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妃抄书台词【如何评价《清平乐》里的张贵妃?】

如何评价《清平乐》里的张贵妃?

近年来,除了话题丰富的清宫剧,宋朝题材的古装剧也逐渐崭露头角,《知否》口碑不错,时下热播的《清平乐》目前豆瓣评分也有7.6。两部剧服装、道具、场景包括台词都很用心,但就剧情而言,《清平乐》的争宠桥段却不及《知否》盛家几个女人表现的精彩,更不要说宫斗教科书级别的《甄嬛传》了。

《清平乐》张妼晗上线,剧中她是仁宗后宫中最得宠的女人,凭借官家宠爱坐到了贵妃的位置,甚至死后被封为温成皇后。然而,剧中,这个人物的出场带来了不小的争议。她舞女出身,性格张扬,甚至有点彪悍,虽然长了副好面孔,但总让人粉不起来。从目前的剧情看,张妼晗并非手段高明的人,一遇到事只知道绝食反抗。平日里,全靠教习的偏爱和筹划。

有人拿张妼晗跟《甄嬛传》里的华妃相比,同是贵妃,同样有着张扬的性格,可是她们又是不同的,论家世背景她没有华妃那样有底气的娘家、论容貌性情她没有华妃的雍容华贵,可见,张妼晗与华妃根本没有可比性,这样看来她的嚣张跋扈也就少了很多底气。要知道,当年蒋欣饰演的华妃可是圈粉无数呢。

张妼晗的争宠方式也是奇特不符常理。她被人诬陷,仅靠一个教习,就能直接从禁闭室逃脱,蓬头垢面的跑到皇帝身边哭诉冤情,并简单通过一纸定亲书,激起官家的占有欲。这波操作,小编只能说,张妼晗幸运的生在了一个好年代,遇见了一个温和的皇帝和皇后。连《知否》里林小娘的手段怕都要比她高明些。而这些明眼人都能识破的“小聪明”若是放到了《甄嬛传》里会怎样呢?估计张妼晗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吧,即使见到了,怕是也活不到第二集。

讲真,看到现在,《清平乐》真算不上一部宫斗剧,大概是小编看过后宫最和谐的一部古装剧了。曹皇后智商情商双高,唯独恋商不在线,明明心里喜欢官家,可是一见面就一副严肃的样子,开口闭口大道理,一个不高兴就“冷暴力”。这谁受得了。难怪大家直呼“帝后大旗扛不动”、“皇后还是专心搞事业吧”。除了皇后,另一个得宠的是宋仁宗的青梅竹马苗心禾,温婉柔和,不争不抢。曹皇后与苗心禾相处融洽,估计只有爱折腾的张贵妃能在后宫掀起些涟漪。

难道宋朝相比清朝就是不善宫斗?怕也不是,《知否》发生的背景同样是宋朝,就连盛家这样一个官宦家庭的大娘子和小妾在斗争中都表现的精彩卓绝,更何况宫墙庭院内呢。

很好奇,接下来,张妼晗凭借什么手段迅速上位。毕竟现在的她只有15岁,随着生活阅历和年龄的增长,加上不安分的性子,可能会有所长进。

《高力士脱靴》这部历史剧的全部台词

李白让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是因为作诗找灵感。

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杨贵妃)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

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词三首》。

唐玄宗见新词不错,当然高兴,但想李白古体诗超凡脱俗,律诗不大多见,眼下已唱了三首七言律诗,不知五言诗写得怎么样,于是让李白以“宫中行乐”为题写十首五言律诗。

李白醉意朦胧中,也明白皇帝在试他的本事,就对唐玄宗奏道:“臣今天不巧已醉,倘若陛下赐给我无畏的胆子,这才能尽情发挥臣的薄技。”

皇帝一笑:“好吧!”就叫两个内侍扶住摇摇晃晃的李白,再让两个内侍按住朱丝为栏的稿纸。

李白命令道:“杨国忠,快给我捧墨!高力士,快把我的靴子脱了!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高力士是当时最得宠的宦官,这两位是皇上的心腹宠臣,朝中大臣也没资格这样无礼,李白岂不是狂妄到不想要脑袋了!但唐玄宗当时心情特别畅快,又见到李白的律诗能在醉意中写得那么完美,就让杨国忠和高力士去伺候李白。

高力士给李白脱了靴子,李白在席上坐下。杨国忠捧过研好的墨来。李白拿过笔略一沉思,便刷刷刷,手不停笔地又写了十首《宫中行乐词》。

大明王朝中胡宗宪批评高翰文:圣人的书是拿给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对吗?

