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说看不懂《罗曼蒂克消亡史》?怎样才能看懂?
网上都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版的教父,我更觉得导演其实想拍成美国往事一样的电影,中文片名很难理解,相反英语片名荒废的时光倒是贴合整部电影,电影开头,陆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他要保证上海的繁荣稳定,谁想搞乱上海,谁就是和他作对。电影结局,陆黯然离开上海前往香港,他为上海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却最终还是失去了,一个人的命运是无法与整个历史的大潮相抗衡的,记得我看过的一部电影的台词用在这里很适合,年轻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是风,后来才慢慢明白自己是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倒。
最后说说电影里比较让我印象深刻的几场戏,一场打麻将,二场枪战戏,特别是老五刺杀二哥,拍的很悲壮,其实这个人物应该再写得丰满点,倒是吴小姐这段戏可有可无。
你认为很好看的一部电影却被评为烂片,是怎样一种体验?
《让子弹飞》
周围很多朋友觉得烂,觉得整个剧情散,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此外,那些所谓的搞笑片段戳不中他们的笑点。
我个人觉得非常好看,由此片加入“拜姜文教”,私以为这部影片从剧情、镜头、演员、寓意、音乐上几乎无可挑剔。我看了不下20遍,甚至“听”了好几遍,一度睡前前会快速在脑海里过一遍剧情,其中好几段精彩对白我都信手拈来。
《大鱼海棠》
这个不难理解,当时该片一出,网络上铺天盖地骂女主是个绿茶婊,明明知道自己在闯祸,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全族人的性命。
我并不觉得椿很过分,一开始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固执会引来这么大的祸端,最后她看见天漏到无法弥补也是毅然决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此外,椿从来没有要求过湫帮她做什么。
《爱乐之城》
传说中获奖无数的音乐爱情电影,貌似并不受观众喜爱。虽然挑不出什么太大的毛病,无非是一言不合就跳舞,剧情有点拖沓缓慢,包括我本人在电影院看它的时候,前半段都哈欠连篇。
本片妙就妙在最后那十五分钟,男女主角分道扬镳后,女主嫁作他人妇,男主经营了一间与共同回忆的爵士酒吧,他为她弹一曲,她在脑中陪他过一生。说不清的爱与恨纠缠在一起,看得让人揪心。那一段的精彩完全可以为之前的冗长正名,看完后久久不能平息。
年轻的时候,如果有人跟我意见相左,我是会撸起袖子上去辩论的:你看不懂艺术!长大以后我发现,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经历过的故事也不同,能打动我的点也许别人嗤之以鼻;而别人泪流满面的电影,也许我只是冷漠看完。
好看与否都是主观感受,合理表达自己的喜爱后,随别人怎么说吧。
细数国产老戏骨,谁才是你的心中挚爱?
一部《演员的诞生》将演员甄选的原则搬上台面,也终于让观众见识到了什么才是一个好演员应该有的素养。
在这里,我要推荐一位香港的影帝——谢君豪,他凭借《南海十三郎》击败张国荣,但一半的生涯都奉献给了舞台,成为了香港最后一位优雅的“戏痴”!
面对谢君豪的时候,眼前站着的似乎并不只是谢君豪这个人,许多他演过的角色都是他的影子,似乎某一刻他就可以化作角色,讲着符合人物的对白。
一刻入戏,倏尔又出戏,谢君豪演技自然精湛,然而台上故事延续到台下成为体会感受,就是真正的戏假情真了。
《南海十三郎》这一出名戏,在舞台剧之前早已看过电影。电影精彩,在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最后的辉煌中依然将金马奖金像奖拿到手软。但直到了戏院,才发觉电影的精彩是远远不如了。舞台剧开场,人未至声先至,一声“是我!”追光打过去,乞丐装的南海十三郎站在观众席侧边的门口,他拍着身上的粉尘,观众已经拍起手掌。一千多座位的剧场,全部观众起立鼓掌,在戏正式开始之前,已经获得了全场的倾慕,这份殊荣,自然是属于南海十三郎。
这种面对面和观众交流的形式,成为谢君豪的至爱,“不一定要是主演,你要参与找你演都难得,观众因为你买票才是最难得的,应该心存感激。所以我有一个信念就是说只要我在台上,我不管其他怎么样,灯光布景音响啊,好肯定是好,遇到不好的,就算是给我一个电灯泡我都能演,而且我一定给台下观众好的,把最好的我跟你们分享,这是我的信念。这个是理论,但是真正的主观感受是我怀着一个感激的心情,应该高高兴兴去演。”
真挚永远是最动人,高高兴兴去演戏的谢君豪,永远值得怀有期待的观众因为他而买票去看戏。
他说不要空想以后,只看眼前,只享受过程,尤其是演戏的过程;他说每一个作品都是依据当时的情况做出的最好选择,所以每一个角色都是值得感谢的;他说他会每样东西都看一点,涉猎广泛但是绝不深刻,用来演戏已经足够;他说平时要注意积累,看到什么也要留意,注意听人讲话,注意观察人,慢慢吸收,到以后演戏总会用得到;他说要留心去找,找到角色的内心,找到主动性和戏剧性,这样才能做好角色;他说所有的戏都是他的本色演出,他有太多本色,所以所有的角色都是其中一面……
如何看待葛优参演《断片之险途夺宝》被指晚节不保?他为什么要出演这部电影?
第一,葛优跟投资方英皇影业有签约合作关系;
第二,英皇通过葛优在内地市场的影响力,扩展香港电影的内地票房,并带动自身公司的新人;
第三,电影剧本烂,故事情节段子拼凑,好演员遇到烂剧本,也没救;
第四,市场观影群体的变化,观众群体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综艺节目里面的搞笑台词段子已经刺激太多,电影再出现觉得无趣了。
好演员也要对剧本有要求,要不然,招牌很容易就被砸,晚节不保。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