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英雄台词【“厕所英雄”折射出一个什么样的印度?】

“厕所英雄”折射出一个什么样的印度?

最近,一个电影在火爆上映,这部电影是来自印度的“厕所英雄”。仔细品味,这部电影绝不仅仅是反应爱情的喜剧片,而是在深度折射一个正在谋求自我净化和进步的“春雷”。

电影中,男主角生活在低级封建家庭,女主角生活在知识分子家庭。不同阶层的联姻本身就打破了印度不同阶层不能通婚的封建思想。为了厕所而战的婚姻,则是将印度的尴尬现实勇敢的搬到银屏上来,敢于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间接的引领社会潮流。相信每一个印度人看完电影都会反思,而影响最大的人群就是年轻人,也就是印度的未来,他们正在解决问题,他们代表印度未来。剧中有一句台词及其震撼“总理都能为了国家利益废除大额钞票,我们为什么不能为厕所而战”。这句恰恰最能反应印度社会的呼声,他们在自我净化,他们在谋求改变,而且是自上而下的彻底改变。

印度在改变的缩影其实已经早早的体现在行动中。比如印度海军,印度海军长期以来是印度洋上最强大的舰队。拥有航母两艘,现役一艘;驱逐舰11艘,其中三艘为先进的加尔各答级;护卫舰19艘,潜艇也是19艘,其中两艘是核潜艇,这也是除五常以外唯一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印度海军东进、西出的发展战略也为印度海军发展指明了道路。

印度海军的发展,常常被当作笑柄和谈资,比如万国牌驱逐舰,又比如建一艘航母需要下水三次。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印度的海军实力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印度的造船业积累了经验也可以说得到了大发展。除此之外,所谓万国牌驱逐舰从某个角度又恰恰反映了某种优势,不是谁想造一艘万国牌7000吨级的大驱就能造的,就像俄罗斯一艘四千吨级的护卫舰都因为乌克兰问题而停工,而印度却能组装一艘7000吨级的大驱,优势在哪儿,不言而喻。

从甘地的绝食,到光辉战机30年都放弃;从万国牌军舰,到三次下水的航母。这反映了一种新的印度精神,他们做的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从“厕所英雄”可以看出他们知道自己问题存在于哪里,他们正在净化和改变。一个有自我认知,并且不断净化改变自己,有恒心发展自己的民族,值得我们警惕和正视。

父母的言行举止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吗?

你好,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父母和孩子长期在一起,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孩子一生。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撇去基因遗传一说,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你什么样,你的孩子也是什么样。

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背后,看着父母,学习模仿着父母的。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提出,0~3岁的孩子有无意识的吸收性心智。也就是说,周围的一切,孩子都会像照相机一样给照下来,刻印在心智里。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的心智都记录下来。

如果孩子在3岁前,受到父母的虐待和语言的伤害,成年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几乎是很难治愈的。

身边有个亲戚,在婴儿时期,遭到母亲的虐待,成年后的她得了抑郁症、被迫害妄想症,情况时好时坏,但一直没有治愈好。

另外,我们都知道,人类有一群“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它的功能就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

孩子看到父母的一切,都会潜移默化的模仿内化,渐渐变成了父母的翻版。直至成年、一生。

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

1.为孩子打造安全和睦的家庭环境

父母感情融洽,家庭和睦,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也会成为一个有爱的人。

2.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生活中,很多人会评价孩子,给孩子贴标签,殊不知,有时候这些标签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在父母心中是这样的,渐渐地就变成了父母说的那样。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时,在做事时,都要注意榜样作用。

3.父母肯为孩子改变

印度电影《厕所英雄》里有句台词:你如果改变自己,你就能让你的孩子世界免于分崩离析。

始终认为,最高级的父母是肯为孩子改变的父母。

去学习,去改变,成为更好的父母,这样,父母的言行举止,才会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

如何评价印度电影《厕所英雄》?

