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电影截图经典台词【电影叫什么名字啊】

请问有部电影一个小丑说的一句台词:这世界也太疯狂了。电影叫什么名字啊

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

《小丑2019》到底好在哪里?电影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放眼2019年伊始至今的全球电影市场,我想应该没有一部影片能够跟10月上映的小丑相提并论了。从它席卷全球的票房和口碑来看,它无疑已经是独一档的存在了,甚至已经全方位的超过了之前大热的绿皮书。除开票房这个商业价值不说,个人觉得无论从剧本、导演、演员、影片呈现以及艺术价值都足以让它跻身经典影片的行列了。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么一点点的瑕疵的话,可能就是影片过于阴暗、抑郁……但绝不负面……

多余的废话不多说了,接着聊聊我个人的观影后感。

写在前面:

这可能是我至今为止写过最差的一篇影评了,因为我会从一开始就进入剧透,而且将一透到底。

关键字:

① 主演(神级演技) 剧本(顶级剧本)导演(一级导演)

② 希斯莱杰and杰昆菲尼克斯(由于杰昆菲尼克斯的名字太长,在后文中都会称之为凤凰)

③ 影片表现and大师的经典

④ 影片的核心和它的层层推进

⑤ 狂笑症

进入正题:

影片小丑这个人物虽然出自DC漫画,但这部影片中的小丑属于一个独立的故事,但对于DC迷来说,它又跟DC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本片主要讲述的是由凤凰饰演的男主角从普通人亚瑟进化到邪恶小丑的一个过程。

男主凤凰为了他饰演的角色小丑减重47斤左右,这一点我们在影片中也能清晰可见,凤凰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影片中,凤凰饰演的男主有三个标志性的动作——控制不住的狂笑症,压迫式拉扯自己的嘴巴露出笑容,宣告式的舞步。跟着这三个标志性的动作,足够让我们理清本片的脉络。

化妆室里,亚瑟用双手压迫式的拉扯着自己的嘴巴,强行露出无情且略带恐惧的笑容,依稀可见的还有他眼角的那一点泪,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了亚瑟的内心世界,一种无奈被压抑的情绪。

家中疯癫的老母亲、街头的嘲笑与挨打,公交车上善意的举动却换来孩子母亲鄙视的眼光,这些都让亚瑟的内心充满了压抑、负面的情绪。(这里有必要提一句的是,亚瑟起初拉扯嘴巴露出笑脸,真的只是为了取悦他的观众,这个时候的小丑只是他的工作,他的工作就是为了取悦他人。)亚瑟记得妈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你的使命是让世界充满欢笑。”

但这些负面、消极的情绪已经让亚瑟身体深处的那个小丑正在苏醒,也就是所谓的双重人格,亚瑟的第二重人格,那个邪恶的小丑。

亚瑟的狂笑症是贯穿全片的一根引线,从小丑人格开始苏醒到最后彻底蚕食了亚瑟的精神和肉体的整个过程都是由狂笑症去引导展开的。

狂笑症发作的时间轴大致就是:公车上→心理咨询时→地铁里→正面托马斯韦恩时→精神医院门口

上文中提到的被孩子母亲投来鄙视的眼光,正是因为亚瑟在取悦孩子的同时,狂笑症控制不住的发作。

亚瑟不但是在心理上逐渐的承受慢慢苏醒的小丑的折磨,在生理上也同样饱受小丑人格的摧残,通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亚瑟那皮包骨头的身躯以及疲惫不堪的步伐,这些都暗示着亚瑟人格即将承受不住体内那个小丑人格的重压了。

这时的亚瑟心中唯一的憧憬,或者说是信仰便是著名脱口秀大师莫瑞了。亚瑟只有在收看莫瑞节目的时候心中能略过一丝丝的喜悦,他甚至开始不停的幻想自己可以和莫瑞同台竞技。莫瑞是亚瑟愉快心情的来源,亚瑟视莫瑞为灯塔,为信仰,希望有朝一日能像莫瑞一样给无数的人们带去快乐。但很可惜的是,这只是亚瑟单方面的幻想,仅此而已,我们也能看出,这时候的亚瑟其实精神已经开始慢慢的失常了。

