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是不是对幸福的一种误区?
谢邀。
首先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大脑中是一团浆糊的。题目问“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不是对幸福的一种误区?我第一眼理解成了两个意思:
第一、提问者失误,“误解”打成了“误区”,全文解释出来意思是提问者认为【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一种对幸福的误解】
“幸福”不需要成为王子和公主,主体是幸福。
第二,提问者可能认为【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
小伙伴们看着两种说法可能一头雾水,觉得这不都一样嘛,整什么乱七八糟的。别急!你且听我分析给你听。
第一种【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一种对幸福的误解】其背后本质是:“幸福”不需要成为王子和公主。这种说法我认为是很ok的。
李银河老师在《中国青年的性爱与婚姻》一课中对幸福做了如下定义:“真正的幸福还是内心的感受,一种就是所谓「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的自我主观想法。你们俩的关系到底是不是幸福快乐,这主要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而不是客观。”
咱们身边大多数还是人都还是平凡的普通人,是上班加班的“社畜”。要问他们什么是幸福,十中有八九会这样说:
“我觉得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是幸福。”
“我觉得家人安全健康是幸福。”
“我觉得孩子学习进步,健康成长是幸福。”
小结一下,咱们中国人觉得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而这样的幸福关键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联。
心理学上说:“付出会比收取更让人幸福。”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成功人士到达事业巅峰以后,华丽转身投身慈善。有的人为了名,但是更多人为的人心中的幸福。比如最近一直被推到风口浪尖的韩红。
韩红军方出身,嗓音出众,国内知名度大。韩红一直未婚,几十年来收养了十几个孤儿,虽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她担得起孩子们的那声“妈妈”。
韩红在一档选秀节目上谈论自己的那些孩子时,她说自己很幸福!“我看着那些孩子脸上的笑容一天天多起来,我自己就会忍不住想笑,然后会想哭。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可以有那么多聪明懂事的孩子。”
所以啊,幸福其实不需要成为王子和公主,只要你心存善良,有一个你值得为她付出的人儿,就可以很幸福。
接着我们谈论第二种【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
这背后的话就是:王子和公主从此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关注点在“从此”。
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些年,迪斯尼童话电影里都是怎么结尾的。电影最末,王子与公主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所有嘉宾欢聚一堂,全国人民普天同庆。在所有人的祝福中,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那么这个“从此”怎么解释?
《奇葩说》第六季中,傅首尔有一句经典台词这样说的:“为什么童话故事里最后的结尾从来都是: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为什么没有人继续往下写?因为他们结婚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没有人会愿意把坟刨了给你看。”
在我的理解中,第二种解释的重点并不在于王子和公主的身份多么高贵。而是再高贵的人在结婚以后都要经历生活的柴米油盐和鸡毛蒜皮!
婚姻的不是爱情!爱情,轰轰烈烈,可歌可泣;婚姻,平平淡淡,长治久安;爱情,你来我往,猜来猜去;婚姻,你说我听,直来直去;爱情,我不需要你爱我,只要我爱你就可以感动自己;婚姻,我们都可以不相爱,但是我们要在生活里感动自己。
婚姻更像两个人组建一个命运共同体,旨在共同抵御未来的风险。将两个人长期结合在一起的,前两年是爱,再两年是是性,以后更多的就是孩子和捆绑的共同利益。
说到这里,幸福好像变得可有可无,甚至很难存在于婚姻里。但也并不是这样。
在爱情与婚姻的经营中,我们有许多榜样。王小波、李银河夫妇;钱钟书、杨绛夫妇;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许多许多人在证明婚姻里也可以有“幸福”存在。
可能,幸福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将来会面临婚姻,面临柴米油盐,面临许多不可知的苦难。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对其他人的付出中收获幸福感。我们不需要变成王子和公主,也能够携手走进幸福的殿堂。
最后,我个人认为“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一种误解或者误区,但是我们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不会是误解。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图自“参半”,侵删致歉。)
《奇葩说》第六季将会有哪些看点?
