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风声》结尾周迅的台词。急!!
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我辈只能奋不顾身,只希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谅我此刻的决定,灵魂将于你们同在,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对你们如此无情,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亲爱的人,我的肉体即将陨灭,敌人不会了解,一种信仰,挽救于万一
评定一个演员演技的高低都是怎么评定的,我怎么看不出来一个演员演的好和差?
表演最基本的是该干啥的时候要干啥,譬如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情绪该淡的时候淡,该浓烈的时候浓烈。(至于怎么做到,又有所谓体验派/表现派/方法派……等说法;这是属于怎么“酿酒”,这里不谈;这里主要谈怎么“品酒”。)如果根本入不了戏那就是表演没及格。或夸张,或寡淡,或生硬,或虚假做作。这一点是及格线。过了60分,再来谈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要从整体上分析演员饰演的角色从前往后的行为逻辑。很多网友说焦晃景帝与康熙没啥两样,都是那两刷子,实际上他没看到景帝从前往后由犹疑谨慎到权谋杀伐的成长变化;有网友说陈道明演谁都一个样譬如勾践跟康熙没啥两样,都是那相似的语气举止,实际上没看到勾践从傲骨凛冽到傲骨被磨到不得不佯狂屈服这一变化。高明的演员是用人物的心理、性格、情态的“变化”轨迹线体现演技之“高明”的。这一点,殊非俗人能喻。俗人看戏,就是随便瞥两眼,觉得演员表情语气肢体语言似乎变化不大(当然也有变化大的,譬如陈道明演康熙和演陈一平,是九五之尊和小老百姓,这个区分一眼就看出来了;但如果同样是演两个帝王,那区分就只能在“纤毫之间”,粗看一样便觉不足观,是观众自身的问题),哦,焦晃演皇帝一个模式,陈道明演皇帝也一个模子……哪有这个道理啊?哪有这么看戏的?——这里是70分。
其次,由整体到局部。局部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精确与否的问题。王志文曾精辟定义“演员的工作就是创造精确”。这个很到点。精确就是在适合剧本风格和人物定位的基础上,选定哪种表演风格,然后用这种表演风格精确传达人物。譬如王志文演《手机》严守一,就是纯生活化演出,表现人物的圆滑周到,内心良善厚道;演《风声》,就是话剧化演出,强调台词的铿锵,身段的板眼,以表现王田香这一汉奸坏得入骨之神髓。又如陈道明演康熙、勾践、秦王,古装演出要求棱角之味,铿锵之音,所以这不是拿腔拿调端着放不下身段,是“演出基础”要求如此;他演《一地鸡毛》小林,那就是毫无棱角浑圆敦实,扔到人堆儿找不着。——这里是80分。
再次,高明的演员一定是善用包括台词、动作、表情、道具、眼神等各种表演元素/工具来综合塑造人物的。动作之设计,譬如李雪健为***(话剧《913事件》)设计的一下一下划火柴的阴气入骨的动作特征;为宋江设计的小碎步(小吏)和撅屁股(奴性)。道具之设计,如陈道明为聂明宇设计之密室,借以表现人物对过去的彩色世界的追怀;为陈一平设计的魔笛、围棋和日记,表示庸懦小人物如陈一平,他也有他其实是有自己的一方天地自己的精神世界的。(ps:不得不特别指出,酷爱道具之设计几乎只能算“陈道明一人之技”(石挥大师也重视道具,陈道明的同辈演员也有重视道具者,但重视道具到了“偏嗜”的地步、具有鲜明创作自觉地强调“贯串道具”这一表演艺术特色的演员,就我窄目所及,似仅陈道明一人。)——一方面,陈道明本人自小就爱摆弄各种物件儿,他演出里特别爱弄道具这个表演特质从根子里说是他这个人的性情特质的自然延伸。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二十世纪“四大戏剧大师”之一、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齐名的“格洛托夫斯基”,提出“贫穷剧场”的原则,他认为大量运用灯光、服装、化妆、布景的演出形态实际上扼杀了剧场最重要的元素:人与人的直接面对。他主张舍弃遮盖演员躯体的装饰,试图透过身体技艺的训练来展现人的本来面目。——这在我看来不无矫枉过正之嫌,但很多时候确实是非过正无以矫枉。可以这么说,陈道明是将老辈如石挥先生传下来的重视道具的表演传统光而大之了;但事实上世上还存在着一个比较“极端”地淡化(排斥)服、化、道等元素的表演流派。如果我们用重视道具的演员如陈道明,与“贫穷戏剧/质朴戏剧”的优秀演员来作轩轾揄扬,那就是比较的标准都不同(相反)了,可能也无法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吧。但“贫穷戏剧/质朴戏剧”这一表演流派/风格,在中国的话剧界、影视界似乎少见人用,所以这里似乎也不影响讨论。)塑造人物到此程度,其表演才有称表演“艺术”的可能。——这里是90分。(如果还能对不够档次的剧本情节、剧中“段子戏”自我编剧,那就可以再加5分,95。譬如焦晃为汉景帝设计杀晁错的戏,心里有数道门要次第冲开。)
