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句子的理解

1.如何理解记叙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5: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一、考点:《2012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对词句的考查要求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知识梳理:对重点词语的考查主要以含义(意义)为主;而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考查则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同时,还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三、解题方法和思路:(一)对词语意义的考查重点是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和指代义。

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例如 (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例如: (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如:***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5)“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代词的指代意义。

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平民百姓。 4、解题步骤: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三、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在分析语言环境时,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分析语言环境除了联系上下文之外,还要做到:第一、注意题目考察的重点词语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第二、注意文章相关的提示性词语(一些关联词和代词等)。

5、例题解析:(1)、请结合文章,说说结尾句中的“更好”指的是什么。(4分)(2012朝阳区二模)这道题中要求说说“更好”指的是什么,显然不是让学生回答“更好”的本义,而是考查学生对这个词含义的理解。

通过阅读分析,不难看出,文章中,作者认为的“好”是指现在小道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起20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作者看来,小道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还有很多“不够好”的地方,离“更好”这个标准尚有差距。

那什么才是作者心目中的更好呢?通过分析我们就会得出下面的结论:在摆脱了贫穷生活之后,人们不单单是光追求物质的巨大丰富,,还对精神文明有着强烈的追求,这才是作者心目中的“更好”!因此,这个答案的理解就要结合文章的主题来进行。(二)、对重点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和赏析:句子的含义一般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的、耐人寻味的、对全文内容结构有重要作用的、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抒情议论方面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

体味和推敲这些句子的含义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要能够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意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

1、具体方法:1)、抓句子的主干。注意修饰限制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句子的内涵。

2)、抓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等。

3)、找出修辞方法,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4)、根据语境揣摩句子的含义。

有些语句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其弦外之音。5)、结合文章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6)、从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句意。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题的作用。

7)、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开头,总领下文;结尾;呼应或照应上文、开头、总结全文;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如何赏析句子:1)、从修辞手法上赏析(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2)、从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分析(点名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等)3)、从语言风格上赏析(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风趣、辛辣讽刺、热情奔放、准确生动等)4)、从遣词用语的准确传神巧妙方面来分析(动词和形容词)5)、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听、视、嗅、味、触觉,色彩搭配,动静结合)6)、从表现手法上来分析(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小见大等)3、例题解析:2012年石景山区二模记叙文阅读《小镇女人》15.分析第①段中画线语句(她简直就是把整条街当成她的舞台)的含义。(4分) 通过审题得知,考查的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再读句子,得知这是一个比喻句。这个。

2.语文怎么理解句子 就是记叙文阅读力的

1、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3.语文:怎样理解阅读中句子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怎样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呢?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所选的句子,一定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

(1)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2. 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3. 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度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管哪一种,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

4. 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5. 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6. 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7. 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如记叙文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及文章主旨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例证出现证明论点;说明文中的描写,有着点燃作品使之生动的作用。

(2)解释句子的方法如下:

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

合乎答题的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个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4.现代文阅读中句子的作用有哪些

分析句子作用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内容看:根据不同的文体,句子的作用在记叙文中,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议论文中,表达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在说明文中,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有的句子还交代了原因或者之所以这样说的依据。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总提的作用、总结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志文章思路的作用。总之,它们可以显示文章的基本框架,概括文章最基本的内容。

3、从艺术效果看:文学作品中,有些句子还有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阅读现代文,想充分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的作用。抓中心句。分析时要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抓转承句。

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的是层次间连贯紧凑,中间常有转承句或转承词。抓点睛句。抓警句。抓修辞句。抓矛盾句。语段中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

5.如何解答现代文阅读中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题

究其原因,除了它不像其它一些题目那样似乎有一定的答题模式可循外,更在于它是在更为直接地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归纳、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要求本就比其它题目要高。

对此,考生若能了解掌握解答含义题的一些思路、方法或技巧,就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以近年有关高考题例说如下:一、联系上下文,推敲出句子的含义。

句子的理解,句意的把握往往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对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若能把它放到上下文中去思考,去猜读,去推敲,问题常能迎刃而解。

例1:2008年辽宁卷15题第(2)小题:解释“他仿佛仍然无法走进雨的梦幻之中”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该句话的所在段落是这样的:“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

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他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进雨的梦幻之中。”

小狗跟着老人和小孩在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的惊喜”,而男孩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因此,“他仿佛无法走进雨的梦幻之中”的含义当是“小男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并没有感受到雨中的乐趣”。

例2:2008年全国卷Ⅰ15题第(1)小题:根据上下文,解释“就好像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句话的含义。该句话所在的第三节是这样的:“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

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

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作者行进在平沙千里、荒无人烟的戈壁荒野,满目单调感伤,突然(“闯”字正体现了此意)一条宽广的绿色林带闯进眼帘,反差之间,对比之中,作者仿佛置身于万木争春的江南水乡,心情顿时为之一变,不禁惊喜起来。所以这句话的含义即可理解为“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形成巨大的反差,使人产生了惊喜之感”。

、把握关键词语,还原、诠释出句子的含义。句子的理解,往往要借助于对某一二个关键词语的意义把握。

关键词语的真正含义把握了,全句含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例3:2008年辽宁卷15题第(1)小题:解释“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一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燃烧”在这儿肯定不是指其本义上的“物质剧烈氧化而发光发热”的意思,当取其“高涨”、“旺盛”等比喻义。原文第三节,作者先说偏爱在雨中散步,再说偏爱的理由:可以“在雨中回眸人生的酸甜苦辣”,紧接着又进一步表明雨的作用:为回忆往事“提供背景”,“升华记忆的色彩”,“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从“助燃”等词句上可以看出,雨能勾起人的回忆,且这回忆来得快,来得多,来得猛,带有雨的色彩。至此,“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的含义即可归结为“雨打开了人的记忆之门,使人在雨中回眸人生,同时也为记忆染上雨的色彩(音韵)”。

例4:2008年山东卷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根据原文前后内容来看,这里的“另一种方式”是相当于文章第二节阅读歌德的文学作品而言的;再者,后文作者对歌德的怀念颂扬,主要是通过对歌德具体实在的生活过的空间和遗留下来的器物的描述来表现的。因此,“另一种方式”在文中指的是“寻访观看歌德生活过的空间和遗留下来的器物”。

“接近”,在这里当然不是指空间上的靠近。据原文“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可知,“接近”在文中应指“接通”、“感受”或“领悟”等。

至此,“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的含义即为“通过寻访观看歌德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下来的器物,去感受(接通、领悟)他那颗伟人的灵魂”。三、分解提问,整合出句子的含义。

一句话是一个小的语义系统,它又常常由若干更小的语义单位构成。因此,先把一句话的语义系统作分解切分,弄清各个小的语义单位的含义,即可整合出整个句子的含义。

例5:2008年江苏卷论述类阅读19题:“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这句话可分解切分为三个小的语义单位:“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的”、“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原文主要内容是对李逵的“纯朴”和“嗜血”两方面的性格,列举了《水浒》作者和鲁迅的不同态度,并表明自己的立场。作者对李逵有褒扬的一面,但同时又更多地认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为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

因此,“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说的是李逵,作者是想借他来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他人的、自己的),反对像李逵那样滥用暴力;“。

网友留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Retur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