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之辈台词桥【《无名之辈》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电影吗?】

《无名之辈》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电影吗?

什么叫严重低估?是说一开始无人看好,后来票房大卖吗?

个人认为此片没有被严重低估,不过也不是说可以给五星好评那种,以下谈谈个人想法:

它有勇气和《毒液:致命守护者》、《无敌破坏王2》、《憨豆特工3》、《神奇动物2》四部好莱坞大片正面开杠,在排片率极低的情况下凭借口碑逆袭,并最终获得连续8天票房第一的好成绩,不得不承认《无名之辈》在票房上确实是“华语黑马”。

但是从《无名之辈》的总体质量来看,一颗星给演技,两颗星给主题,一共三颗星,不能再多了。

从叙事结构上看,片子选择了近年来比较流行的非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的特点和优势在于,一方面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使电影内容更丰富,人物形象更丰满;另一方面使观影者置于“上帝”高度。

同样的,如果对此技巧把握不当就会出现剧情发展“不合逻辑”,“线索过于松散,剧情拖沓”的bug。在《无名之辈》中,这两个bug都很大:

其一,剧情不合逻辑。在剧情的后半部分,马先勇、警察与真真、眼镜与大头,开发商高明全部聚集到西门大桥,“猎枪事件”即将告一段落。各条线索的汇集略显太过牵强,有拼凑剧情的嫌疑。比如,在结尾部分为了让案子圆满结束,硬生生把眼镜、大头与马先勇安排在一辆救护车上。另外,剧情开始时将眼镜塑造成一个“憨皮”:持枪抢劫不抢银行反而去抢手机店,抢手机店也就算了,抢来的还是手机模型;但剧情后半部分,眼镜的智商直线上升,迅速且准确的判断出:“真真突然示好,这一定是警察的圈套”。前后的“拧巴”导致并未真正把眼镜的人物形象竖起来。

其二,线索松散,剧情拖沓。片子的主线有两条:马先勇寻枪;眼镜与大头持枪抢劫。副线则是高明与情妇、眼镜与马嘉祺、高翔与依依的三条感情线。

非线性叙事要求各条线索为同一件事情服务,互相配合缺一不可。但在观影过程中,可以发现,如果将这三条感情线删掉,并不影响整体剧情的发展:马先勇依然会通过波仔获得真真的信息,并偷取真真的手机设下圈套抓获眼镜与大头。另外,眼镜与马嘉祺的感情线本身就过于“尴尬”,见面不足二十四小时就一见钟情了?或许你会反驳我,眼镜对马嘉祺的种种照顾,包括临走之前留下“我想陪你走过剩下的桥”都不过是同类人的“惺惺相惜”:

但至少他们天台的对手戏的“MV小清新”风格与影片整体阴暗的基调是完全背离的。昆汀的《低俗小说》中舞蹈片段可谓是经典,但它的存在对与片子整体的结构以及人物塑造是必不可少的,并不会使人感到突兀。

个人以为,在叙事结构上的硬伤与导演饶晓志的背景有关——戏剧出身。戏剧的舞台叙事与电影的镜头叙事是存在本质差异的,舞台叙事总是存在于一个连续的空间;而镜头叙事则是通过剪辑来表现非连续的空间故事,因此难免由于受戏剧舞台叙事的影响导致对多线叙事的把控力度不到位造成叙事混乱。

并且,我承认任素汐的演技确实炸裂,不过相对于陈建斌和章宇来说还是有些许不足。同样是戏剧演员出身的她,其表演方式在舞台剧绝对是出色的,中气十足的台词和调动全身的表演很容易抓住剧场观众的眼球。但在电影镜头对演员表演的放大作用下,《无名之辈》中任素汐的表演过于用力了。

不过,除了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调度的缺陷外,《无名之辈》在电影主题及其悲剧内核的表达方面是很出彩的——“一座小城,困住蝼蚁!不甘于命,事关尊严的狂想曲。”

在空间上,影片集中于西南小城——贵州,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尴尬状态,既没有现代化都市的繁华,又不似边陲乡村的淳朴。无论是片子的人物设置(梦想“做成一件大事,我就不再是我”的小人物)还是空间设置(潮湿破旧的小城),都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边缘化现象”。他们有他们的绝望,也有他们的柔软。

片名具有很强的隐喻性。(片子原本叫做《慌枪走板》,后才改成《无名之辈》)