影片中亚瑟在一条脏乱的街边疯狂的发泄,肆意的踢着街边的垃圾桶。这源于一次工作上的不幸,被老板扣了工资,这次遭遇让亚瑟的愤怒达到了沸点,从而也引出了全片中亚瑟的第一次爆发,是那么的歇斯底里。这也预示着,亚瑟体内代表小丑的那一重人格,阴暗、狂躁、暴力的一面,正式的被催化。

影片到了这里,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兰道。为什么说这是个有意思的人物?此刻他的出场是站在亚瑟为数不多的朋友的立场上的,之后他会变成背后捅刀,出卖亚瑟,把亚瑟推向小丑深渊的重要砝码。后文我们慢慢聊,先说此刻的兰道。

故事在这里说到了兰道为了安抚愤怒的亚瑟给了他一把枪,且不说这枪是真是假,从剧情呈现出来的来看,杀死人我觉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各位看官,你们有见过安抚朋友给枪的嘛?对不起,这不是安抚,这是助纣为虐,这是火上浇油……我想剧本和导演可能也是这样一种表现的手法吧,借兰道这个人物,暗示外力助推,把亚瑟推向小丑。

在这里先说明一点,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典型悬疑剧,但接下来的一组镜头,导演用了自己的方式给出了线索。影片中亚瑟独自一人把玩着兰道给他的那把枪,一不留神还擦枪走火了。值得注意的是,亚瑟把玩枪的时候全程是用的左手,而他生活、化妆、抽烟、统统用的是右手,也就是说,在生活中亚瑟的惯用手是右手。什么叫惯用手?就是习惯用的手,习惯是长期累积而得的结果,这不是一时间能改变得了的。不记得哪个大师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难改变的就是习惯,谁说的不重要,反正能说这话的一定是大师,没错的。全程左手把玩枪,这再一次的暗示了亚瑟体内的那个小丑人格蠢蠢欲动了。

虽然左手玩枪这组镜头给的非常好,但我更喜欢另一组——亚瑟独自一人在屋中写着什么,特写镜头给到了本子上,“患上精神疾病最糟的是……”这句话还没有写完,亚瑟突然换成了左手极其变扭的写着不规则的“人们莫过于想让你表现的像个正常人……”并且特别在"O"这个字母上画了一个小丑脸型的图案。这一系列极其变扭的左手写作再一次的暗示了亚瑟已经逐渐开始不正常了,因为本子写着的是“想让你”。人活着是需要伪装的,但小丑不需要,那个邪恶的小丑,第一次开始操控亚瑟的行为意识。

一次医院的演出亚瑟不小心把枪暴露了出来,此刻那个叫兰道的朋友再一次的闪亮登场,只不过这一次不再是以朋友的立场,而是以小人的立场登场,兰道在老板面前出卖了亚瑟,这次的出卖又一次的把亚瑟的人格推向了深渊,而小丑的人格呼之欲出。兰道这位老兄祖上可能是在四川学变脸的,不然怎么说变脸就变脸的呢?

其实我一直怀疑兰道给枪是一种故意的行为,剧情上的铺垫,小丑觉醒的催化,当然也可以用四个字来解释——顺理成章!

在完美的做完了这一切铺垫和导演一系列的拍摄骚操作之后,影片进入了第二阶段,亚瑟人格慢慢褪去,小丑人格隐约觉醒。

地铁上的一段剧情恰到好处的呈现了小丑人格与亚瑟人格的第一次交接。亚瑟在地铁上遇到了三个渣男,注意啊!上文中提到的狂笑症的时间轴,亚瑟在地铁上又一次的控制不住狂笑症发作,之后便遭到了三个渣男的嘲讽和殴打。这组镜头中,导演再一次的体现了他的骚操作,巧妙的拍摄手法——借着三个渣男之口,响起了格莱尼斯的《小丑入场》的音乐。这是全片第一次如此赤裸的明示小丑人格的正式觉醒。对的,你没看错,这已经是明示了,都这么“不要脸”配乐《小丑入场》了。