作为一档说话达人秀节目,《奇葩说》真的是积累了不少粉丝。如今,《奇葩说》第六季即将开播,这一季节目也是有很多的看点,赶紧提前来了解下。
首先,先说说《奇葩说》第六季的导师阵容,这一季由蔡康永、李诞、薛教授(薛兆丰)、马东担任导师,高晓松依然缺席,虽然很多粉丝觉得遗憾,但是,从前几期的经验来看,这几个导师的“杠”人能力也是丝毫不逊色,尤其是李诞和蔡康永的“神仙组合”,真的是让很多粉丝印象深刻。
其次,《奇葩说》第六季的第一期女神嘉宾已经确定,她就是杨超越。杨超越是“创造101”选秀节目出道,她的“娱乐效果”在娱乐圈也是有目共睹的。
杨超越上《奇葩说》,这的确也是非常吸引观众眼球, 一直以来,杨超越说话都是比较直接的,她曾经上过《吐槽大会》,当时节目播出时,也是非常的火爆,所以,很多粉丝也是期待着杨超越能够和哪个导师碰撞出火花,达到不一样的“笑果”。
第三,除了杨超越,陶虹也是参加了《奇葩说》的录制,虽然现在陶虹已经鲜少有影视作品和观众见面,但是,她的演技是有目共睹。今年热播的《我和我的祖国》、《小欢喜》等影视剧中,陶虹的表现就非常让观众惊艳。
看陶虹去录制《奇葩说》的路透,虽然已经是47岁了,但是颜值依然耐打,而情商高并且优雅的陶虹,她和杨超越完全不是一个套路,像陶虹这样的演员参加《奇葩说》,很多观众也是表示非常的期待她带给节目的非同一般的效果。
第四,《奇葩说》这个节目成就了很多的“段子手”,肖骁、颜如晶等人也是因为这个节目而走红,还有被称为《奇葩说》黑马段子手的傅首尔。看节目的路透,傅首尔也会回归第六季的《奇葩说》节目,不知道傅首尔这次又会有什么精彩的语录,很多观众也是早早的准备好小笔记本,准备记录了。
第五,除了导师、嘉宾外,《奇葩说》第六季也是在网络上征集一些热门的辩题,虽然目前关于辩题的消息并没有相关的路透,但是,找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辩题,观众看节目的时候也会更加的有代入感。一直以来,《奇葩说》的很多观点性的言论也是这个节目中的一个亮点,所以,第六季中又会有什么引爆网络的话题,这也是观众比较期待的。
已经做到了第六季,《奇葩说》的确是每一季都有很多的亮点吸引观众,关于这个节目的话题也是比较多,比如,这两天就有“希望郭敬明参加《奇葩说》”这样的话题引起了粉丝的广泛热议。
或许,这就是一个比较火的综艺节目的影响力,观众喜欢并且有话题关注度,这也是《奇葩说》能一季接着一季走下来的原因吧!
如何评价《奇葩说》?
《奇葩说》目标受众分析
一 从大数据看现象
二 从奇葩说原因
1 观众年龄,性别分布
2 观众居住地区分布
3观众学历分布
4观众类型分布
5观众观看途径
6观众关注焦点
大数据结论
n奇葩说第二季互联网观众以女性为主,年龄层在18到24岁。 n观众喜欢用移动设备观看。 n高学历人群,喜欢看奇葩说 n北京,浙江,福建,上海,江苏,天津等地用户关注度较高 n旅行商旅人士对奇葩说喜好度更高,喜欢游戏数码爱车等人,对奇葩说好感相对较低。 n我从情感分析上74.26%传播积极情绪, n在观众的关注点上对于辩题,调侃,爆料,炒作等关注度较高。
一 奇葩选手及语录
马薇薇:人称温柔一刀,无论对手的观点是什么,无论队友的给挖的坑有多大,只要是她一出现,总能以强大的气场、犀利的语言、出色的逻辑、迅速的反应把战场给hold住。
奇葩语录:
我们天生容易遇渣男,那是因为彼此的价值观不吻合,互相碾压,最后把对方弄成了渣。
暖男就是男人中的绿茶婊。
当你看到美女内心小鹿乱撞的时候,那些禽兽已经乱撞过小鹿很多次了。
屎壳郎的人生就是:仰望星空,低头滚粪。屎壳郎的人生就是:仰望星空,低头滚粪。
你妈喂你吃饭,那叫爱;你妈喂你吃屎,那叫变态! 你妈喂你吃饭,那叫爱;你妈喂你吃屎,那叫变态!
