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1:的经典语录
?
1.其实究竟能走多远谁都说不准,如同你的父母不知道自己何时会下岗,你的对门的小孩何时会作弊被捉,你的同学何时在回家途中被三轮车撞。人生总有太多变数。唯一可以说得准的,恐怕只剩下社会主义信念坚持一百年不动摇。
2.我满意于自己依旧那么的不会做人。对喜欢的人笑脸相待。对厌烦的人敷衍了事。
3.很多时候,过去,总是显得美好的原因是,我们追加了太多华丽的片段进去。
4.中国人极度缺乏幽默感,喜爱凡事较真,林语堂说得真不错。这样活,累吗?建议没事干念佛经或者念rap,可以放松神经。
5.该支持的还是会支持。该厌恶的还是会厌恶。两类人我都感谢,因为无论怎样都是一种坚持的纯粹。
6.其实你我都改变不了什么。萍水相逢,缘开缘灭。
7.时间本就能改变很多东西,让原本的匪夷所思成为理所当然。
8. 对觉得不错的人推心置腹,对德育低下的人臭脸相迎,决不做戏。
9. 想闭上眼睛。不去看一些事情。安静的做一些音乐,记录一些事。可能这就叫做鼠目寸光。
10.当别人问及你的初恋是在何时时,你的脑海中立马想到的那个人,便是你的初恋。
11.我坚信,一个读过一百本国内外名著的人和一个读过一百本校园小说的人站在一起所显现出的底蕴和内涵会是截然不同的。
12.把看似简单的事物想复杂点。把看似复杂的事物想简单点。
13.最可怕的莫过于是拥有一大堆的时间和精力,脑袋却是空的。
14.很多时候,不是无力爆发,而是爆发需要消耗太多的气力。
15. 都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迫切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同。骨子里的不自信揣着浓浓的功利心,蒸腾出一碗腻歪歪的心灵毒药。
16. 所以的所以,浅薄如我辈的人,最好的选择就是闭上好斗的嘴,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能有点成绩就最好,没有也别给社会添乱,这样就很好了。
17. 等到读至大学、即将踏入工作的年岁的时候,便会觉得,能跟在妈妈后面拎拎东西,充当一下保镖,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18. 1986年我的音乐事业达到顶峰。
19. 我要减少唱歌了,声乐课也得休止一段时间。喜欢Vae的人儿们将有相当的一段时间只能听着他的旧歌默默的缅怀他,而憎恶Vae的人儿们也该欢快的拍巴掌了那家伙终于抱病告老还乡了。哈哈哈。
20. 我被你见,空空消逝了、暗中偷换的流年,然后危险。
21. 很多快乐和回忆就是那样的不可复制。珍惜眼前拥有的是不是太重要了。
22. 一首歌一个回忆。即便某日没有人再听我写的歌,我还有最后一个歌迷,叫许嵩。
23. 不说了。有人让我感动,有人让我恶心。这就叫生活。
24. 一贯讨厌装,不懂装懂,懂装不懂,穷装富,富装穷,装B装C装D。都是一样可耻。
25. 每个人每天忙忙碌碌间要听到多少谎言。
26. 青年人的理想很像发型,换了这样,又换那样,患得患失,不知所谓。
27. 曹雪芹琐碎无聊的写作风格我完全不喜欢。——千万不要有人站出来跟我说这是四大名著之首之类的废话,我也从不觉得研究这本书以至于成立什么红学会是个伟大的事情,这是多么的浪费生命啊。
28. 虽然如此,我对所有创作者保持尊敬,倘若不喜欢,不喜欢的也仅仅是作品,无关乎其他任何事情。反过来命题,倘若喜欢,喜欢的也仅仅是作品。向来不会对喜爱的作品的创作者本身感兴趣。