最后,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一定是形成某种独有“风格”的。譬如诗歌史上,李商隐(惝恍绵邈),黄庭坚(“宋调”之祖),陈三立(沉郁澹远),都是开创一派独特艺术风格的大宗师。表演上,我们提到焦晃,无法不感到他好像不是演员,是学者教授文学家。他的演出,人物的举手投足,似乎不经意间就会散发明黄高贵的贵胄之气、人文风范。他演的康熙是神品,他的莎剧系列人物角色也是浸润着西方古典艺术风范的经典,他配角演出的何其沧(《北平无战事》)也是那样风清气扬。又如周星驰,他最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都是那些底层辛酸小人物,以搞笑自嘲来消解苦难人生。这样的演出是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的。曹丕《典论 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以清浊为体,不可力强而致。”刘勰《文心雕龙 体性》:“才有庸俊,气有刚柔。”虽以论文,可以谈艺。演员都有一个基础气质,不能脱离这个基础气质妄谈“一人千面”,啥都能演。譬如陈道明自带一种儒雅正气清贵凛然人不可迫的气质,所以他演的如风度翩然风标卓然风仪俨然的顾维钧(《我的1919》)、文华贵重风流蕴藉端雅清俊的八贤王(《少年包青天》)几乎也属于到了巅峰。这种独有“风格”的形成,有演员基础气质的因素(50%),也有演技塑造熔炼的因素(50%),演员百花成蜜,苦心孤诣,最后贡献出“非‘我’莫属”的演艺精品。
《风声》最终详细结局?
周迅在旗袍上缝了摩斯码,是一段她的自白。还揭开了谜底,吴大队和周迅都是地下党,那首唐山调子是暗号,周迅为将消息传出去和保住吴大队牺牲了。吴大队就是老枪
自白台词:
我不怕死
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
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
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
但我坚信,
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
我亲爱的人,
我对你们如此无情,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
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
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
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翟天临和刘敏涛同被称为“教科书般的演技”,你认为谁的演技会更顺一筹?
我认为两人的实力不分高下,但论观看时的舒适感,我个人会更倾向于翟天临。
其实两个人都是兼具爆发力和细腻演技的演员。
《琅琊榜》里的静妃因为性格温婉和甚至伴君如伴虎,所以很多戏份都不是用台词来表达,而是通过眼睛和动作这些细节来塑造人物,而刘敏涛也确实做得很好,仿佛就是书里走出来的人。
但到了《琅琊榜》,她转身一变就成了家规严格,刚强不屈的一家之长,随时可以拿起加鞭教训胞弟,拿出气势对抗自己看不顺眼的汪曼春。
在《演员的诞生》的舞台上,刘敏涛也展现了她的这两面,先是高高在上,不怒自威的慈禧,而后是命在旦夕,战战兢兢的李宁玉。
刘敏涛的表演都算入木三分。
但是刘敏涛有一个很难克服的障碍,就是她的声线。
刘敏涛的音调较高,这让她在演像明镜这样的女性角色时得心应手,但是她演慈禧时,就缺少了雍容之感。甚至在很多时候,过高的音调使人容易感到出戏。
但这是先天问题,并不是否定她的演技。
而翟天临的戏路同样多变,《兰陵王》里凶狠狡猾的太子,《白鹿原》里稳重的白孝文都体现了他的可塑性。
但是电视剧对于演员的要求是接近现实,而不是要求顶尖的演技,所以他的才华一直被埋没了。
《演员的诞生》可以说给了他一个展示的舞台,从《锦衣卫》到《团员》,我们可以看到翟天临的出力方式非常的老道,善用微表情来表演。这种含蓄的表演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其实这样的演员比起电视剧更适合去演电影,因为电影要的就是那种极致的细腻感。
翟天临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阅历,他善于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但是改变不了他的眼神,他的眼神比起刘敏涛还是少了一些情感,这是岁月积累出来的东西。
两位我都非常喜欢,希望他们越来越好。
你觉得哪位更好呢?欢迎留言评论~
(壹条电影编辑部:锦锦)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