首先,在影片开始后,只有欠钱逃跑的开发商和协警才“有姓名”,而另外三个主要人物(马先勇妹妹、眼镜、大头)的姓名是在影片过了大半时(1小时15分钟)时才出现的。再细究,开发商和协警的名字都是带有反讽意味的:开发商高明,一点不高明,生意失败欠钱逃跑,抛妻弃子小三扶正;协警马先勇,办的都是马后炮的蠢事儿。其次,大头、眼镜和马先勇妹妹对自己名字的表述时用了类似的句式:

“老子叫李海根”“我叫胡广生”“你叫胡广生是吧,我叫马嘉祺”

无论是丧失了社会地位的破产资本家,失去了协警工作且丧失了作为丈夫、父亲和兄长宗族身份的马先勇,还是只能以绰号为人得知的胡广生、李海根,抑或是脖子以下全身瘫痪的马嘉祺,他们都是被社会和时代“阉割”掉姓名的“无名之辈”,但他们依然在尽自己的努力,试图通过名字的表述、身份的寻回来确认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存在意义。

另外,警察的身份很特殊,他们是统治秩序的维护者,从剧情看无论是考上协警酒驾犯错的马先勇,或对案情做出误判无法掌控全局的任队长,都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被阉割境地的,不仅无名之辈,还有被时代所裹挟的整个社会。

尽管结尾处近20分钟的剧情设置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但欣慰之处是有两个很出彩的镜头:

其一是眼镜和大头被脸朝下按在地上时笑中带泪的面部特写;

其二是马嘉祺隔着窗帘看到烟花绽放的释然。什么样的悲剧才是最动人的?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你看。你以为马嘉祺和眼镜终于能互相陪伴走下去,却发现美好的希望就像烟花一样,只是一闪即逝而已。等待眼镜和马嘉祺的是什么呢?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的名字就是答案——“桥城”。

“为什么会有桥呢?”

“因为路走到头了。”

电影无名之辈好看吗?

《无名之辈》有挺多毛病,但真好看,如果没抱期待,说惊喜也不为过。

宁浩横空出世后,国内扎堆出过很多类似的黑色喜剧题材。这些电影大多师承盖里奇,人物众多、多线叙事、快速剪辑,剧情紧扣现实,又有天马行空的市井传奇和离奇演绎。

这也是最适合年轻导演出位的类型,有才华的,叙事或者视觉都能大胆实验,玩出繁复花样。但如果功力不够,人物和线索一多就容易失控,很可能把电影拍成一锅粥。

这几年类似的电影慢慢少了,同样低成本,普通喜剧在面对审查时束缚更少也更容易获得市场青睐,做成爆款。近两年有印象的,不过16年杨庆的《火锅英雄》和曹保平的《追凶者也》,17年的动画片《大世界》算半部。今年突然冒出这部《无名之辈》,也算是让黑色喜剧有了延续。

电影围绕一宗劫案和一把失枪展开,4个主要角色,3条主线,再加辅线若干,交叉推进,彼此串联。人物在各种误打误撞中产生联系,又由主要矛盾推动最后汇聚一处,完成终极乱战。其间嬉笑怒骂、洋相百出,也不乏煽情。这是典型的盖里奇式电影,但好在人物故事总不太相同,西南山区的口音里有特别粗砺的质感,搭配着小人物卑微却又不甘的境遇,显得格外烟火缭绕,生动自然。

剧中人物刻意讲西南方言,混淆了贵州话、四川话、重庆话的口音。章宇用家乡话演绎,自然力道十足。陈建斌、任素汐、潘斌龙显然吃了北方的亏,口音有瑕疵,但语言这事儿非一朝一夕,不能苛求,有味道便够了。

陈建斌演的马先勇是个生活落魄的保安,一个害死老婆的丈夫,一个与女儿隔阂的父亲,油滑、粗暴、执拗,但骨子里也有正义理想,一心想当辅警。他是整部电影的中心人物,串联起了电影中的所有角色。

任素汐演的马嘉旗是马先勇的妹妹,一个因车祸瘫痪却格外彪悍的女人。牙尖嘴利,出口一句好话都没有,专找人死穴,愣是凭一张嘴就把闯入家中的两个劫匪治得服服帖帖。毒舌背后,是她的脆弱与孤独。眼镜与大头的闯入,于她而言,其实是种惊喜。虽一心求死,但对美好总是向往,所以与哥哥不能好言好语,其实心里早已原谅,拉着两人上天台拍几张看上去正常的照片,又希望能够听着好听的音乐离开人世。