在一系列的明示和暗示之后,全片第一次宣告了小丑人格取而代之了亚瑟人格正面登场。伴随着枪声,三个渣男应声倒地,同时镜头给到了左手,左手代表了小丑,小丑操控了左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时候小丑只是或者说只能间歇性的操控亚瑟的精神和肉体,远没有到彻底掌控的地步。

小丑逃跑,在一个洗手间里,亚瑟,哦!不!此刻应该是小丑跳起了优雅的舞蹈,同时镜头给到了镜子,亚瑟从容的张开双臂,拥抱镜子里的自己,也就是这个镜头宣布了小丑已经跟亚瑟完成了完美的交融,注意我用的词是交融,此时的小丑只是融入在亚瑟的精神和肉体,随时准备交换。

这个半人半魔的主人公在第一次轻松完成杀人之后,便肆无忌惮的去拥吻了自己暗恋已久的苏菲。之前的暗恋是因为亚瑟的懦弱,胆怯,而现在有着一半小丑人格的亚瑟再也毫无顾忌。

苏菲的这一段我是这么理解的,苏菲是个单亲妈妈,这其实是一种残缺的生活。站在亚瑟的角度,他一直受到排挤、嘲讽、鄙视……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他希望给苏菲一个完整的家,给自己一种完整的生活。而站在小丑的角度,借用苏菲残缺的生活来暗喻小丑的阴暗面,以及之后的反社会人格。完全属于个人理解范畴!

不过两个相同的自杀手势揭示了苏菲的这一段其实是亚瑟单方面的幻想而已,苏菲在电梯里做过,之后亚瑟在苏菲家中同样做了一遍,从当时苏菲恐惧的表情来看,应该无疑是亚瑟的幻想。

“我的死能让我的人生更有价值。”这句核心的话侧面反应了亚瑟的那个自杀手势其实是体现了小丑人格在他体内进一步的进化。

导演和剧本的功力在苏菲这个人物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苏菲这条线是亚瑟人性最后的体现,在亚瑟幻想着和苏菲恋爱、逛街、生活,这一系列的场景之后,亚瑟回到家中和母亲翩翩起舞,这些短暂的场景都是亚瑟人格在本片中短暂的快乐时光,也是最后的快乐时光。

至此亚瑟人格在本片中基本宣告结束,影片进入第三阶段。从跟母亲的翩翩起舞引出了本片的另一根主线,也是最重要的一根线,正是以这根线为代表的篇章,给了亚瑟人格最致命的一击。小丑人格从心理上生理上,精神上肉体上全方位的将亚瑟人格蚕食殆尽。

母亲曾经给哥谭市首富托马斯韦恩做过帮佣,现在落魄的生活让她有了求助托马斯的想法,通过信件把自己窘困的生活告知托马斯。亚瑟无意中偷看到了信中的内容,字里行间给了亚瑟晴天霹雳的打击,他发现自己居然是母亲和托马斯的私生子,这突如其来的秘密揭露,让亚瑟决定上门寻求真相。一门之隔,亚瑟见到了他心中认为的弟弟——布鲁斯。导演此刻在镜头中双向表现了亚瑟扮作小丑取悦布鲁斯,同时也在布鲁斯稚嫩的小脸蛋上扯出了和自己扮小丑时同样的笑脸。这个镜头应该是想呈现出亚瑟见到他心中一脉相承弟弟时的开心心情以及他同样觉得这个他心中的弟弟见到哥哥后也应该是相同的心情。但是管家阿福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短暂的愉悦,阿福告诉亚瑟他母亲有妄想症,精神有严重的问题,还特别说了母亲曾经真的住进过阿卡姆精神病院。你亚瑟,跟托马斯韦恩,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没有!