29. 很多人觉得我不快乐,其实倒也未必。我的精神虽然还未分裂,性格却早已分裂。开朗与内向。自大与谦恭。能言善辩与木讷呆滞。等等。然而两个我都是真正的我。只不过分处在不同的时空。在遇到不同的环境和人的时候,得到激发。
30. 我的所有文字都贯彻一条逻辑:钟情于表述who,when,what,where,关于why,形迹寥寥。
31. 心无城府的人,怎样穿越现世的深宅大院。
32. 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拥有很多理由。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
33. 在这个动不动宣扬个性的年代,能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为了一个无名歌者,需要在一些时候放弃部分个性,穿上统一的衣服,喊着统一的口号,甚至湮灭了姓名而被统称V迷, 深深的感谢你们。
34. 不喜欢被称为歌手。X手,带着强烈职业求生的意味。写手。画手。大力水手。
35. 照片一多,总归是给日后埋下悲伤的伏笔——无论是物是人非,还是人是物非,或者物人两非。
36. 我只想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某些人不要再策划那些让人说起来就脸红的事了。做人要堂堂正正,像许大爷这样,有什么想法就说得一清二楚。
37. 人跟人真是不一样的,不仅仅是指纹。
38. 所谓换位思考,不过是一个亡羊补牢式的方案。
39. 学生朋友们应当勤奋学习,高三初三的更别玩疯,做几套卷子把心收住挺好。
40. 何况诸如“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巨大的问题是无法一言以对之的。可以翻看完这近十万字的博文,问题们的答案也许会有。如果说没兴趣看,那便本就没有提问的必要了。
41. 不要以为自己棋高一着,操控大局。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42. 一个人永远无法真正全面的了解自己,就更谈不上了解外人,充其量只是了解一些侧面。或者了解了很多面,但仍然不是全部。
43. 地球倘若没了我们,确实不见得会变得糟糕,自然界会按部就班的运行。
44. 14号半夜醒来有了专辑名,为了防止是自己在梦境,于是摸出手机存下来四个字,早晨醒来字还在,大喜。
45. 听着自己一手营造的歌们,它们倒是从来没有背叛过。
46. 当那些曾经觉得已然很好的东西无法预知的在未来的一个时间点里觉得不好,需要割舍掉的时候。理所当然会疼痛。就算是一颗多余的肿瘤里,毕竟也流淌着自己的血。
47. 从来不会输,如果不计成败。
48. 坠入回忆里的人,回忆起回忆里的那些人和事,有些情绪悄悄、自以为是的解开了。
49. 举凡节日,只是一种念想或借口。
50. 同样是卖唱,也有不同的境界。有的人,卖唱都卖的不敬业,不称职;而有的人,论水平早已不该停留在那些喧嚣之地,却因为种种原因,还在那些不为人注意的角落用错位的优雅注释着自己对音乐的热爱。
51.物是人非的时候,回忆就会显示它可爱而又残忍的一面。虽然生活中的事一件接着一件,欢畅的,莫名的,卑劣的,让人应接不暇,但是记忆总是会自动筛选出某些事,供我在日后抚摩把玩,这些事,被叫做典故。
52.是它的柔薄和弹性,让它不具备被书写的属性。没有合适的土壤,英雄从来都无用武之地,只能挥着什么笔或者什么剑,在一派调笑声或者厮杀声中暗度年华,磨灭印记。但他们最初一定豪迈过。
53.达到一个高度之后再俯瞰,很多俗物琐事便无比矮小,无法近身。
54.难道还会有比“我想”更强大的原因?
