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还原度高值得一看的历史剧推荐?
NO1、《大明王朝1566》推荐度:★★★★★ 豆瓣评分:9.7
演员阵容:陈宝国/黄志忠/倪大红/王庆祥/张子健/王劲松/赵立新/闫妮/王雅捷/祝希娟...
本剧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的故事。制作精良,尊重历史,演员阵容强大,截至目前为止,豆瓣评分最高的历史剧。
在文艺作品中,制度、技术层面的意义的重要性显然不如精神品质的意义来的重要。如果一部历史剧传承了可贵的民族精神,能在情绪上激动大多数观众,得到品味不同的观众的绝大多数认同,它便已出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更难得的是,该剧做到了以历史的眼光看现代,以史为鉴,成为一部饱含忧患意识的作品。在国富民强的年代,我们需要有才华和使命感的创作者奏响盛世乐章,也需要有胆只和责任感的创作感谢敲警世之洪钟。
该剧让观众铭记我们曾走过怎样温长的黑暗,铭记“先忧后乐清风愿,从来治世民为天”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从而赋予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NO2、《走向共和》 推荐度:★★★★★豆瓣评分:9.6
演员阵容:王冰/吕中/马少骅/孙淳/李光洁/孙宁/徐敏...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对于中国,是风云变化的几十年。这当中,中国自二次鸦片战争后,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二次***等。
在此当中,中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走向民国,新思潮开始传来,旧制度和思想渐渐走向衰退。千疮百孔的中国也正向更光明的明天前进着。
在这二三十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人物。这部剧作,就是带我们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那个风起云涌变化万千的时代。
如果想更加客观及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和处在时代环境下的丰满的人物形象,这部剧无疑能带你去领略那段难以忘怀的时光。
NO3、大秦帝国系列:《大秦帝国之裂变》 /《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 推荐度:★★★★☆豆瓣评分:9.2 /9/8.5
演员阵容:候勇/王志飞/卢勇/吕中/高圆圆/李立群/许还山/尤勇/孙飞虎...
分为三个系列,其中第一个系列即《大秦帝国之裂变》最为经典,也最值得推荐。本剧主要展现的是大秦帝国如何从小国一步步走向强盛,并最终在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中确立自已强大的地位而一家独大的历程。
为求达到更加贴近历史和还原历史真实,剧组专门请专家作纯正的秦帝国服装道具,并特聘秦文化礼仪专家从风俗礼制、人物仪态、举手投足、演员对白等方面对演员进行专项培训。
观众能够从荧屏上读到那一段峥嵘岁月的历史阶段,从对历史的艺术还原中看到那个时代的格局和气象。
NO4、《康熙王朝》推荐度:★★★★☆豆瓣评分:9
演员阵容:陈道明/斯琴高娃/高兰村/茹萍/李建群...
该剧改编自二月河的同名小说,情节气势磅礴,人物刻画深刻,第一次以正剧的角度浓墨重彩刻画了清初康熙皇帝充满传奇的一生。
虽然被不少清史专家批评将康熙臣子改编得面目全非,不过该剧的收视率及口碑已证明了它的成功,也创下了大陆电视剧在宝岛台湾的最高收视率。
陈道明、斯琴高娃等老戏骨的精彩塑造和演绎,也成为这部剧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NO5、《雍正王朝》 推荐度:★★★★☆ 豆瓣评分:8.9
演员阵容:唐国强/焦晃/王绘春/杜雨露/徐祖明...
同样改编自二月河同名长篇小说,演绎了雍正皇帝一生的风雨历程。
无论是高潮迭起的剧情设置还是环环相扣的故事格局,都让这部历史剧在同类历史正剧中占有一席之地。
剧中不但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更传达了一种博大深遂的历史观,尤其对波谲云诡的政治风波以及翻云覆雨的朝堂之争,更是刻画得细腻生动。
其中剧中的很多桥段放到现实中来还颇具一股讽刺意味,如科场舞弊案,影射的就是现实中的英语四六级泄题、高考舞弊等。
NO6、《人间正道是沧桑》 推荐度:★★★★☆ 豆瓣评分:8.9
演员阵容:孙红雷/黄志忠/柯蓝/张恒...
该剧讲述了杨家兄妹三人分别加入***和***,他们因政治信仰不同,从手足情深,变成水火不容,最后天各一方的故事。
该剧做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能过大胆的艺术概括,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包括领袖人物的出身、经历、品格和文化身份的某些方面融合在剧中,似乎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对应的历史人物原型揉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独特魅力的从物形象。
用生动的情感冲突以及生命的体验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了人物的骨血,使全剧有一种少见的性格光彩和信仰力量。
为什么以前的古装剧总让人有一种看古人演戏的感觉,而现在的古装剧分分钟出戏呢?