阿福的讲述,莫瑞在电视中的嘲讽,母亲的疯癫发作,让亚瑟的精神到达了冰点。注意我用到的冰点这个词,其一是亚瑟的精神真的到达了冰点,最重要的是,导演在之后的一次神来之笔。回到家中的亚瑟把自己关进了冰箱里。这是一种人物行为,更是一种拍摄艺术,结合在一起我可以理解成一种行为艺术的表达,亚瑟冰封,小丑破笼。我个人觉得这是一次神级叙事。

经过亲自去阿卡姆精神病院的求证,亚瑟的确是被领养的,所有的一切都跟托马斯韦恩还有管家阿福说的惊人的一致。医院门口亚瑟的狂笑症再次发作。

至此,影片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小丑完成了最后的进化,彻底的取代了亚瑟破笼而出,亚瑟就此被彻底的蚕食干净,一点渣都不剩。

弑母、杀友、摧毁信仰——母亲的欺骗,兰道的出卖,莫瑞的嘲讽。

这里简单的聊聊杀死莫瑞的这一段,莫瑞曾经是他的信仰,一个连信仰都可以亲手摧毁的人真的已经完全失控没有什么是他做不了的了。

亚瑟起初是想自杀的,之后改变注意,决定杀死莫瑞,我个人觉得应该根本从来没有过自杀这个想法,这只是导演的一种拍摄和叙事手法。自杀其实是一种自我的暗示,再一次的诠释了那句话,“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价值。”从而达到了,完结自我,释放小丑。这是一种站在小丑的角度去表达主人公的自杀,杀死的是亚瑟的人性,而不是躯体,终结你!新生我!

弑母、杀友、摧毁信仰——这样的小丑正式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社会秩序,推翻文明,迎接黑暗……

亚瑟在被警方押解的途中遭遇车祸,这场车祸交代了死亡,亚瑟的死亡。之后小丑的信徒们抬出的是小丑,抬出——交代了小丑的新生。主人公用献血画了一个小丑的logo,在车上跳起了优雅的舞蹈,那支似曾相识的舞蹈,没错,就是曾经在杀死三个渣男后也跳过的几乎类似的舞蹈。那时的呼之欲出,现在的进化完结。这。。。是一种仪式!

看过本片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好像漏了几个剧情并没有说。没错,有两段剧情,一根贯穿全片的主线我没有说。原因是因为——接着往下看。。。

亚瑟换衣混进了托马斯韦恩的豪宅(此刻豪宅之外聚集了大量带着小丑面具前来抗议权贵不作为的市民)进入豪宅后的一段是我个人觉得导演在整部片子中拍摄最传神的两段的其中一段。豪宅里的权贵正在观看,电影史上的丰碑,默片时代的王者查理卓别林大师的《摩登时代》。导演借用《摩登时代》直接呈现了《小丑》这部影片此刻的内涵,豪宅里的观影,豪宅外的抗议与《摩登时代》恰到好处的完美呼应。亚瑟在影片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我原本以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剧,但其实它是一出喜剧。”巧合的是查理卓别林也曾经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原话我不记得了,大概的意思是:“观众觉得我是一名喜剧演员,但其实我这一生都在演悲剧故事。”其中的寓意我想聪明的观众应该自然能理解了。(顺带提一句亚瑟正面托马斯时狂笑症再次发作)

作为看过5 6 7 8边《摩登时代》的我在这里简单的交代一下《摩登时代》的大致故事,它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左右,美国经济大萧条,卓别林饰演的男主没日没夜的工作,最后精神失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片子里的男主同样成为了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摩登时代》是一部寓意很深的默片,同情底层人民,讽刺社会权贵。背景音乐smile也被导演在《小丑》使用。

还有一段传神拍摄是小丑在完成最后的进化阶段弑母、杀友、摧毁信仰,但唯独放走了另一个小丑的扮演者盖里,盖里是个天生的loser,小丑的内心世界是反人类,反社会的,也就是说正常的人类都是小丑的敌人,但盖里并不是,一个残缺的侏儒,小丑视他为同类。盖里准备逃跑时,却被门把手挡住了自己的去路,即便他伸手,却始终无法够到。门把手的高度是一个正常人轻而易举便能够到的。盖里够不到,这对他来说真是一种悲剧。这是压抑的本片唯一的笑点,导演用喜剧的拍摄手法传达了悲剧的色彩。