55.生命之所以伟大,本就在于那一滴星光散去过后的下一个天明,是未知的。
56.如果把活着的每一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谨慎对待,或许时间会被用的更有价值。可是如果每个人都确切的知道自己的死期,想一下,这个世界将多么疯狂,有人抓紧时间行善,有人抓紧时间作恶。
57.很多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么严重。我们每个人本身并非我们所想的那么重要。
58.我不难过,我只是累了,不想说话。
59.可以在大多数时间里庸庸碌碌。只在不经意间绽放光芒。
60.内心再多纠结,也要充满阳光。
61.对敌人也要充满爱,所以把他们称作狗。
62.旁人眼里的亲密无间代表不了什么。
63.地基不够深的大厦注定盖不了多高。急着拔地而起的话,只会在将来独自享受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64.当深夜车辆足够稀疏的时候,宽阔的道路方能显示出一些属于它自己的真相——那些在白天各式各样的倾轧之下不为人所见的。
65.不能指望一个创作者永远停留在某个阶段、固守着某个受众群。那种保守不前的搞法,很容易搞,但我不会那么搞。
66.如果再往深了讲——其实,我并不想多用文字来介绍,拥有太多旁白的音乐是尴尬的。如同你讲一个冷笑话,对方没有听懂或者没兴趣听,最后由你自己指出了笑点所在……对方挤出的笑会有多勉强想必你也能想象。
67.一定会有知音和有缘人。不需太多。
68.前几天有个文学杂志的记者跟我聊天,他很奇怪为什么我没有签经纪公司,也不搞什么见面会签售会,后援会数年来却一直欣欣向荣。我说,因为我的听者很真心诚意,我也很真心诚意。在听者与歌者之间,耳朵和歌曲之间,没有横亘任何别的。
69.个性是什么?在我的理解里, 是在合法的范围内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想做的事。而非刻意去与他人保持不同。因为你喜欢的事或人,很可能别人也正喜欢着。
70.在城市的尽头,看喷泉池的细水长流。
71.富裕的家庭能营造不同的环境,所以多样;不幸的家庭总是相似,因为单一。
72.对于一个贫穷的人,最大的侮辱莫过于说他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摆脱贫穷。
73.愤世嫉俗的人像一只反过来蜷缩的刺猬,用自己的刺折磨自己。
74.世界上根本没有和尚,只要用心做事用心领悟人生,每个人都是和尚。
75.时间可以证明很多事,也同样可以混淆很多事,让很多事变得相貌不清,无从辨认。
76.有的人做音乐是为了更好的赚钱,有的人赚钱是为了做更好的音乐。
77.好比恋人之间说分手,但往往又心存不舍,也就将就了下去。虽然结局可能终究还是一个完蛋,但也就过一天算一天吧。
78.习惯了一种习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不愿意去反抗了。反抗是要消耗气力的——而在我的容忍的范围内,我不愿意为音乐之外的事花太多气力。
79.我之所以喜欢给人让道,甚至对小人也绕道,只因我的生命里有太多模糊了面孔的人在我奋不顾身的奔走中给我让过道。
80.一件事情可以坚持很多年自然很有它的道理,虽然少了些惊喜,总也落得个稳定。
81.人生的进阶并非是随着年龄增长就可自动完成的。四肢动脑子不动,或脑子动四肢不动,都注定只能在原地。无论如何都一定要明白的是,不在同一精神层级的人,是无法真正产生对话的。如有交集,也是因着怀了大爱之心,或者说更接近于某种怜悯之情……而产生的偶然越位吧。
82.曾经的偏激也终究在年华生长中消散了。不管是现在,还是从前……
83.爱情是渺茫的,它就像沙子,你握得越紧,它流的越快。
84.如果不是演员,化妆做什么
85.一个人如果按照别人想象和要求的“有个性”去走自己的路,那岂不是又陷入了另一种没个性?
86.我的音乐路不是用来承载别人的个人英雄主义梦想的。
87.趁活着就得多折腾折腾 ,因为我们都会死很久。
88.那些费力的解释便是完全不值的。你仍旧还是你,只不过周围偶尔喧闹了些,你只管继续这么的走下去便是了。
89.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与有些人,一生只能擦肩那么几次,却牢记每一次的眼角眉梢。
90.(安徒生)编织纯美的童话世界去超越现世的苦难和内心的不安稳。
91.对狗弹琴,只是弹给自己听。
92.大多数时候,对于生存现状,我们是失望的,但又不绝望。
93.学会自我保留是一种生存技巧。习惯性撒谎是一种道德缺陷。
94.烟花都笑我们太寂寞。
95.一切都有代价。反问自己愿不愿意退出,既然不愿意,那就坚持走下去。
96.我不能不停的重复一些自己说过的话。拾人牙慧已经够可耻了,何况是拾自己的。
97.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正在经历的时候牢骚满腹,意见不断。走过这一程后回望,才觉出这过程本身的可贵。
98.相对的时候冷漠无言无语。相向的时候思念无止无休。
99.不抱太多希望,总归就没什么可失望;没什么失意的,就凑合着假装快乐吧。
100.第一张唱片里,要充满爱。充满幻想。充满回忆。充满一切非常Vae的因子。所以,通过努力来争取主动权的时间可能会有点久。耐心的观众请期待。没耐心的观众可以趁早退场。电影谢幕之时,出口总是非常拥挤的。
101. 一个人对我说:许多念念不忘,只是一瞬;许多一瞬,却是念念不忘。
102.夜雨把一个人彻底淋湿。但并不以一种清洁的姿态。
103.天气突然就变冷了。突然的冷——就像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或是一个车祸身亡者的身躯——没有任何提示。这难免让人感到有一点残酷。
104.世间事太过复杂,你以为无意间得到了真相,并为此自喜,其实错误的荆棘才刚刚在你心里播种。
105. 这星球有不少规则,也包括一些并不美的规则,而我,只可选择不进入这个体系,但是无力去打破。
106.无人注视的一个个角落,全是挣扎过的痕迹。
电影《湮灭》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电影《湮灭》中女主莉娜(退伍军人+生物学家)在向文崔斯(心理学家)询问有无对自己的丈夫(凯恩)进行心理评估时。有这样中文崔斯和莉娜之间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文崔斯:几乎没有人会去自杀,但几乎所有人都在自我毁灭,在某些方面看,在我们生活中的某个部分,我们喝酒,我们抽烟,我们毁掉好的工作或是美满的婚姻,这些.....他们都不是决定,是冲动。实际上.....你比我更有资格解释
莉娜:这个问题,你什么意思?
