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
要知道孔子为什么会说出“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首先我们得知道孔子说这句话时的情况。
情景再现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先进》篇。原文去下: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话说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季路向孔子请教该怎样侍奉鬼神的问题。孔子回答道:“现在连人都没有侍奉好,怎么能去侍奉鬼呢?”季路又问孔子:“那么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孔子回答道:“连活着的道理都没有弄清楚,怎么能知道死呢?”
孔子说出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以下三点意思:
做有实际意义的事
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一向是“敬而远之”的。他反对人们盲目地崇拜鬼神,希望人们不要把时间精力和金钱浪费在鬼神之事上。在他的重要思想“仁”和“礼”中,就体现了强烈的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孔子强调人们忠君、爱国、爱人。对于个人而言,要做一个有德君子;对于社会而言,要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所以“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是孔子教育门下弟子和世间众人,不要研究那些虚无缥缈、故弄玄虚的东西,要在有限的生命内多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事。
做事要循序渐进
先知生,而后知死。只有弄清楚活着的道理之后,我们才能够去研究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活着是我们亲身经历的,身边事物看得见、摸得着,有据可查,所以研究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而死亡及鬼神之事,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也没有实例可供参考,研究这一类的东西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孔子这句话的第二个意思就是告诉人们做事情时要懂得循序渐进,先易后难。这样才更加容易上手和成功。
忠君孝父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一生的志向就是恢复周礼。这段对话中的“侍人”就是指对君王尽忠,对父亲尽孝。如果在君父活着的时候不能够尽忠尽孝,那么他们死了之后也谈不上孝敬鬼神了。
所以孔子提倡人们“要知生”,就是要求人们要有忠君孝父的强烈意识,以便让社会达到像西周周礼制度下的那种和谐。
(文/若木图/网络)
你怎么认识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
“未知生,焉知死”出自
《论语.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子路问侍奉鬼神的问题。孔子说:“不能很好地侍奉活人,怎能去侍奉鬼神?”子路又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还没弄明白生的问题,怎么能了解死的事呢?”
孔子的这个回答,首先表明了孔子并不关心子路童鞋这个没水平的提问。孔子讲学的内容都是“该如何做人,如何和人打交道”,子路问他的问题,可以理解为“该如何做鬼,如何和鬼打交道”。先不说孔夫子信不信这些虚的,超自然的东东。这个问题超纲了,孔子并不关心,所以没必要正面回答!潜台词是“你子路老小子连周朝的八荣八耻都没背熟,就别扯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了。哎,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啊!”就像你上语文课老师讲作文,你突然举手提问老师这道算术题如何求解?你说老师会不会送你个白眼?!
其次,孔子虽然提到过“敬鬼神而远之”。但他实际不是谈如何对待鬼的问题,依然是如何对待人。因为,按照儒家的说法,前提是“务民之义”,即敬鬼神,祭拜礼的原因,不再是迷信而让鬼神接受自己的供奉,而是祭祀者出于对祖宗的感恩,是求其心之所安。所以“敬鬼神”是诗意的,而非宗教的。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交流和关注!
这句话出自《论语·先进篇》,孔子学生季路问事鬼神,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再问到:“敢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未知生,焉知死"的意思是:尚未知道生,如何能知道死,欲知死后的状况,应当先知生前的状况。孔子的前一句回答其实已经强调了类似的意思,人为重,鬼次之,学问需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人事尚未处理好,不必考虑鬼事。
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精华之一:反对盲目崇拜鬼神。孔子很重视祭祀和祭礼,特别是祭祀祖先和君王,但那也出于“礼治”的需要,其实他并不真的认为有鬼神存在。在《论语 述而》里,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语,这类震人心魄的反对迷信鬼神的话在其他著作里也随时可见,如“敬鬼神而远之”,“敬神如神在”等。
可见孔子是反对在人世间的事情都没做好的情况下,而把时间、精力、金钱等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他主张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所以,做人的道理都不晓得了,就想追求做鬼的道理,这是庸人自扰!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与其烦恼死后的事情,不如用心照顾好当下的人生——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今生今世要好好约束自己的心和行为,损人利己的事就不能做,要做就造福社会、有利苍生的事情。 假如真能做到不妨碍人、不伤害人,有益他人,我们就可以安安心心,不必担心死后的去向。
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