这里再一次的呼应了卓别林的那句话,我个人想来,这两个片段可能是导演和演员对卓别林大师的致敬吧!当然这也很可能是我这一介屁民胡思乱想。

看完本片,我最想大声说的一句话就是,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这句话从此作古,将成为永远的历史。这里并不是说希斯莱杰演的不好,也不是说凤凰对希斯莱杰完成了超越,并没有。希斯莱杰演的是完全进化后的小丑,表演的极具张力,癫狂、暴力、毫无人性。凤凰演的是进化过程的小丑,是徘徊在人与小丑之间的状态,也就是说是正在进行时,表演的压抑、阴暗、时而阴郁,时而发作。希斯莱杰的小丑有蝙蝠侠,凤凰的小丑是大男主。总之两人都是神级演技,给予了小丑最好的诠释,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顺带着提一句大影帝罗伯特德尼罗在影片中也奉献了神级演技,每个表情都是演技,脱口秀节目也致敬了他自己在1983年主演的《喜剧之王》。

excellent Sophie

独立性大于代表性的广电狗

开场缓慢的track-in shot,我们看见主人公在化小丑妆,然后用手强掰嘴巴假装微笑,眼眶却充盈泪水。这一场戏就已经交代了主人公处于一种自我矛盾的心理状态。

接着我们看见他在路上执行着小丑的工作,但却被几个小孩抢走的广告牌并遭到围殴却不反抗。

这个开头可以说是好莱坞经典人物出场套路,介绍了主人公的身份背景和现有问题。也是亚里士多德的所说的故事第一步:让人对主人公产生Pity。

(接下来的情节顺序有可能不准确,只因本片dramatize“太多”,我在黑暗的影院里快速做的笔记比较混乱所致)

主人公去看心理医生时,他的本子上写着“我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人生更有意义”,这句话在本片也反复出现。当医生问他有没有带日记来时,他赤裸裸地指出了对方的冷漠无情“只是日常询问并不是真正关心”。折射出当今社会穷人所享受的福利待遇“硬件”待遇是有了,但却缺失“软件”。

当他坐大巴回家时,即使心情不佳,但面对一直盯着他看的孩子,还是装做小丑的模样逗对方开心,没想到此举令孩子家长不快。于是他的情绪处于悲伤状态,但却大笑不止。在此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原来主人公是患了病,我猜测是情绪处于负面状态时便会大笑不止的一种病。

之后主人公走过一道高高的楼梯回到家。一个非常漂亮的仰拍镜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身心疲惫而心酸不已。

他在电梯里遇见女邻居和她的孩子,女邻居做的拿枪爆头的动作第一次暗示了接下来小丑的行为走向。

晚上与母亲一起看电视节目——喜剧性质的脱口秀。为什么是脱口秀而不是其他呢?因为观众在看时都会笑,只有在此时,主人公无法停止大笑的特点能被掩盖、能被大众认可,而不是被公交车上的人围观耻笑。通过主人公的幻想,我们知道主持人是他的偶像,并且母亲对他来说很重要。

本片的第一阶段结束。

枪的出现成为了一个转折点,虽说白天同事给他时还显出抗拒的样子,但晚上却在家玩弄起来并不小心走火。

后来他在医院为患病儿童表演时却不慎露出了枪,因此被解雇。

在地铁里,他遇到了被骚扰的女士,我认为此时他是为了解救她才装做狂笑不止的样子(就算不是,观众也会自行脑补,因为我们已经站在了小丑这边)面对再次围殴,主人公必须进行回击。观众永远不会喜欢一个懦弱的主人公。

他杀了人,因恐惧躲进了公共厕所里。一直以来被压抑的情绪在杀戮中的得到释放,跳起来优雅的舞姿。(PS:韩剧《岬童夷》中精神杀人魔也喜欢在家放着orchestra跳芭蕾)