在一个充满4分电影的档期,我毅然选择去看了一个名字里有“厕所”的,听上去有点无厘头喜剧的印度电影。

但好在,我没有因为它并不算高的豆瓣分数和名字而遗漏它。

这依然是一部照进现实的印度电影。

比起阿米尔·汗颇为成熟的仿好莱坞风格,《厕所英雄》的拍法更像电视剧。但这依然不影响我们被它其中传达的价值所冲击。

虽然整体风格是偏喜剧的,但《厕所英雄》谈论的事情其实却既严峻又严肃。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整个印度,有6.26亿人在户外排便,比第二名的印度尼西亚高出了整整10倍。(先别急着笑,中国也有1400万人在户外排便)

很明显,这不是国民经济或是基础设施建设这么简单的事情。

故事对这件事的切入点很有意思。是先从一对男女青年的恋爱故事讲起的。

电影用了大量篇幅讲述了他们相爱的过程,其实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啰嗦,而是为了铺垫他们遇到“厕所问题”之后,能积极去解决的动机。

自由恋爱走向婚姻的二人,婚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厕所。

女主加娅新婚第一夜,清晨就被村里的其他女性喊醒,徒步去野外解手。

她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丈夫科沙夫的家里竟然没有厕所!

放到中国,这可能就是一个狗血的,因为爱情白富美嫁给屌丝男结果过得很不幸的故事。

但其实,男女主角都是高种姓,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下嫁”一说。

真正的矛盾,在于两家截然不同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丈夫科沙夫来自传统信仰的家庭,他甚至因为父亲认为其“星盘有煞”而一直不敢结婚。而加娅则来自于开明的现代知识分子家庭,家人对其非常宠爱,更重要的是,他们家有厕所。

村里家家户户没有厕所,并不是没钱建。而是因为,在传统的印度信仰里,“厕所”是一个极污之地,放在家里,就是亵渎神灵。

那想上厕所怎么办?路边解决。你说女生会不好意思?那就憋到夜深人静去解决。

这样一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竟然被印度人世世代代沿袭了下来。而在这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国家,女人所面临的艰难,也没怎么被在意过。

但受过大学教育的加娅却不能忍受这个局面,她向科沙夫严正抗议,如果没有厕所,她就回家。

不想得罪父亲,但又要稳住妻子,科沙夫想出了各种权宜之计,他试过带加娅去别人家如厕、去火车上如厕,甚至把来拍戏的剧组的临时移动厕所偷回家。

然而这些权益之计,最后都纷纷破产。加娅还是万般无奈地回了娘家。

从这一刻开始,科沙夫知道,不能再用权宜之计了。

在妻子的帮助下,他找到了政府,试图要求他们履行他们建设厕所的计划。这才发现,根本不是政府不建,而是建了也没人用。

如果要走法律程序,至少要等11个月。

等不了的科沙夫决定自己率先动手,在院子里建一个厕所。

然而,在厕所完工的第二天,他就遭遇了父亲带领下的强拆。

要建厕所,他们二人需要对抗的,是整个社会的陈旧观念。

看到这里,我终于理解,电影的原名为什么是《厕所,一个爱的故事》,因为这的确是一个男人,为了他心爱的女人对抗全世界的故事。

是的,这件号称触动了6亿人的牛逼哄哄的大事,其实真正的落脚点,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个平凡的男人,只是想要留住自己的妻子。

科沙夫在跟政府官员对话的时候,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如果不是为了切身利益,根本没有人想要战斗或是解决。”

这句话的意义,在片中反复出现。

卫生部的部长为了将11个月的流程快速走完,想出了把所有相关机构的办公室厕所都锁上的损招。

于是,一个要走11个月的流程,在短短12分钟之内,就全部走完了。

而片中另一位顽固人物,科沙夫的父亲,同样也因为一件关涉个人的小事而屈服了。

他的母亲,在早晨赶着去野外解手的时候,摔倒在了门前的阶梯上。无法走远路的她,要求在科沙夫建在院子里的厕所解决。

终于,这个顽固的守旧人士,也在母亲和教条之间,选择了母亲。

加娅一人的不屈服,也开始让村中其他的妇女们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应该要求在家里建个厕所。