范湉湉:
激情澎湃,富有煽动力,言辞泼辣却往往有在情理之中,人称“犀利御姐”。
青春的肉体谁不喜欢?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neng他,怕个屁啊。
什么车需要备胎,破车,什么人需要备选,烂人。
为什么要压抑自己的天性,看啊!为什么要压抑自己的本能,看啊!
肖骁:常常以娘炮的做派出山,犀利的语言,妖娆的身姿、金句频出但又掌握分寸,网友常称“妖孽蛇精男”。
我xx都这么娘了,都不愿意AA,你一大老爷们你说AA?!
我xxx都x不起来。
该看就得看,今天晚上回家就看,杀他一个措手不及。
你的梦想如果还没照进现实,那么请你自己先照照镜子。
我害怕别人说我肖骁就是一个一开口节操碎一地,而他本人贞操碎一地的人
颜如晶:立场坚定而又淡定,奇特的逻辑思维,无论什么辩题总能把它联系到吃上,可爱的如晶宝贝,萌化了一众粉丝的心。
只要颜值长得够,其他的可以慢慢凑。
这样吧,我用个吃的来给你做个比喻。
要是我一时想不开,那我就选择要智慧不要美丽……
相亲是去干什么?是去吃的!
美好的东西都会掺杂虚伪的成分。比如小说是虚构的,食物是加了作料才好美味的。
这些奇葩们不仅造型奇特,而且言辞犀利,观点鲜明,个性张扬,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品味与审美,因此也十分博年轻人的眼球
奇葩们虽然观点各异、年轻活力,也正反映出这个社会年轻人的心理状况和生活状况。去除了传统节目的各种束缚,这样的节目形式也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奇葩说》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档节目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口味和独具一格的内容形式,用一群年轻人典型代表的奇葩将节目牢牢定位在90后身上。
还有,《奇葩说》的节目没有观点界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你就可以在节目中畅所欲言。因此它摆脱了以往节目内容形式的严肃与枯燥无味,变得生动幽默。这对于年轻人而言也最容易接受。
马东在《奇葩说》上说:这是一档严肃的语言类节目。但是在实际的节目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它一点也不严肃,而且马东本人也玩开了好吗。后来马东干脆改口说:我们《奇葩说》追求的是一种混沌的效果,这倒挺符合《奇葩说》的实际情况。
马东根据自己从业来的经验和对年轻人一代特点的把握,将《奇葩说》推向了略显沉闷的中国的年青一代,给他们带来了欢声笑语的同时也带来了理性的思考,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特点,也传递出满满的社会正能量。
二 奇葩辩题
奇葩说第三季辩题汇总
1.单身是狗还是贵族? 2.跟蠢人交朋友你是不是傻? 3.前任婚礼到底要不要去? 4.交朋友要不要门当户对? 5.老婆收入比我高3倍,还该在一起么? 6.不要脸是坏事么? 7.你和伴侣颜值分别是98 or 2,你选? 8.婚前要不要啪啪啪? 9. 准婆婆有太后病,我该不该悔婚? 10.有后东和无后米,该选谁进核电站?
11.撒娇女人会好命么? 12.闺蜜约我去撕小三,你去不去? 13.“我这是为你好”是不是扯? 14.世界需不需要超级英雄? 15.该不该刷爆卡买包包? 16.女性专属停车位是不是歧视? 17.异地恋伴侣建议available你接受吗? 18. 时保联是不是***?
