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池长老经典台词【为何没被吃?】

?唐僧刚出大唐,落入老虎精之手的时候,为何没被吃?

首先我要纠正题主,唐僧落入寅将军手里的时候,还没有出大唐的地界,还是在大唐境内的。

唐僧之所以落入寅将军之手,完全就是作者的一个刻意,重点就是为了戳穿观音菩萨的谎言,什么谎言?就是关于锦斓袈裟的谎言。

我们且看原著的第十二回,在这一回中,观音菩萨在大唐都城长安的大街上,叫卖袈裟,正好遇到了当时的宰相萧瑀,观音菩萨和萧瑀之间有一段对话,作者是这样写的:

那菩萨公然不避,当街上拿着袈裟,径迎着宰相。宰相勒马观看,见袈裟艳艳生光,着手下人问那卖袈裟的要价几何。菩萨道:“袈裟要五千两,锡杖要二千两。”萧道:“有何好处,值这般高价?”菩萨道:“袈裟有好处,有不好处;有要钱处,有不要钱处。”萧道:“何为好?何为不好?”菩萨道:“着了我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灾,便是好处;若贪淫乐祸的愚僧,不斋不戒的和尚,毁经谤佛的凡夫,难见我袈裟之面,这便是不好处。”又问道:“何为要钱,不要钱?”菩萨道:“不遵佛法,不敬三宝,强买袈裟、锡杖,定要卖他七千两,这便是要钱;若敬重三宝,见善随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将袈裟、锡杖,情愿送他,与我结个善缘,这便是不要钱。

在这段对话中,观音菩萨一个劲的夸赞这个锦斓袈裟,说这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灾,注意看这个不遇虎狼之灾,这可是观音菩萨亲口说出来的,到底观音菩萨的话对不对呢?

在当时看,经观音菩萨这么一说,都会以为这个袈裟厉害,是一件独一无二的宝贝,可是作者却在接下来的第十三回中,紧接着就戳穿了观音菩萨的谎言,你不是说不遇虎狼之灾吗?

好,还没有出大唐的国境,就让我们看看观音菩萨说的话是真是假,结果就是落入了虎穴,落到了寅将军的手里,遇到了虎狼之灾。

有人说,安排这一难,是为了清除那两个侍从,给后面的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腾出地方,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如此,不清除这两个侍从,唐僧怎么还会收徒弟呢?

但是,作者安排这一难的目的,不是为了这个,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为了戳穿观音菩萨的谎言,证实观音菩萨说的不是真话,那个袈裟也没有那么神,无非就是袈裟上镶了许多宝珠,显得无比的华贵而已,为什么写袈裟上镶了许多的宝珠?

这就牵扯到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都说西游记是尊佛贬道,实则不是,作者贬的最多的恰恰是佛,而这个袈裟,作者想说的话就是,一个袈裟,镶了那么多的宝珠干嘛?这不是铺张浪费,不是奢侈又是什么?

针对这一点,在接下来的观音禅院一难中,作者继续讽刺,看看金池长老所用的东西吧,羊脂玉的小盘,法蓝镶金的茶盅,还有那十二个柜子的袈裟,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是不是浪费?是不是奢侈?

一个佛家弟子,这样的行为又该作何解释?

这就是作者的目的!

唐僧为什么没有被寅将军吃掉?

因为这时候的唐僧,处在太白金星的保护之下!寅将军吃了那两个侍从,没有吃那唐僧,有可能是巧合,也有可能是刻意的安排,但是无论如何,唐僧都不会被吃掉,如果寅将军要吃唐僧的话,暗中的太白金星就会马上出手的!

你没见那两个侍从死了以后,唐僧没有了人去保护,太白金星不得不亲自出手救下了唐僧,所以说,唐僧根本就死不了,因为太白金星时时刻刻看着呢?

历史上老版《西游记》中金池长老的饰演者程之有着怎样的舞台艺术?

