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松一代宗师小品台词【老梁这四个人同台调侃谁能说得过谁?】

如果郭德纲,赵本山,蔡明,老梁这四个人同台调侃谁能说得过谁?

笑看娱乐百态,体会百味人生!

大家好,我是老梁娱乐晚播报!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以前没有,以后我也不知道会不会有!

首先,我觉得这四个人各有特色,平时看到他门在各自“舞台上”唇枪舌战之时从未占过下风。

如果非要分个高低,你请我做个猜测吧!

第一名,最能说的是梁宏达!

是的,“老梁”和我是本家,本着替本家说话的角度来说,这个第一他“当之无愧”

首先,老梁作为东北人,他与生俱来的语言天赋已经为他赚了不少分数(虽然听说以前老梁并不是很爱讲话)。

再加上他学过播音主持,评书等等。平时在节目中给人的感觉就是“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柴米油盐”而且让大家觉得他学识渊博,深不可测!

那么,在与其他人同台“竞技中”他很有可能会看着别人“鹬蚌相争”他最后“渔翁得利”。

第二名,郭德纲“煽风点火最在行”

这里没有贬低得意思,从我们平时听他的相声的时候就会感受的到,郭德纲是一个从来不会让自己“吃亏”的主,可能是因为剧情需要或者是“逗哏”的光环。总是能拐着弯得把别人带进沟里!可以用“机关算尽”来形容他。

虽然他学历不高,但是经历得事情却不少,台上台下得事情大家都是有所耳闻的。总之,他是一个“不好惹得主儿”

第三名,赵本山“老谋深算”

本山大叔在这几个人中可以说是学历最低的,属于纯正的“民间艺人”

但是,学历不高不代表他的台词少,他会在大家调侃过程中“见缝插针”,戳中对方的软肋下手“一击毙命”!可以说“再狡猾的猎物,也逃不出猎人的猎枪!”

第四名,蔡明“基本属于陪聊”

我这样说也许很多人会有异议,这很正常。

蔡明出生于北京,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医生,受过高等教育。虽然平时在舞台上都以“毒舌”著称。但是四人同台时,作为女性她肯定还是要保持矜持,偶尔和大家互动下就好了。

毕竟人家也是上过《男人装》的人儿!哈哈哈!

我是老梁,期待您的关注!

郭德纲、赵本山、蔡明和老梁,这四位算是“用嘴吃饭”的代表性人物了,而且也多是不吃亏的主儿。不过,要真要论起调侃来,我觉得还得从郭德纲和赵本山之间来选择。

在探讨郭赵二人孰高孰低之前,有必要对蔡明和老梁的看法略作介绍:

蔡明在老一辈女性戏剧演员中,算是出类拔萃的了。同时代的人中,现在还能经常亮相的,也就是宋丹丹和蔡明了。不过,蔡明的表演功底和台词能力虽强,可在临场应变方面终究还是要略逊色于其他三位的;

老梁的嘴皮子,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比起戏剧舞台上的蔡明,梁宏达的路子似乎要更宽些,而且由于他致力于做一些文化和历史解读的栏目,使其受众更广、知名度更高,给人以一种便知天下事的感觉。

只是,老梁谈文化、聊历史、说故事、讲人物,虽然样样在行,但这些都建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甚至需要一个团队的筹备,才能呈现出一档精彩的节目。至于说让老梁现场去和郭德纲、赵本山去相互调侃,我个人觉得还是要略稍稍逊色一些的。

说到郭德纲和赵本山,一个是当今戏剧界的一哥,一个是曾经的小品王,两人还真是有的一拼,因而常常有人拿他们做比较。只是,相声和小品虽然都是喜剧,讲究搞笑,可终究还是有很大差别,所以很难说他们谁的造诣更高。

轮到相互调侃的话,两人倒也不是没有过“交锋”。记得不少视频中都曾再现过郭德纲和赵本山同台时的“较量”,貌似多以赵本山居上风。

比如,有一次郭德纲采访赵家班,追着赵本山徒弟问孩子的情况,弄得对方比较尴尬,而这时候赵本山悠哉悠哉地结果话茬,说了句孩子生了俩,俩都是“桃儿”。赵本山说这话时,手还在脑袋顶上比划,当众调侃,意在指自己徒弟生的俩孩子,发型跟郭德纲一样。

这次采访,时间比较久了,那时候郭德纲的名气还刚刚起来,而赵本山还没有淡出大家的视线。所以,郭德纲当时显得比较“尴尬”,算是暂时输了一阵。如果换到今天,或许老郭也不见得像当初那么收敛,能够与老赵多来上几个回合。

北京有哪些很厉害的文学大师?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文学大师,写下了《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京味儿名篇。这位文学大师读起书来十分“任性”,自称读书没有系统:“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他就是代表文学领域的“老北京”老舍先生。他的夫人胡絜青说:“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开,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

另一位是为了躲避“压得自己喘不过气”的婚姻的文学大师,鲁迅先生。1912年,32岁的周树人从南京来到北京,开始了长达14年的北漂岁月。起初,他应蔡元培之邀在教育部做公务员的工作,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7号绍兴会馆。为了打发蛰居的“孤独”,他时常抄古碑拓片,看佛经,读墓志,熬到夜里一两点钟。默默无闻几年后,周树人与钱玄同进行了著名的“铁屋”对话,并在1918年以“鲁迅”之名写了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他在这里写了《孔乙己》、《药》等小说,以及27篇随感和50多篇译作。一时间,鲁迅声名远扬,被北大、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六七所学校相继聘为讲师和教授,更被青年人奉为文坛领袖。

另一位与鲁迅的境遇相似,1923年,18岁的清瘦少年沈从文刚刚遭遇一场骗婚式的失恋,输掉了母亲给他的钱。他决定离开湘西秘境,来北京碰碰运气。来到北京后,沈从文住在前门外杨梅竹斜街61号的酉西会馆。后来在农大读书的表弟,帮助他搬进了银闸胡同的庆华公寓,毗邻北大红楼。他时常去北大听课,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生,取得毕业证书。但没过过久,他就发现了现实的“骨感”,他考过燕京北大等大学,纷纷落榜;最后历尽艰辛考上中法大学,却交不起28块钱的住宿费……沈从文凭着对文学的坚持,屡败屡战,最终在《晨报副刊》、《语丝》、《现代文学》等杂志上发表作品,在20年代的文坛上迅速成名,30年代成为大学教授,40年代已有46部小说、散文集问世。

梁实秋算是含着“金钥匙”的了。1902年,梁实秋生于内务部街20号院(现为39号)的西厢房。13岁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在校期间,他与梁思成成为同学,还结识了比他高两级的闻一多。梁实秋一生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作品,其散文集《雅舍小品》印了300多版,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他也因而被推崇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所谓“雅舍”,是抗战时期他在重庆和朋友合买的山坡上一座茅草屋。但在《雅舍小品》中,老北京的豆汁儿、炸灌肠、爆肚、果子干……都在他风趣幽默的文笔下熠熠生辉。

1913年,冰心随全家从福州迁居北京,在中剪子巷33号(旧时门牌为14号)居住了十年。就是在这里,她开始文学创作,而笔名冰心也是在这里诞生。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她发表的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冰心的作品,较少宏篇巨著,多是清新隽永的小品。

当岁月流转,这些文学大师,或黯然离去,或销声匿迹于皇城根的尘土里。但他们的痕迹,给北京城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

网友留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Retur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