19.上司该不该列为发展对象? 20.消灭谎言的科技该支持么? 21.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
三 奇葩主持人
不走寻常路的主持人
马东是谁?前央视主持人,从央视辞职后转战爱奇艺当起了爱奇艺首席内容官。后为实现自身的“理想”而又一次选择辞职成立新公司“米未传媒”。
“在传媒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候,要得风气之先,离职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一个有理想、有钱、有团队的创业者,而且在节目内容方面符合当今大众心理趋势,那要想成功似乎并不难。而在这一方面,马东作为曾经的央视主持人、爱奇艺的首席内容官,曾经在爱奇艺创下的成绩可以说明:在《奇葩说》内容的把握上,马东比任何人都要有资格。
经验老道的导师
在导师的选择上,马东也是挑选了中国主持界非常据有观众说服力的蔡康永和高晓松担任,第二季换成了金星和蔡康永。
高晓松是有着丰富学识但是却喜欢在看待问题时另辟蹊径的大顽童;蔡康永是知性优雅,用温柔的语言打动人心的“知心人”;金星是以犀利、巧舌如簧出名的金姐。这三人虽然语言特点不同但是实力都不可小觑,且都具有很深的语言功底。
不仅如此,这三个人在综艺界都曾呆过一段时间,都做过自己的节目,也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年轻人中喜欢他们的也不再少数。众多优秀人士同台飙技,亮点十足,观众想不买账也难。
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导师,都是属于非常能获得年轻人认可的知名人物大咖
四 奇葩团队
《奇葩说》团队由马东、牟頔、刘煦以及大约90人的90后团队组成。
80、90后的纯年轻制作班底也是《奇葩说》运营的主力团队。在后期剪辑上,最大的是89年,最小的95年,所有素材由90后们操刀。相对专业剪辑,这群制作班底也许经验和技术都不够娴熟,但是他们用90后思维,很准确地抓住了所在群体的需求,在花式剪辑中融入了“二次元”、“神吐槽”、“自黑”等元素,让《奇葩说》更容易走向80、90后观众。
年轻的创作团队,给予了你奇葩说年轻人需要的热情与活力。新锐型的导演与制片人,让奇葩说在年轻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主流媒体传递出来的声音与价值观必须是正能量。我们知道正能量是好的,但有时想的会与这些不太一样,我们还会有其他观点。我们想要表达的是真实的声音,而不只是一种。我希望有一个节目,能把这些都表现出来。”思量过后,导演李楠楠得出结论,出炉这款“产品”的本意,即是“真实与多元”。而且瞄准的受众,与团队成员一样,都是活跃于网络的“泛90年后”。
五 奇葩运营方式
《奇葩说》运营特点:基于爱奇艺平台,以内容运营、新媒体运营为核心进行的综合运营联动用户。依靠爱奇艺实力引流,《奇葩说》团队通过创新精细的内容策划与活泼逗趣的新媒体运营吸引并留住用户,创造话题营销与口碑营销。同时,为了增强拉新与促活效果,《奇葩说》团队兼顾社区运营、活动运营、渠道运营(传统媒体广告投放)等方式,增强了用户与节目的互动与黏度。
《奇葩说》栏目的微博平台有“爱奇艺奇葩说”、“朝阳公园东七门儿”、以及“米未传媒”。
“朝阳公园东七门儿”于2014年11开通,截至2016年9月10日拥有108w位粉丝,累计发布6458条微博。官博基本信息包含奇葩说品牌简介,节目相关信息如节目的预告片、节目的嘉宾阵容、节目即将播放的辩题、节目的精彩片段、节目辩手所爆出的金句等,相关奇葩微博号推荐,米未其他综艺推介,链接爱奇艺视频地址、播客地址以及电商平台等。
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能成功地俘获年轻人的关注度
总结:
《奇葩说》能成为时下标杆级互联网节目,与其关键内容的构成紧密关联。这档辩论节目内容主要由自带话题性的辩题、明星级导师、个性辩手、女神男神等元素构成。
“40岁以上人群请在90后陪同下观看”,一句节目先导语道出了《奇葩说》节目的精准定位。据《奇葩说》制作团队表示,该节目20-29岁观众的比例为86%。面向80后、90后,《奇葩说》用心做娱乐,呼唤年轻人大胆表达自我,拥抱多元文化。