虽然被解雇,但主人公却前所未有地得到解脱,走出工作场所门口的那个镜头,我们看到了光。

第二阶段结束。

接下来,主人公和女邻居约会,他在脱口秀的表演得到了肯定。当他在出租车里有人戴着小丑的面具,我们已经知道这股反叛势力开始渗透蔓延。

当主人公的快乐达到顶峰,就会开始回落了。

他得知母亲尝试联系父亲,并发现父亲身份竟是一直与穷人对立的富人代表。他找上门见到了父亲的儿子,与公交车上对待孩子的方式不同,嫉妒感让他忍不住逼迫孩子也像他一样微笑。即使后来他见到了父亲,却被告知母亲根本是个疯子,而自己是被领养的。

此时警察也开始追捕,盘查主人公时,他匆忙地离开却撞上了玻璃门,这细节真的太棒了!医院里主人公看到了当时在酒吧里的脱口秀表演被偶像看到了,但在偶像口中自己被称为“Joker”,而不是“优秀的脱口秀演员”。

本片反转的实在快又多,而又合情合理。

通过拿到医院档案再次确认身世,此时支撑小丑活着的所有希望都已倒塌;一直看的心理诊所倒闭(来自authority的精神压制),女邻居对他的恐惧(爱情幻灭),母亲的欺骗(亲情幻灭)

他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再一次,我们看到他站在窗边时,阳光散落在他身旁。

之后他杀死了当初给自己枪的同事,可能心里是有怪罪他的,但他却放过了小矮人同事。因为他跟自己一样,都是弱者,都是日常被大家取笑的对象。而这也是我们恨不起主人公的原因,他总有善良的一面。

第三阶段结束。

在前往脱口秀现场,我们再次看到了主人公穿过楼梯,不同于前两次下班后往上爬楼梯的心酸场景,主人公从上往下的欢快的身姿带动了观众的情绪,虽说后面他杀人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却会不自觉带着理解的立场去谴责。

在舞台候场时,他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对话中我们终于知道了片名的来源。而准备出场时,他又跳起了舞蹈。而我们已经知道这是杀戮的征兆了。

在我们以为他会像在家中彩排那样自杀时,他却杀死了主持人。又是一个反转。

此时反叛势力已经一发不可收拾,所谓的富人代表被杀。当时跟我一起看的德国同学认为“如果主人公是富人的私生子,这样杀死他还算是逻辑成立”。我倒认为编剧这样安排的原因是强调领导者对群体的力量,就像是《V字仇杀队》。而不是永远局限于一个家庭里的爱恨情仇。何况“借刀杀人”不是更高超吗?

有人说本片最经典的镜头是主人公在群体簇拥下用血在脸上涂抹出一个向上的微笑,再次强调了主人公心理的扭曲严重之深(也是这个扭曲的社会的折射)

但我更喜欢本片的结尾,主人公红色的脚印以及裤腿边的一抹红,用视觉语言交代了心理医生已经被杀死。而再次,我们看到主人公跳起了舞蹈,镜头里投射进来的都是阳光,属于主人公的阳光。

虽说本片也涉及到批判社会现象,但个人更喜欢哲学上的深层东西。

《小丑》为什么能火起来?

《小丑》里的主人公,改编自DC漫画《蝙蝠侠》系列中的反派人物,影片中展现的想成为脱口秀演员的青年阿瑟因为一起意外事件以及自身的命运悲剧最终失控,继而沦为“小丑”的过程。就漫画改编超级英雄电影来看,这一形象无愧为最著名的反派之一。

影片中,亚瑟(小丑)在生活上遭遇接踵而至的打击,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都被现实砸碎。导演将小丑塑造成社会当中各种压迫的受害者,也就是许多在生活中遭遇挫折的观众的化身。这样的剧情让观众与亚瑟一起不断下沉,进而发现面对生活的困境,哪怕只是像影片里的那句台词“我不想再那么难受”的小小要求,除了诉诸暴力与疯狂以外,却没有其他选择。小丑反应了当时社会的冷漠,主人公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他只有奋起反抗,其实小丑面具下是一颗脆弱的心灵。

网友留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Retur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