文崔斯:你是生物学家,我们身上有自我毁灭的代码吗?每个细胞中都有吗?
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文崔斯作为心理学家把自杀和自我毁灭分成了两个概念。
而这段对话基本暴露了整部电影的中心——自杀和自我毁灭。
“几乎没有人会去自杀,但几乎所有人都在自我毁灭”
在电影中,出现了一个神秘的区域。
被称为「X区域」——一个由小行星坠落后形成的不断扩大的圆形立场区域,影片中将其称之为“闪光”。无数的考察队进入“闪光”后都杳无音讯,终于一名名为“凯恩”的中士成为了三年以来的唯一幸存者,并回到了妻子莉娜的身边。凯恩的身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断的吐血不断的衰退,莉娜为了探寻事实的真相,为了拯救自己的丈夫。毅然决然加入考察队,去探寻真相,去寻求拯救。
而“闪光”内,莉娜等一行人慢慢发现了此处的秘密,闪光是一个棱镜,是一个折射体,是介质,它反射所有信号,光,声音,当然也包括人类的DNA,在这种现当代生物学完全解释不通的神秘环境里,出现了更多的匪夷所思的事件。同一株花能开出各种颜色各样样式的花朵,鳄鱼长出了鲨鱼的牙齿,鱼变成了透明色,熊可以通过人的声带发声,树木上墙壁上都结出了彩色的水晶,美国大兵的内脏在流动,女队员的指纹的晃动,手臂上开出了花朵。
你以为这已经是最神奇和恐怖的了吗?
电影最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方在于,天外克隆人的真真假假。
莉娜在终点灯塔发现其实,自己的丈夫凯恩,早已经不是当初的凯恩,而是一个由灯塔的中心克隆出来的,几乎百分之百的 和本体完全相同的DNA,甚至还能够不断的获得本体的动态,情感上的映射,因为“闪光”本身就是在折射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一切。所以凯恩选择了用白磷弹自爆,而莉娜在本体被克隆之后,也同样的使用了白磷弹将克隆体杀死,并通过情感映射,顺利的烧毁了“闪光”逃出生天。
在此,我们不讨论,也不纠结于究竟是哪个莉娜才是本体,当然潮汐更倾向于逃出闪光的是克隆人,而本体已经随着闪光一起湮灭。
潮汐想说的是,在此片中,不论是凯恩,还是莉娜都自己杀了自己。
凯恩的白磷弹自杀,两个莉娜之间的互相残杀都是自己杀了自己,为什么不说自杀,而采用“自己杀了自己”这样的说法是因为,他们明明都杀死了自己,确确实实的将自己杀死了,可他们依然活着,依然在隔离室里拥抱。
所以导演想要表达的其实不是自杀,而是自我毁灭。
凯恩和莉娜都是在自我毁灭,而人类这个特殊的群体也无时无刻的不在自我毁灭。
我们吸烟,我们喝酒,我们毁掉美满的婚姻。我们为了一点点的利益,大肆的破坏,战争。我们肆无忌惮的铺张浪费,以一种资源的极度浪费去换取另外一种资源的使用权,然后在继续大肆的浪费和铺张,从而进入一种死循环。我们自以为是星球上的霸主,骄傲自大并且蛮横,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改变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和容貌,甚至让其枯竭之后,依然乐此不疲。
我们没有在自杀,但我们每个人都在自我毁灭,人类也在不断自我毁灭,却浑然不知。
《湮灭》更像是是一面镜子,用一种科幻的,几乎是玄幻的方法来告诉你,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闪光”,我们被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思想,各种各样的繁缛礼节限制,我们是这个世界上所谓的各种各样的“学校”里经过了最好折射的产物,我们在不断的被这个世界折射的过程中,你是本体还是克隆人?