我个人觉得现代古装戏出戏的原因挺多的,尤其是和以前很多的古装剧相比,下面就一一陈述。
一、妆容
以前的古装剧,里面的妆容和现在古装剧里面的妆容感,大相径庭。现在妆容一味的追求美和白,可以看到明星脸上糊了太多的粉,而看不见肌肤原本应该展现的真实的肌肤面貌,妆容基本都是现在的彩妆。
古人描眉擦粉,眉多是远山黛柳叶等,腮是桃粉嫣然甚至有些朝代偏橘,都是比较天然的脂粉脂膏之类的化妆品,效果和现代化妆品效果也有较大差别。以前看《金枝欲孽》的时候,里面的妆容既不媚俗也不算寡淡,妆容看上去要复古多了。
二、场景&滤镜
以前的很多电视都是实景拍摄,拍摄《金枝欲孽》的时候,剧组真的去皇宫取外景了,为了场景更加的还原真实。现在很多古装剧场景也有很多真景色,但是整体却添加了很多的滤镜,导致景物的颜色失真。滤镜加在人物身上,美颜相机的效果大家应该深有体会吧。
这张就是用了滤镜之后的“玉莹小主”,和上一张明显有很大差别,美白度上升,但是本身肌肤应有的颜色,就显现不出来了。
三、灯光&打光
清朝直到光绪的时候才通电,以前电视剧白天的景色不必多说,都是通天大亮,晚上的夜景只有烛火之光,应该是泛着微黄。抑或是大红灯笼的光,应是红色。但是毕竟都是烛火,所以清晰度整体都不高。
而现代古装剧,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不仅身后之景能看的清楚,人物脸上也没有丝毫的阴影而言,看着就很不真实。这不仅是整体灯光的原因,还有剧组对人物的打光太严重,白天也黑夜没有明显的反差。
四、服装&造型
以前的电视剧服装上比较精良,造型也研究的比较透彻。但是现代的古装,要么剧组不看重,很多的服装只能称之为“戏服”。要么剧组太看中服装造型,所以就出现了电视剧中各种奇葩的缝纫机头,电话头等等。经典四大名著在80年代拍摄的时候,服饰对于现在而言,略显粗糙,但是却并不出戏,也多和原著中相匹配。
五、剧本和台词
个人比较喜欢的就是宁静主演的大秦帝国系列,服装道具精良布景也真实,里面历史人物的细节也拿捏到位。几乎是挑不出一点毛病。尤其是里面的台词原声,都是同期录制,难度还是比较大,而且里面很多的古文台词,每个演员都很努力敬业地完成。
正史就应该是这样的,帝王之杀伐果决,权臣之奸猾邪佞,贤士之胸怀谋略,兼济天下。里面宁静、富大龙、喻恩泰每个演员都很出色。
六、影视大环境
以前的很多影视人有创收视的想法,但是也对古代历史本身都怀着情怀和敬意。剧本改编也都很精彩,有看点。但是现代的影视人很多都是一味去追求收视播放量之类的,初衷不是要表达一个完整的出色的作品,而是完全为了收益。所以演员找流量,背景用抠图,为了噱头,多了很多套路。
怀着这样的念头,拍摄出来的作品,怎么能让观众看出他们的用心?所以出戏也是必然的。
大明王朝1566里面这段台词: 君既不是山,臣便不是江。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
最后一集,46集,20:12
《大明王朝1566》和《万历十五年》有没有一点点联系?