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不能单纯的理解成读圣贤书无用,而是要理解成,随机应变,有些事并不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比如胡宗宪劝高翰文主动请罪,但是对于高翰文来讲,他本没有错,他从小读过那么多圣贤书,明白是非曲直,可是为什么仍然要请罪呢?

下面杨角风就给大家讲讲,为什么他要请罪?

一、

高翰文怀着愧疚押着少量军需带到了胡宗宪大营,本希望胡部堂对百姓,对朝廷多说几句话,整治一下浙江的官场。可是胡宗宪话题一转,要说几句逆耳刺心的话给高翰文:

“第一,你不该出来当官,你的才情只宜诗文风雅。”

这一点当初沈一石也反思过,高翰文不该出来当官,沈一石不该出来从商……他们俩都是有才情的人,反而更适合诗文风雅,远离政治。

“第二,既然中了科举,就应该在翰林院储才撰书,不应该妄论国策!”

之所以胡宗宪跟高翰文说这些话,完全是因为当初在驿站,高翰文听从了胡宗宪的建议,而胡宗宪这些话,都是肺腑之言,尤其是这一句:

“圣人的书是拿来给别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

这句话说出来,真的是血淋淋的残忍,对大明来讲,从上到下,各个口口声声都用圣人标准来评价自己,却各个都干着非圣人的事。

胡宗宪也是看什么人说什么话,跟高翰文讲,高翰文尚能理解,如果他这句话跟海瑞讲,海瑞一定不会赞同,因为他做事的标准就是奔着圣人去的,而最后也确实成了不可逾越的“圣人”,当然,也可以理解成自己“绑架”了自己……

高翰文显然是听进去了,也理解了变通之意:

“部堂大人一定有事要属下去做,尽管直言吧!”

二、

胡部堂面对高翰文的变通,非常满意,于是告诉他,这件事就是让你回杭州,找到锦衣卫,请罪,押赴回京……

到目前为止,基本浙江的所有大员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那就是让高翰文顶罪。但是不同的地方在于,郑泌昌和何茂才是真为了让高翰文顶罪,而杨金水和胡宗宪确是为了给高翰文脱罪。

只是,一般人很难理解,为什么高翰文主动请罪,就能脱罪?

不光我们不理解,即使作为当事人的高翰文,他也不理解:

“部堂,我可以照你说的话去做,但我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胡宗宪回答是不能告诉他实情,让他去请罪既是为了他自己,也是为了朝廷,更是为了浙江的战事能打下去……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说高翰文去主动顶罪,就能达到三项目的:

首先,高翰文此时去请罪,他所谓的罪名只有一个,那就是抄沈一石家时办事不力,这个罪名说大可大,说小可小,但是可以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如果高翰文继续留在浙江,那么,等日后浙江官场被一窝端的时候,高翰文也跑不掉,那时候的罪名就是严党,而高翰文本身就是小阁老严世藩推荐的,在劫难逃。

为什么说浙江已经保不住了?

很简单,浙江的战事正酣,自然需要军饷,那么军饷何来?谁来承担没有及时供应军饷的责任?

以胡宗宪对郑泌昌和何茂才的了解,他们俩自然不会自己拿刀割自己的肉,所以杨金水当时的想法太天真了,以为他们会割肉,岂不知他们连带把胡宗宪都拉下了水。

对于嘉靖帝来讲,郑泌昌和何茂才弄不来钱了,那么还会留他们吗?

而胡宗宪明知严党会倒,他其实就是打一个时间差,期待浙江的战事结束后,嘉靖帝再倒严。所以针对沈一石抄家之事,急需人来顶罪,高翰文顶了罪,嘉靖帝也就不至于马上冲严党下手,这个时间段内,胡宗宪抓紧时间打倭寇。

毕竟胡宗宪的靠山就是严嵩啊!

三、

高翰文还是有些书生气的,他当然懂胡宗宪的一片好心,只是愤愤不平:

“可属下这么做了,那些误国误民的蛀虫,就该逍遥法外吗?”