而你,是在自杀还是在自我毁灭?你在这个世界中也毫无头绪,不知道怎么生活吗?
你还是你自己吗?今天你又自我毁灭了吗?
我没看过原著小说《遗落的南境》,而且听说电影改动很大,所以就不列作参考了。但知道是《机械姬》的导演亚历克斯·加兰执导,娜塔丽·波特曼主演,也是抱着满满的期待。
如果要求尽量不剧透的话,我会说《湮灭》讲的是五个女人深入一片生化灾害区域进行勘探的故事。
《湮灭》节奏不快,但概念强,视觉美,还很有一种诗性的表现方式,大部分人看完之后心灵和脑子都会变得很活跃,因而也已经预定了许多人心目中的2018科幻十佳的位置,值得一看。
剧透预警!!!
以下涉及剧透!!!
由娜塔丽·波特曼饰演的女主角莉娜是一名生物学教授,研究的是和癌细胞分裂相关的课题,曾经在部队服役,并在军中认识了丈夫——中士凯恩,两人非常恩爱。
凯恩在执行一次机密任务的过程中失踪,莉娜以为丈夫已死,悲痛欲绝。没想到凯恩一年后突然回到家中,却好像记忆全失,意识模糊,而且全身器官很快开始衰竭,而莉娜也遭到了军方的审讯。
经过一番互相试探,莉娜这才知道,原来凯恩是进入了一片被称作“闪光”的生化灾害区域进行调查,三年前发源于南部国家公园的一座灯塔,并逐步扩大,所有前往调查的人都有去无回。
为了找到救治丈夫的方法,莉娜主动请缨加入了一个全由女性组成的勘测小组,前往“闪光”,队友是一名地理学家,一名物理学家,一名急救医师和一名心理学家。
一行人进入闪光后发现,区域内所有物种的基因似乎都发生了变异,而且不同物种的基因还混在了一起,呈现出各种光怪陆离的景象——
一根藤上长着不同种类的花,一条鳄鱼嘴里长出了鲨鱼的牙,灌木长成了人的形态,鹿角上开出了花,而勘测小组成员纷纷发现,自己的身体也慢慢发生了改变……
影片有两个很得我心的地方,一是科幻设定,二是人物塑造。
先说说科幻设定。以我粗浅的理解,影片的脑洞基于在外星人建立的神奇肥皂泡能量场“闪光”中,基因是可以随意混合的,物种与物种间毫无屏障。
虽然生物知识我在高中就还给老师了,但什么生殖隔离之类的我还是知道的。看电影的全程都在内心呐喊,“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结尾的喷火女士和浴火重生奥特曼真是惊到我了,最后几乎已经将影片当作猎奇cult片来观看了。
物理学家妹子说的那一套“棱镜理论”——“闪光”会折射所有信号,光、声音、基因信息等等,我也只能说不明觉厉。
但想想既然是外星人的手笔,也就都说得过去了,而且沿着这个脑洞一路往下的结果就是,这部电影的画风有时非常惊悚,有时非常美,有时两者兼有。
比如叫声听起来和女人的哭喊求救声一模一样的熊,比如水晶形态的树,比如长成世界地图的霉菌。
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从肠子开始爆炸成一坨壁画的人,人分明死了,他的身体却还活着,而且还在不断扩张、生长。
莉娜还对老公说过,“如果人类可以克服海夫利克极限,你就可以避免衰老”。为此我专门百度了一下,更觉毛骨悚然。
“海夫利克极限”论由美国微生物学家列奥那多·海佛烈克(海夫利克)发表于1965年,该理论指出人类体内细胞在分裂56次后即因自产毒素而消亡,如果动物细胞的分裂周期被打乱,使它们可以无限增殖下去。那么就变成了癌细胞。所以,如果动物细胞不能按时衰老的话它将转变成为恶性肿瘤组织,同样危胁到机体的生命。
于是,闪光里的一切与女主的研究领域形成了某种精妙的互文,这个“闪光”区域之于世界,就像癌症之于人类一样,原理也是一脉相通——癌细胞不断分裂、变异,最终取代健康的细胞,结束机体的生命。