由此可见,奇葩说这一节目,节目定位极其准确,而且收效颇丰,用户反馈完全符合其节目定位。
我在大学阶段曾经长时间接触辩论,个人表现尚可(优秀辩手),也作为“老学长”带过院队(成绩全校第二)。不过比赛级别仅停留在学校层面,比起那些杀出重围在省赛国赛国际赛上挥斥方遒的优秀辩手,还是存在相当的差距。谈不上多厉害,只是辩论这项活动对我个人来说,是一段很有意义的经历。
对于辩论,我一贯的理解是:这是一种追求胜利的语言游戏。
既然是求胜的游戏,就具备天然的对抗性,虽然被冠以思辨的光环,但参与者优先服从的,往往不是真正的理性客观,而是所处的立场(辩题正/反方)以及规则和输赢。为了赢,黑的也要说成白的,为了赢,你不认同的观念也需要在短时间内强行扭转,在队内形成统一意见。
当然,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一种极具价值的活动,特别是大学生所处的思维稚嫩尚需锤炼的阶段,高压(时间紧)高信息强度的环境能极大地提升个人素养。以我个人为例,在这期间我看了很多关于逻辑的书籍,也了解了大量的言语、讨论引导技巧和信息搜集整理技术,关键是,学完就能用于实践检验,及时试错,迅速调整。可以说,其准备和比赛的过程,远比结果更有意义。
辩论赛是完全的“务虚”活动,大家为了赢得辩论赛,围绕一个辩题,集中一段时间(往往是一周,除了上课,其他时间全部扑在上面,十有八九讨论到半夜):寻找素材,梳理逻辑,整理话术,思考策略,最后上场比赛,赛后总结准备下一场,整个准备的过程十分“纯粹”,是一件有趣且充实的事。你会为了辩题抓头挠额,讨论到跟队友互喷,整个过程神经紧绷还要照顾队友想法,也可能为了结果的好与坏,高兴雀跃或者背地跟队友骂评委儍X。在辩论赛里,你能以最短的时间,体味到在高压状态下,在一个团体中(多人合作)做成/办砸一件事的几乎所有情绪。
我上大学时参加过较多的学生活动,考虑参与的单位时间,辩论是价值密度最高的。辩论对我这种上大学前偏内向性格的人来说,是一剂“猛药”。借助参加辩论赛,我大大克服了自己怯场的毛病,逐渐能够在各种公众场合流畅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养成了较好的信息处理能力,思维逻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变得善于提问和总结,也善于引导他人思路,这些能力的培养让身为商科专业学生的我,在其他学生活动中也表现良好,也对我现在的职场生活助益颇多。
同时,辩论让我收获了宝贵的团队合作经验和一些可爱的人,江湖上都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辩论队成员的感情往往都是极好的。是的,此言不虚~
理想状态下,辩论是辩理,以清晰的思路呈现自己的观点,攻击对方的逻辑漏洞或设计陷阱让对方暴露漏洞,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以各种手段将对手打败,获得胜利。
理想状态下,辩论能强化参与者对信息的甄别、搜集、整理和总结能力,锻炼其在群体或公众场合中表达的胆量。
但实际情况下,辩论赛(特别是学生辩论赛)往往会演变成各说各话,流于形式,大家只是将事先准备好的讲稿和问题应对话术抛给对方,但对于对方的观点和逻辑,很难做到真正针锋相对的回击。我们期待中看到的像国际辩论赛事、新闻政论、法庭综述般的辩论场合,已经是经过层层筛选相对精英层面的结果,大多数的普通人,想的和做的终归存在较大差距。
之前我觉得辩论场上的骂街、煽情、给对方扣人身侮辱帽子(层次不够、道德不高)等种种乱像,只是因为大学生大家还不成熟,经过筛选后就好了。毕竟早年间的一些国际辩论赛,就较好地兼顾了强思辨性和观赏性,可见那些问题并不是无解的或者不能淡化处理。
因为辩论的缘故,我一开始很期待奇葩说。但看过就发现奇葩说并没有解决上述问题的动力,它最多只是粉饰那些问题,说白了就是让那些诉诸情感和情绪的话不那么难听,甚至难不难听也不重要,只要经验丰富的老辩手凭借对语言和文字的把玩“金句频出”,这服务的其实是节目的流畅性、娱乐性和观赏性。
至于思辨性和理性?不好意思那是什么?
