的,除了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余地。
其次挖地道太长了,肯定要往外面运土,保密工作没法做。村里的百姓都不会主动泄密,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村里有一两个小人,地道的地址全都不是了秘密。
即使是不想当汉奸的人,在残暴的日军面前,也不一定人人能经受住酷刑考验。
如果地道地址不能保密,再好的地道也失去作用。
同时,日军如果发现村里有地道,不用费那么大的劲,只要围困十天八天的,地道里的人也受不了。因为那时候没有方便食品,地道里能储存的食品、饮用水有限,很难熬过敌人的封锁。
80年代,河北的永清、霸县发现过古地道遗址,这些地道高1.5米,宽0.5米,最深只有12米。河北雄县发现的古地道,长8米,宽3米,高3米。上述地道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两边和顶部都是砖砌。这说明一个问题,他们修地道的时候是明目张胆的,在自己的地盘,不怕发现,可以大张旗鼓修建,也没有跟对方开展拉锯战,不存在保密性问题。他们的地道也不是用来作战,而是用来藏兵和存粮。
不过在我党领导下,开展小规模的地道战还是切实可行的。
首先是平津地区处在日军控制之下,跟河北重镇保定近在咫尺,就在其眼皮底下,所以日军经常扫荡。
而且保定一带属于平原,抗日武装没有什么险要可以凭借,只能因地制宜,利用老百姓的抗日热情,开展地道战。
当时我党也意识到:“地道斗争必须依靠于群众的力量,否则是不可能进行的。”
”地道挖掘必须依靠民众,同时百姓是否为地道保守秘密,是否愿意不怕日军报复,通过地道帮助掩护抗日武装,是地道能否有效的关键。”
地道基本是在村里修建的,由于我党真心抗日,受到了百姓的坚决拥护,可以说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
所以民众愿意保密,不怕日军发现后对他们进行报复,而且大家热情高涨,甘心情愿付出人力、物力。
这说明中共的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好,已经在冀中扎根,这大大出乎侵略者预料。
日军也不得不承认,“由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民众与中***军的关系非常坚固,不可轻视”。
日军最早占领保定一带,三光政策执行得彻底,白色恐怖非常厉害,所有百姓都铁了心跟日军干,根本不怕报复。
而且从下半年开始,日军兵力开赴前线,敌占区兵力减少,碉堡撤掉很多,防线进一步收缩。
到了1944年秋,华北方面军占领地区兵力更少,防区再次收缩,从河北139个县撤出日军。
在此背景下,地道战得以迅猛开展。但即便如此,“除个别地区的少数地道曾经发挥作战功能外,地道更多用途还是隐藏人员和物资”。
到了抗战后期,即1945年开始,日军在华全面败退,防线收缩,我党领导的地道战得到顶峰,如火如荼。
地道战不是不能发挥战斗作用,而是要跟其它作战方式配合。单纯以地道为作战方式难度非常大,因为里面兵力有限后勤保障难度大,一旦遇到长久封锁和优势兵力,地道战就会以失败告终。
“事实证明,单纯地道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必须以武装斗争、爆炸运动来掩护。只有广泛的游击战很好开展起来,地道运动才能广泛开展。也只有在我党领导下,地道战才得以有效开展。”——黄道炫:《敌意:抗战时期冀中地区的地道和地道斗争》
在客厅内烧香拜佛烟味对人体有影响吗?
“烟是有毒的,不能放进一丝一毫!”
这是电影地道战里的一句台词。
烟毒有多种类型,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小鬼子就是用化学合成的毒气弹来大肆杀害我们同胞的。城市火灾燃烧中的烟雾也参杂着各种有毒的成份,所以消防员救火时都要带上防毒面具。还有,人们抽的香烟也含有烟(焦)油和尼古丁等,对吸烟者和吸二手烟同样不利。
至于一般民间主要用来祭祀用的香火,多数都是用糠粉之类等易燃物质制成的。如果不是大量燃烧,只要客厅空气流通,一般窗户边少量点烧没事,对人体不会造成什么伤害!
大家认为《地道战》这部电视剧好看吗?
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重温了经典影片《地道战》,《地道战》作为反映广大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艰苦奋斗,抗击外侮的经典影片,上映至今已经整整54年了。它带领超过数以亿计的人们重温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其脍炙人口的桥段设计,激昂动听的主旋律和富有时代特点的人物塑造成了一代人成长过程中最历久弥新的影视记忆。
深刻感到《地道战》是常看常新的,影片所表现的乐观、团结、正义的朴素价值观,敢于斗争的不屈精神和爱国爱党、不怕牺牲的民族情怀作为大家对正能量的认同正恒久地在代际间传递,在不同的时代焕发出不同的光彩。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我们在每一个时期都能昂扬生活、努力奉献、团结奋发。在属于我们的未来继续发扬闪耀正义光辉的地道战精神。
剧情讲述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冀中人民在***的领导下,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游击战争的故事,以独特的地道战为主要题材,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借助生活设施抵抗侵略的伟大智慧和战争创造,选材的新颖,为影片广为流传奠定了坚实的故事基础;电影并没有从宏观描绘大规模的平原战争,只从高家庄群众与黑风口据点敌人的斗智斗勇这一微观角度来切入,但以小见大,生发出了真实而动人的抗争故事。其中老村长报警,敌人乔装武工队等一系列的惊险情节,使影片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影片的情节推进又围绕主题,从要不要挖掘地道到如何挖地道,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出击,从村落地道到地道连片,情节随着故事的展开而铺排,代入感强,让观影的我们获得了一种参与的紧张和成功的快感。再加上个性鲜明的人物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大大强化了影片表达智慧斗争、不畏牺牲精神的感染力和对侵略者丑恶残酷嘴脸的讽刺。诸如高老忠、汤司令的台词,鬼子进村的配乐,影片的主题歌等,都让我印象深刻,这些歌曲和台词为人们熟悉和传唱,加深了影片的时间内涵,真正将乐观向上的正能量融入了更多人的生活。这便是《地道战》之所以能抓住观众,久演不衰的原因。
当然,《地道战》不仅有其依靠影视艺术表达思想,指导生活的意义,其在新时期政治生活与工作上的教育作用同样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当下中美贸易摩擦日益加重,重温这部影片能促使我们回顾勤劳质朴的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利益的历史,增加我们对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再度感悟,坚定我们跟随***进行新斗争的决心。
而微观下来,完成工作任务就像拔据点,影片启发我们只有发扬团结一致,撸起袖子一起干的忘我协作精神,立足本职,互帮互助,勤于沟通补位,纷纷建言献策,形成浓厚的奉献氛围,那么一个个解决问题的“地道”才能设计好,才能挖得出,才能连成片。面对坚固的“任务”堡垒,要勇于攻坚克难但不蛮干,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与巧思,锻炼创新力,探索利用高效的模式打赢企业年度工作的攻坚战。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