于是,妇女们纷纷揭竿而起,用不给丈夫做饭的方式逼迫丈夫们接受他们的诉求。

这场轰轰烈烈的仗才算真正打了起来。

这部印度版的《厉害了,我的国》,触动人心的,真的不是“影响了多少多少人”,“改变了多少多少人”。

而是最最普通的人,如果选择“不妥协”,能够掀起多大的波澜。

我们隔岸观火地看印度,兴许会觉得这件“不能建厕所”的事情是何等可笑和荒谬,但这仅仅是因为我们并不在那个环境中。

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社会心理学巨著《乌合之众》中,其实讲述了很多类似这样的“群体无意识”。

在一个强势的文化环境里,人往往会忽略简单的事实,甚至会为了顺从群体极端压抑自己的利益而不察。

对于这个问题多多的邻国,我们更应当保持一种避免“五十步笑百步”的警醒。

细想一下,有多少其实理所当然的个人利益,其实也被我们无形地压制了呢。

我想也许,这部电影对我们真正的启发是,争取个人利益毫不丢脸,哪怕只是要求建一个厕所。

《厕所英雄》其实比较接近对印度政府小骂大帮忙的主旋律片——虽然“帮忙”并非仅仅帮助政府,还有那些没有基础卫生条件的半数印度女性。

联合国智库2008年的数据是,印度人民拥有5.63亿部智能手机,但是仅仅有3.66亿人有厕所可用——而当时印度有12亿人口。在《厕所英雄》里,看着印度人民一边玩着高清手机自拍一边在野外方便,真有时空错乱之感。

厕所问题是公共卫生问题,但首先是女性深受其害。夜晚到户外如厕导致了很严重的性侵和针对女性的暴力,除了施暴者,导致印度女性遭遇不幸的,首先是视女性身体为不洁和不详的文化观念——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大小便,暴露隐私部位根本不会给他们带来耻辱或者安全威胁,但女性却既不能在家附近方便,还不能在白天。

观影体验,有些“土味儿”——印度电影反映底层和农村生活很常见,因此我说的“土味儿”并非指电影的题材,而是电影的表现手段。技术方面,譬如大量的夜景镜头用光特别硬,人物看起来像是抠图做出来的;再譬如背景音乐,男欢女爱、家长里短的小桥段,总是搭配震耳欲聋如同战争片一样的音乐。其作为电影作品的成熟度,跟另一些同样是社会议题的商业片,譬如《摔跤吧,爸爸》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当然,最大的不和谐,是这是一部与女权有关的电影,甚至被认为是“女权电影”,但它讲故事的方式,却十分男权,让我这样怀着“女权电影”期待的观众屡屡惊诧。

电影的故事主线是,没有上过大学的自行车店老板凯沙夫在坐火车进货途中,在火车上的厕所门口遇到女大学生贾耶,从此对后者展开几乎是跟踪式的追求。当他终于如愿与贾耶结婚之后,出生于中产之家的贾耶却发现夫家没有厕所,她唯一能上厕所的机会,就是早上天还没亮的时候,加入“夜壶妇女会”,一手提灯一手捧净身水壶,一同去野外方便。

由于奇怪的印度教关于“洁净”的观念,村里人认为家里有厕所是污秽的。于是,为了贾耶如厕的问题,夫妻俩想尽了各种办法,包括去邻居家蹭瘫痪老人的厕所,去村外停留仅七分钟的火车上上厕所,同时与思想守旧的凯沙夫的父亲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为了捍卫自己有尊严和安全地解决卫生问题,贾耶回了娘家,以此敦促丈夫直面问题。

于是,凯沙夫尝试了各种方式:偷走附近剧组的移动厕所,结果被警察逮捕;请村中长老组织村民商议在村里建设公共厕所,却遭遇从村民到长老的一致反对;变卖自己的摩托车在院子里建了一个厕所,最后被长老和父亲砸了个稀巴烂。

于是,凯沙夫去跟地方政府打官司,质疑政府建厕所的巨款被鲸吞;然而官司打赢,却面临得到效率落后的政府部门许可,得等待一整年的命运。一边是妻子要求以不建厕所的理由进行村中前无古人的离婚官司,一边是拒绝改变的村庄,即便是传媒报道风靡全国,仍然是于事无补。终于,仍然亲密的两人决定为了改变这一落后现状协议离婚——当然,作为喜剧片,皆大欢喜的结果也在这一刻到来:部长锁起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卫生间,神奇地加速了材料审批时间,终于,可以盖厕所了。