深入枯燥的逻辑阐述并不讨喜,俏皮化、情绪化和情感化更容易带来大家的共鸣。这有问题吗?这些没有问题,语言文字游戏嘛,看着放松就好,能激发人们对辩题的讨论和思考更好,或者将辩手论点和论据切割开来,将那些论据作为你了解某一领域的引子,再去翻看更深度和权威的解读,岂不美哉?(这其实也是理想化的,又有多少人能完全不受他人观点的影响?)
但是你也真的代入到辩题本身和辩手的观点上,然后还立场鲜明的捧一方踩一方,就很成问题。而事实是,我已经见过很多人,将奇葩说里的话题论点,连辩手带素材地引用,(句式:奇葩说里XXX说XXXXX)用于严肃交流。其尴尬程度,堪比在百家讲坛上一脸正经吹捧民科。
真正的知识和智慧的观点,绝对不会是用辩论这种二元讨论方式得出的。辩论是通往理性的引路灯,是过程而远非结果。
打过辩论的人,言辞上都多少会变得锐利一点,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清晰明确善抓重点,“言必有中”,这是一件好事。只是有些人开始滔滔不绝地“怼”,有些人则学会了适时“闭嘴”。“言必有中”的上一句,是“夫人不言”。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我很喜欢,"出口有时会伤人,两夫妻,要无声胜有声。"其实要无声胜有声的,又何止夫妻间呢?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辩论”的形式都不会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当你真的就实际问题与你的亲人朋友或同事产生对抗性辩论,此时你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可能已经不是“辩题”本身,而是对方因此产生的情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想赢,一种人想赢得争论——他们从来都不是同一种人。
我很感谢辩论为我打开了通往理性的大门,但这种方式和经历,我选择尘封。我推荐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绝对利大于弊,但作为一个已经工作了的人,对于辩论的利弊应该审慎看待,这根据不同阶段的策略调整。
所以对于奇葩说,我谈不上喜欢和不喜欢,我只是单纯地不再去看。我只是个普通人,我觉得我不可能不被那些观点和情感所影响,而当我已经了解到我还有那么多的书、课程或者更具深度的语言类节目可看的时候,奇葩说作为辩论的变种形式,在曾经深入参与获得益处且了解其弊端的前提下,在时间精力有限的前提下,自然不会是我优先的选择。
而把奇葩说作为娱乐节目?我何不去做娱乐性更强更纯粹的活动?看游戏直播或者直接打两把游戏。看个娱乐活动我还得被包着理性立场外衣的情绪化情感化言语左右思考,何必呢?
无论是抱着严肃思考的目的去参与娱乐,还是带着娱乐的心态去做严肃思考,我只觉得不仅扰乱了思考,也浪费了娱乐。
奇葩说,分手该不该当面说语录?
不该。如果两个人注定要在一起,最终他们总会找到方法找回彼此。生活就是这样,没有谁会永远陪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学会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虽然一个人真的好孤单,但我们依然要面对一个人的生活不是吗?一个人的路虽然不是很好走,可我们依然要坚强的走下去……走到地老天荒,走到夕阳西下……一个人又如何,完全可以过得比任何人都好。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