他是《沙漠追匪记》中的金冶中,他是《红日》中的敌参谋长,他是《我这一辈子》中的胡理,他是《山间铃响马帮来》中的毕根,他在《鸡毛信》中饰演歪嘴,老版西游记中的金池长老等,他就是演员程之。

他总是演配角,总是演反面角色。他是个好人,老是演反面角色的好人。上海电影厂制片厂演员李萌曾评价他说多才多艺,绝对好,这个人除了长得不好看以外,他全身什么都是好的。有时候张莺她会看一个戏,看别人的戏,她就觉得,哎呦,这个角色要是程之演就好了,会有这种感觉,就到当时后来还有。程之之子程万说,他的一生都是非常匆忙,从他小时候进入文艺界,喜欢艺术,一直到他最终离开这个世界。1995年2月14号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六十九岁的上海著名演员程之在上海市政协举办的元宵晚会上清唱了京剧《盗御马》的选段,之后又兴致勃勃的为老朋友舒适操琴,两人合作表演了京剧《李陵碑》的选段,演出结束之后,程之没有任何先兆的倒在了后台的更衣室里,再也没有醒来。

他真是酷爱京戏,可惜了,真是很可惜。沈寂曾言,假如说,他不是走得这么快,再演几部戏,自己估计他这一辈子会更精彩。自1945年1月1号一直以话剧演员的身份正式登台开始,程之一生中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大部分角色都是反派,老上海的流氓、受***派遣的特务、给日本人卖力的汉奸、欺压百姓的伪警察等等等等,他是闻名全国的反派之一。程之长女程芊她记得,他们小时候一起去看电影,学校里面看那个《鸡毛信》,反正看见他父亲出来,他们同学就笑,然后她就生气。这个《鸡毛信》就是在电影中,程万他父亲最后被打得很惨呐,他们就突然哭起来了,那是给他印象很深的。程芊说,然后她母亲就说,哎呀轻一点轻一点,他们在电影院就好像吓傻了,就哭起来,哭得很响。

程之他一辈子都演反面人物,演小角色,不过他演跟人家演不一样,有的人演反派,不管演日本人、演***军官、演特务、演汉奸演什么,都是一个脸(表情),脸谱化。他们当时创作上有一个说法,要批判地演反面人物,基本上就是说反面人物就是反面人物,表情都要是反面人物,程之不一样,他是每个不同角色,也是反面人物,他的身份他的工作,他的地位什么,他的性格,演的反面人物都不一样,仔细去看他的戏。

程之在电影里所扮演的坏人有的穷凶极恶,有的皮里阳秋,有的衣冠楚楚,有的吊儿郎当,有的深藏不露,有的狡黠生动,表情、眼神和形体动作异常丰富,对于角色的身份、性格的表现丝丝入扣,往往一点点戏份都能被他演得风生水起,甚至动一动眼珠都有着让人回味不尽的细腻节奏。他们那个房子,有一个尖角的房间,后来就是程芊她父亲做书房的,接一个戏的时候,墙上就是贴满了纸,他把他自己所有的戏,台词全部写下来,然后一张一张纸全部贴在墙上,这个时候就不允许他们进去,让她母亲领着他们在后面的房间里,就不能有任何人打扰,有时候在里面闷一天都不出来,要吃饭什么的,都是她妈妈送进去这样,反正她的印象就是这里面全是纸,墙上她也看不懂,然后圈啊画啊画得很多很多,就是他自己很认真地准备的。李萌说,真是上帝给了他那样一个外形,他的外形当时只能演反派,他其实戏路子很宽,要是按照他个人的才能来讲的话,他是很多戏都能胜任,他就是跟石挥一样的,石挥就是正的反的什么样的都能演。程之与著名的话剧皇帝石挥同台多年,无论在话剧舞台还是在电影荧幕上,《夜店》、《腐蚀》、《太太万岁》、《我这一辈子》和《姊姊妹妹站起来》等中都留下了两位艺术家棋逢对手、相得益彰的精彩表演。

他对石挥老师是非常非常崇拜,这个事他一直说的。他称石挥是他老师,引进艺术道路的老师,他们师徒关系一起说相声一起演戏,关系非常好。自己努力,好像一直是以石挥老师为楷模的感觉,他学人家的东西,不是学人家的样子,或者是说台词的那种模仿,他是学人家的精髓,他为什么这样,他出来的效果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会出这个效果,他喜欢研究,然后就变成自己的东西。程芊她记得他那个时候他说看石挥演的《秋海棠》,他(石挥)在前边演,观众哭得稀里哗啦的,最后一幕戏,这个他跟他们说过好几次,他(石挥)倒在椅子上死了,然后谢幕了,边幕的侧幕的人都是感动得热泪盈眶,然后他(石挥)站起来若无其事地就到后台卸妆,他说这个就是本事。祖籍湖南的程之与祖籍天津的石挥之所以能够成为亲密的师徒、朋友和搭档,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共同迷恋的中国的国粹-京剧。1928年红遍武汉三省的京剧名票程君谋举家迁至上海,这时他已经和四大名旦中的荀慧生、程砚秋分别合作演出过《空城计》和《宝莲灯》,他也是后来名动一时的余派女老生,人称冬皇的孟小冬的业师。