我觉得这片子是典型的男性创作者创作的“女权”议题片。他们固然同意女性应该过得好一些,但对于女性现在为什么过得不好,如何改变不好的现状这些问题上,他们作出的回答跟女权主义都是不一样的。此外,他们为吸引观众想象出来的“爱情”框架,也是非常陈腐的。

具体到这个影片,影片的原型叫Anita Narre,她的故事没有这么一波三折,而是非常简单粗暴:发现夫家没有厕所,并且无视她的需求,她马上就回了娘家,直到丈夫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一半用自己的钱,一半以村长老会的资助,建起了厕所。由于媒体报道,她的故事引起了努力推广“厕所***”的政府官员们的注意,他们还代表一家推广底层社会改革的NGO,把一笔补贴金颁授给了这位厕所女英雄。

到了电影里,现实中女英雄的位置让位给了虚构中的男英雄——抗议没有厕所的妻子的戏份,给了被迫建厕所的丈夫。这是故事结构上的男性中心的印记。

Anita Narre跟她的丈夫看起来年龄相仿,但是在《厕所英雄》里,凯沙夫已经36岁,而贾耶还在念大学(结婚之后,她是否毕业和是否要就业就不再在讨论中了),两人相差一代人。这种大叔萝莉的人物设定,真的很不女权。而贾耶对于凯沙夫的印象,本来是非常糟糕:在火车上上厕所不关门,不经同意就把自己的照片拿来给车行做广告。而凯沙夫追求的手段,就是跟踪狂式的——出现在贾耶出现的所有地点,还偷拍大量照片。好了,等到贾耶摊牌说,完全对他没有兴趣,凯沙夫“收回”之前的策略,不再搭理女方——于是成功地把女生追到手了。这种充满直男想象,先跟踪狂再冷暴力的“泡学”手法,比男方出生环境好、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主竟然照单全收,在这里被称之为“爱情故事”(片名原意为“厕所:一个爱情故事”),实在让人很尴尬并且一点也不感动。

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制造了贾耶与“落后妇女”之间的矛盾。贾耶对心甘情愿在黑暗中到野外大小便的村里的妇女怒其不争冷嘲热讽,甚至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导致目前的现状无法改变的,是“明天黎明准备继续出门(到野外方便)的妇女”。男主也有好多段台词,说不是别人不尊重妇女,而是妇女们不尊重自己。

尽管我们看到了,让妇女们一直只能在野地里方便的,是那些掌握着被曲解的宗教教义的村中长老,是贪腐和懒政的官员,是像男主所言的那些“被养育成男子汉,因此从不曾为女人考虑”的男人,但是在电影里,“落后妇女”为这前列种种群体背了锅,成为“观念落后不能理解政府德政”的群众的代表。

除此之外,影片的说教还发生在贾耶的家庭与“落后群众”之间,这样似乎变成了——因为贾耶的家庭是受过教育的高种姓中产家庭,因此她值得过一种“现代、先进”的生活。然而,有厕所可用,难道不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利吗?

片子很明显是在为“清洁印度运动”唱赞歌,也是运动本身的有力宣传工具。因此,电影对于厕所计划没能很好地推行,主要归咎于“落后的文化”和“落后的群众”,却很少反思政府本身的做法有没有什么问题。譬如,Anita Narre的村庄里,必须先建设厕所,才能从政府拿到资助的做法,就让手头没有余钱的家庭自然也就很难有动力。出现了Anita Narre这样不屈不挠的女性,政府一开始让她做大使,去乡村宣传“厕所建得好,老婆跑不了”,但她也就只有一次获得了报酬,第二次路费都没得报,之后就不了了之了。可见政府在这方面的组织工作是有很多问题的。

不过,我认为,相较于现在中国的票房冠军电影根本不触及农村和社会问题的情况,《厕所英雄》还是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并且它和大多数印度电影一样,即便有一些地方小尴尬,但仍然有着浓厚的平民生活趣味,让你不知不觉在笑声和思考中看到结尾。

网友留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Retur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