就像急救医师所说,娘子军对那些进入“闪光”后失踪的人的遭遇有两种推测:一种是他们被人杀了;另一种是他们发了神经,自相残杀。
而基于后面的剧情我们也发现,以上两种情形在“闪光”里其实是交织并存的。
从“闪光”回来的凯恩,并不是莉娜的丈夫凯恩,而是“闪光”制造出的凯恩的复制品,形态与凯恩一模一样,甚至可以骗过莉娜,取代凯恩的位置,但真正的凯恩其实已经消失了。
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我让位给了我,或是新的我取代了旧的我,相比“人变成花,花变成人”这样外部形态上的剧烈改变,外表保持不变而自我消失的内部转变也许更令人细思极恐,所以很多人会说,“看完电影之后,我也不再是我了”。
除了科幻设定之外,另一个我很感兴趣的地方是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好像不怎么有人提到?
虽然五人小组每人出现的时长都有限,但看得出来影片在对这五位女性的处理上还是挺讲究的。
这个小组可以被称作“真·自杀小队”,5名女性全是自愿参加,或多或少都知道这个任务的危险性,用地理学家的话说,这5个人都是些“damaged goods”——
莉娜自己一度以为失去了丈夫,地理学家失去了女儿,物理学家曾有自残倾向,急救医师刚戒掉了某种瘾症,心理学家则身患癌症命不久矣。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们都可以说“不再是从前的自己”了,而当她们面对被闪光支配的恐惧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应对方式,又仿佛能看出和她们各自的经历有关。
医师变得疑神疑鬼,怀疑队友要谋害自己,像是某种毒瘾的后遗症;
心理学家因为得了癌症根本没打算活着回去,在身体被“闪光”改变的同时,决意要在精神失常前抵达灯塔,“死个明白”;
物理学家的自残源于空虚,在看到“复刻”了队友惨叫声的熊时,决定拥抱变异,放弃俗世的躯壳,成为一棵安静的人形花。
主角莉娜则一心想要找到救治丈夫的方式,动因也许更为复杂,从她与心理学家的对话中也有所体现——她怀疑丈夫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的婚外情,才主动选择参加这次自杀式任务的。
而对此心理学家的解释我觉得也很有意思。
“我觉得你混淆了自杀和自毁,很少有人会选择自杀,但几乎所有人都有自毁倾向。我们抽烟,喝酒,毁掉一份好工作,破坏一段美好的婚姻。”
提到“毁掉美好婚姻”时,莉娜的表情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个地方我也觉得处理得相当细腻。
我爱看科幻题材的作品,但很少纠结“软硬”,因为科学这玩意我也不懂,但漂亮的画面和突破天际的想象力我是爱的。
有了基本可以自圆其说的设定和相对完善的人物塑造,再加上一点点有心的小细节,在我看来就已经是一部很优秀的科幻作品了(而且老实说,能做到的真不算多),要是还能顺便刺激一下脑子和心灵,我就可以坦荡打五星了,而《湮灭》正是如此。
唯一的缺憾可能是这个全女性小组并没有体现出组员身为女性的特性,如果换成全是男的或是有男有女的配搭好像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而全是女性的原因竟然是“之前去的大部分都是男的”,这个有黑人、有女同(黑人和女同还是同一个人)的娘子军,难免又有点硬靠政治正确之嫌。
(而且那个穿防护服的英音亚裔男出现频率实在太高了吧!怎么哪儿都有他!)