程君谋来到上海的时候,他的小儿子程会春只有两岁,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演员程之。姚芊她祖父他就是喜欢京戏,等于是准备要下海了,他们那个时候转行,但是家里面坚决不同意,所以他只能是成为一个票友。程之他父亲是名票那是在上海绝对是《大戏考》里都有照片、有介绍的,绝对是名票。他就从小受这个熏陶,就爱唱京戏。程之在京剧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六岁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拉胡琴,十岁的时候在广播电台演出《李陵碑》里的杨七郎。1937年,十一岁的程之就灌录过京剧唱片里的《御果园》。他的嗓门比较宽,最早小时候录的那段,就是《御果园》,她记得印象比较深的,他是唱窦尔敦《盗御马》唱得比较多,他的嗓门很亮,他们住的那条弄堂也不是很大,从1号到他们9号是弄堂底,从10号再到15号就这么一个小拐弯儿,如果他们在弄堂口的什么孩子家玩儿,玩得时间长不回来,他就拉开窗户就喊,一喊,他们听见,那就不行了,就非得回去了。程万他父亲他学一样东西,就是说他绝不会学一点儿皮毛,他学任何一个他喜欢的东西,他都得学到一定的水平,他才能够出得到就是说可以出去演出了。

抢袈裟的情节出自《西游记》的哪一回?

谢邀!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这段情节发生在唐僧收“悟空、白龙马”之后,收“八戒、沙僧”之前。

脉络

金池长老炫藏衣?悟空不服取袈裟?金池动心借袈裟?夜烧唐僧留宿处?悟空借宝护唐僧?悟空招风毁全寺?黑熊见火救故友?趁乱打劫偷袈裟?金池畏罪已自杀?唐僧念咒怨悟空?审僧断墙寻熊精。

这回有个亮点

即:唐僧本是个老江湖,很通情理,甚至未卜先知。在金池长老没动心之前,唐僧就已料到“借、害、亡”的具体流程,而且一一猜中。比如悟空忍不住要拿出袈裟炫耀时,原文如下:

三藏把行者(悟空)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以唐僧如此练达的功底,他为何在全书中却倾向“呆板、愚蠢、不辨真假乱念紧箍咒、低智商”的形象呢?其实,是唐僧“装疯卖傻”、在赌气。赌谁的气呢?孙悟空!因为取经前中期的孙悟空太张扬和逞强了。

唐僧的“愚蠢表现”和八戒是一样一样的,他们两个是同病相怜,一直在演,一直在委婉的抗争,争什么?面子!

这师徒五人都有辉煌的过去,其实谁都不服谁,只是唐僧和悟空比较高调、八戒和沙僧比较低调、白龙马低得不能再低了。尤其孙悟空更是看不起唐僧、八戒和沙僧。比如,红孩儿那回,八戒被红孩儿变的假观音抓进洞中,悟空忍着烧伤要去救人时,原文如下:

行者(悟空)道:“……你坐在这里看守,等我跑过涧去打听打听。”沙僧道:“师兄腰疼,只恐又着他手,等小弟去罢。”行者道:“你不济事,还让我去。”

取经的后期,团队已经磨合得很好的时候,他们才真实表现出本就具有的高情商、高悟性或高智商。

本回其他经典

①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②但将容易为长久,定是萧条取败功。广智广谋成甚用,损人利己一场空!③正是财动人心,他(黑熊精)也不救火,也不叫水,拿那袈裟,趁哄打劫。④不善之心,只顾自家,就不管别人。⑤其他。

小结

综上,抢袈裟的情节出自「西游记」第十六回。这回除了有很多经典语录或启示外,还有一个亮点,即唐僧本是个深谙世故的老江湖。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明生答西游,第68期。

网友留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Retur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