此时的高翰文其实早已放下了戒心,要知道早在驿站的时候,高翰文也是认为胡宗宪背叛了严党。而自己刚刚收到小阁老的超标准待遇,内心是充满激情的,只是此时的他已经站在了胡宗宪一边,并有点理解胡宗宪了,不然,不敢这么问。

如果他还有戒心的话,他会认为,这是胡宗宪在保全郑泌昌和何茂才等人,一旦这么想了,也就无话可问了。

胡宗宪也比较激动,索性把话说的更明白了:

“那我就给你交个底吧,不出一个月,朝廷就会在浙江掀起大案,那些误国误民之人一个都跑不了!”

其实这里面还有吕芳的经典语录精髓,也就是“思危、思退、思变”:

“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是思危;躲到大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是思退;退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是思变。”

后来的高翰文退出了浙江官场之后,确实开始思考自己为官的点点滴滴,转而经商,也做的风生水起,这也可以理解成思变。

随后,胡宗宪说了一句心里话:

“我要这么主动请罪就离开了,我早就离开了!”

一句话透露胡宗宪的无奈,后来他收到严嵩的信,让他减缓剿倭寇的速度,他一度想自杀……

四、

与此同时,杨金水把芸娘叫到了自己身边,芸娘喊了一声杨公公,杨金水叹了一口气:

“到现在还不肯叫我一声干爹?”

芸娘怯怯地喊了声“干爹”,有了这句话,杨金水掏出了一个小盒子,小盒子上面的锁都快锈死了……

随后沈一石先说的替芸娘找了一个人,芸娘马上拒绝,作为瘦马的她,当然明白再找一个人的含义,就如同当初沈一石把她送给杨金水,还不是要重新伺候人?

“那不行,这些东西是他给你的,我答应过他,我不能失信!”

看得出,杨金水对于沈一石的死,还是非常惋惜的,正是由于这种惋惜,让他更重视自己的承诺,甚至在芸娘读那封信时,还跟着读起来: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邙,狡兔死,良弓藏,我之后,君复伤,一曲广陵散,再奏待芸娘!”

芸娘这才知道沈一石死了,而杨金水要把她送给的人,正是高翰文:

“老沈说了,这匣子里的东西,可以救你的命,也可以救高翰文!”

后来的剧情,我们知道了,这匣子里其实就是张三丰的血经,后来救下齐大柱依靠的东西,就是这玩意。

有了芸娘托付给高翰文的剧情,一方面,说明杨金水重承诺,答应过沈一石,要给芸娘找个好人家。另一方面,也表明,杨金水还是重情的,能把芸娘交给高翰文,自然有信心保证了高翰文的不死。

由此,我们推断,杨金水提前写的密信,是给吕芳的,托他替高翰文说好话,如果嘉靖帝仍然不依不饶,那么这些生锈的小匣子里,有救命物品。

就像杨金水评价沈一石一样:

“两手一拍,走了,他是个有福的人呐!”

这句话既是说沈一石,更是说高翰文啊……

正应了题目问的那句话:

“圣人的书是拿给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

即使是嘉靖帝,还不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书就采用,没利的,鸟都不鸟?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对!这里所谓的【圣人的书】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玩味,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圣人的书?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真正能担得起圣人二字的就是就一个人而已,那就是孔子。所谓圣人之书指的主要就是《论语》。从小学我们就知道《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说得更直白一点,是孔子后人以及弟子编写的,打的虽然是孔子的旗号,但实际上却是未经孔子认可的书籍。

而我们知道,同样一句话,场合不同,上下文不同以及身份对象不同,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意思,所以论语这本书的可操作空间其实很大,传承了几千年,不出现偏差那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综艺节目中的传话游戏,中间人越多,最开始的意思就早已经面目全非了,与真相相距甚远!

《论语》的多个版本

当初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宫殿,随之付之一炬的还有大量竹简书籍,所以到了汉朝,各种经典失传现象十分严重,甚至同一本书出现了大量不同版本,真假难辨。比如《论语》就出现了《齐论语》和《鲁论语》两个版本。后来才被人合二为一。

但经过人修订过自然就会有修订人的印记和他自己的理解,这里面更多的是就是统治阶级想灌输给世人们的一些见解。逐渐的就会发现所谓的圣人之书,都是文人编写给老百姓看的,往往华而不实。

所以胡宗宪才会说:圣人的书是拿给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

网友留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Retur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