其实本不该把一部不太严肃的历史剧和一部严肃的史学专著放在一起来说的,算是我个人的一种思维交混,因为看完《大明王朝1566》之后,我弄明白了很多关于《万历十五年》的疑问。
先说说这部电视剧。
豆瓣9.7分,国产剧评分第一高,87%的人给了五星。我自己看完以后,心理评分是五星,并且我身边看过的朋友,一致叫好。
该剧起于嘉靖三十九年,终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截取了朱厚熜称帝四十五年间矛盾最集中爆发的六年,以海瑞的仕途为线索,其间穿插明朝官场各种波谲云诡、尔虞我诈,层出不穷的阴谋阳谋明争暗斗,让人应接不暇。
如不管是作为历史呈现,或者是故事演绎,都堪称制作精良,其精良不是在于投资多少、画面多炫酷,而在于对细节的打磨和台词的精研上面。比如所有的男人都留胡子(太监除外),比如二品以上的官员着红色官服,比如君臣父子谈话间微妙的站位和看似不经意实则暗藏玄机眼神动作,几乎每一个演员都是用心在演,把自己演的角色诠释地恰到好处。
如果你一个分心,就可能错过重要的暗示。很多细节,不用心,不二刷,你根本注意不到,甚至理解不了,比如第一集御前讨论出口丝绸时,严嵩揽功,张居正那微妙的表情变化和眼神示意,别人不告诉你你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整个剧看下来,酣畅淋漓,意犹未尽。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一看,我便不再赘述,因我之意不在于推荐这部剧,主要是从剧着眼探讨一下万历十五年的关联问题。
嘉靖帝最后一次见海瑞时,说的一段理论很有意思:清官清如长江,养育一方水土;污吏浊如黄河,也养育一方水土。为君者要从大局着想,黄河决堤了,需要治理,长江泛滥了,也需要管控。我认为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朱厚熜(嘉靖帝)一生的政治哲学——制衡。朱厚熜是天生的政治鬼才,十五岁(实则只有十四周岁)登基,短短数月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郎,成长到可以跟内阁里杨廷和那样的老狐狸手把手过招,还赢了。这样的政治天才,别说大明朝,放眼古今都找不到几个。
他是有着天赐的能力,轻松游刃于权力的游戏之中,但成也在此败也在此——他太沉迷于这种驾驭权术的快感中了。他喜欢那种一切掌控在自己手里的感觉,也享受在宦官和文官势力之间斡旋的刺激。我个人觉得,如果把弄权的那些心思都花在怎么富国强民上,他完全有能力让大明朝更强大。大明朝的衰败是从万历开始的,但我觉得源头还是在朱厚熜这里,嘉靖晚年就已经埋好了伏笔。
看似平常的万历十五年,为什么这么关键?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的角度,分析了以下几件事情:
1、万历帝从踌躇满志到怠慢政务
2、申时行“两面讨好”的“老好人”官场哲学
3、改革家张居正被清算
4、清官海瑞去世
5、军事大才戚继光去世
6、思想家李贽的一生
张居正去世于万历十年,死后被清算。张居正辅政的十年,无疑是万历朝最兴盛的十年。抛开万历帝自己的个人情感和复杂地官场环境来说,对于张居正的否定,可以说是明朝走下坡路的关键所在,也是封建王朝的症结所在。他让万历又敬又怕,也让资本家们闻风丧胆。从长远的考虑来看,他的改革却又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不管是上对皇帝,下对百官,他都不讨好,最终跌落神坛成为权力斗争的一个幌子。
从张居正,明朝失去的是兴起的决心。申时行处理问题的方式基本只有一种——“和稀泥”。他不像张居正那样实干,而只能周旋于皇权和文官之间。他总是八面玲珑,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态度和立场,似乎只想着缓和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但从来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
从清算张居正,到立储事件,万历帝对于皇权的无力感是与日俱增的。他没有嘉靖帝那样的天赋异禀,没有那种在各方势力间轻松周旋的能力,最后选择了用沉默抗争。从申时行的“和稀泥”和万历逃避式的不上朝,明朝失去的秩序、政务能力和对生民最基本的责任心。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上了一道号称“明朝第一疏”的《治安疏》,针对嘉靖帝疏懒政务、沉迷炼丹、宠信奸佞、劳民伤财等弊端,大胆进谏,直陈其事,言尽满朝臣子所不敢言。这字字珠玑针针见血的奏疏轰动朝野,也在嘉靖帝朱厚熜晚年给了他很狠一个棒喝。
二十一年后的万历十五年,海瑞去世。《大明王朝1566》呈现的海瑞正义秉然,临危不惧,在大是大非面前,正气逼人。大明朝没有第二个海瑞,所以海瑞去世之后,面对万历帝的怠政,满朝臣子再也没有人敢于这样站出来,指斥高高在上的皇帝的不对。
从海瑞,明朝失去的是勇气。 戚继光南抗倭寇,北拒鞑靼,前后几十余年,代表了16世纪明朝军事力量的巅峰。自万历十五年戚继光去世之后,明朝便失去了军事上的统治力。
李贽终生都在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作斗争,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但同时,他和海瑞、戚继光一样,是一个非常极端、非常矛盾的人。他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是找不到出路的一生,甚至最后是以被污下狱后自刎的方式草草了结了这一生。
李贽的一生,也是这个王朝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一个缩影。他以上这些人,总结起来,都是找不到出路。没有找到出路的皇帝、改革家、首辅、诤臣、将军、思想家,在这一样的大历史潮流之下,大明王朝陷入集体的迷茫,也就自然而然地走了下坡路,所以说,“明实亡于万历一朝”,也不无道理。
但万历朝的颓落,或多或少都跟嘉靖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爷孙俩把控朝政近百年,加起来有超过一半时间没上朝,后来丢下的烂摊子,想收拾都已经无能为力了。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