但我还是觉得,全女性主角阵容的非小妞电影,有总比没有好。
这部电影也让我想起了去年大爱的《降临》,二者气质不尽相同但都很得我心。
相较而言,《降临》从语言学延展出同时向时间轴两端延展的历史观,使影片的开展更富诗意与哲思;《湮灭》则受益于基因工程与细胞分裂自身所带有的观赏性,让电影有机会向人们展示炫目的“奇观”。
虽然二者都受限于电影的表达方式,结尾有些落了俗套,但在我看来仍是类型片中的佼佼者。
关于很多人对结尾开放性结局的种种揣测,我觉得很讶异,难道不正因为“开放”才更美吗?为什么要为了一个定论争得头破血流呢?
我自己倾向于认为,外星人没有那么容易狗带,“闪光”不是被女主一把火烧光的。而女主眼里的闪光也几乎是在明示,回来的不是真的莉娜。
可是这又带来了新的疑问,如果回来的是假的莉娜,那么她在告诉亚裔男事情来龙去脉的同时不就是在出卖自己的外星队友?
我想不明白,但觉得想不明白也无妨,正如仙逝的霍金所说,我们是永远无法猜测外星生物意图的。
影片借亚裔男和女主之口,也透露了导演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亚裔男:What did it want?
它想要什么?
莉娜:I don't think it wanted anything.
我觉得它什么也不想要。
……
亚裔男:It came here for a reason.
它来这儿(地球)肯定是有原因的。
It was mutating our environment, it was destroying everything.
它让我们的环境发生了变异,它毁灭了一切。
莉娜:It wasn't destroying. It was changing everything.
它没有毁灭,它改变了一切。
不过我倒是更想知道,灯塔那个洞里所发生的,是类似融化再重组的过程吗?是先得有一具尸体,才能重新合成一个身体吗?如果是的话,男主的分身,又是谁的尸体呢?
灯塔前的“人骨祭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看完之后回来告诉我吧。
如何评价电影《湮灭》?
最近上映的电影《湮灭》, 唯美画质的基因科幻片,不觉很惊悚,但细思极恐:
1.所谓未来科幻,主要是对超力量和人类自我认知的探索。亚历克斯·嘉兰非常擅长用科幻的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链接现实的心理解密。
2.“我是谁?我究竟是不是我?可不可以是他、它、她?”“每个人都有自我毁灭的源代码?”“为什么人不能长久的活着?……,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基因科幻和心理投射的双重探索。
3.影片故事并不复杂,一直活在悲伤中的莉娜(娜塔莉·波特曼),为了经受创伤的丈夫主动参加神秘“闪光”区域的勘探,勘探全程仅有三四次的怪物出没,但通过细节设置、音效配合,气氛营造,依然能全线调动观看兴趣。
4.莉娜参加的女科学家探险队进入的神秘区域,表面上看,风和日丽、风景旖旎,还有一望无际的大海,和高耸的灯塔,却是一个被“闪光”搅乱了基因库的奇异世界:
鳄鱼长出鲨鱼的牙,长出百花的花,鹿角开着梅花的鹿,人体和藤蔓长成的“植物人”,……队员的指纹在变化,五脏六腑在“流动”,思维在散乱。惊悚来自不可预知的生命危险,更来自神秘莫测的未知世界。
5.到了“闪光”源头的灯塔,更是异常紧张又炫目,外星智慧生物的能量进入人体,能量的对碰博弈,两个自己交锋,是毁灭,是消散,更是新生。带着哲学思辩的精彩表达。
6.不仅如此,值得细细咀嚼的是,影片几次引人深思的对话:“觉得你把自杀和自我毁灭搞混了,几乎没有人会去自杀,但几乎所有人都在自我毁灭。”,“我们把变老视作一种自然过程,但这个实际上是我们基因里的缺陷。”在探秘的过程中多次闪现日常生活镜头,“闪光”就不只是能量的折射以及基因的变动,更是人的心境和潜意识投射。
7.不过,这部电影到结尾,很多问题并没有直接告诉答案:上一波军人探险队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的经历跟女子探险队有啥不一样?女子探险队为什么只有莉娜能活着回来?回来的莉娜到底是不是莉娜?如何阻止“闪光”的不断扩大?最后,莉娜和凯恩最后一个拥抱又意味着什么?
一句话:这是一部看起来并不费脑,但看后仍有不少谜团的内涵科幻片。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