潘斌龙的李海根(大头)就是那种好好先生,照顾哥们儿的自尊心,不惜为他圆谎,甚至替他吹牛。所有的理想,就是取喜欢的姑娘回家盖房子和装修。

章宇的胡广生(眼镜)是我最喜欢的。他在电影中没有太多背景铺垫,却显得格外真实。那种来自乡村的找不到目标的年轻人,满怀挑战世界的豪情又无处发力的挫败感,所有的愤怒与悲伤,只是因为得不到尊重,所有在他看来正儿八经的奋斗,最后却被解构成了荒诞不羁的笑话。于他而言,成功是抽象而遥不可及的,只有用钱简单地替换以为自己正名,甚至不惜犯罪。他的大张旗鼓,他的假装强势,都是面对外部世界的被动防御,如同闯入城市的野生动物,惊慌、惶恐,于是做出龇牙咧嘴的模样。这样的年轻人在现实中,我们常可以见到,早年的杀马特非主流,后来的快手与抖音青年,他们以夸张甚至奇怪的姿态展示着个性与张扬,却被以城市文化为代表的主流群体视为笑话,这种被扭曲的自我认知与外部偏差,就真实存在于我们的时代。

王砚辉这么好的演员再次被浪费了,他的故事在电影中基本上是条废线,作为背景简略交待即可,现在的处理既不出彩,也影响了电影完整性与节奏感,非常尴尬。

是的,我觉得电影的剪辑存在问题,有点跳,断裂感明显,当然也不流畅。剧本也不好,角色与角色的联结很刻意,过度依赖巧合,逻辑有很多bug。线索太多但是融合度不够,最后是被强行扭在一起。角色的数量显然超出了掌控极限,导致一些配角非常空洞。

好在演员的出色表演填补了这些缺憾。必须得说,章宇和任素汐太好了,那种光芒四射的好。特别是本土作战的章宇,用回熟悉的方言,每个表情每句台词都神采飞扬,精彩程度更胜“药神”里的黄毛。电影最好笑的段落由他一本正经的反差演绎(给伤口上药)造就,最煽情的部分也由他和任素汐的精彩互动完成。

任素汐的好戏也不用多说,她前期的凶悍泼辣与后面的细腻温柔都演的非常到位。中间人物状态的转变,有两场戏让人印象十分深刻,一场是她失禁后夹杂了屈辱与脆弱的反抗,那种对自尊的无力挽救让她在那一刻与眼镜心灵相通。他们都是面对世界无可奈何的无名之辈;另一场则是她与陈建斌隔着门的问候与嬉笑怒骂,在粗鄙的语言中所透露出的兄妹间彼此的关心与牵挂,真实感人。

电影的高潮依然着笔于各条线索汇总后的终极一战,所有主要角色除了无法出门的任素汐几乎全数在灯火辉煌的风雨桥上登场。这其中有些是积累已久的感情爆发,有些则是背负着叙事使命仓促上阵送人头的功能角色。

到最后,英雄终成英雄,惊心动魄,两把枪也没要了他的命;那些误入迷途的年轻人没能得到网开一面,疏而不漏的国产犯罪电影因果律终于还是让他们被警察摁在了地上。

当然电影还是给予了这些年轻人以仁慈,想死的没死成,她在窗外漫天烟花的映衬下看到了别人留给她的表白;乱入风尘的女人会一直等着憨厚的农村青年,牵着他的手在一片混乱中不管不顾奔逃;女儿与粗鲁的父亲和解,儿子与背叛了婚姻的父亲和解,濒临破产的商人修完了烂尾楼,身负债务的保安带着妹妹住进新房,从良的技师回家乡做起小买卖,两个年轻人在监狱中好好改造重新做人……人人皆得圆满,如此美好,美好得像是童话一般。

我们说要在黑暗中看见光,我们希望那些小人物能堂堂正正拥有尊严,我们祈盼灾祸贫穷远离生活,我们同样要接受并理解人生的不完满,就像欣赏这部还有很多问题的电影,它节奏混乱故事将就画蛇添足,但它也情绪充沛野心勃勃出乎意料。我还是觉得好看,觉得这样的类型电影可以有更多被拓展与创新的空间,这些谈不上大牌但专业出色的优秀年轻人应该拥有被市场认可的机会。

有个细节是电影其实很贴心地强调了每一个角色的名字,他们有名有姓,有血有肉,即便他们已经有了很容易被辨识和记忆的花名。毕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关心和在乎他们的人,他们绝不会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无名之辈,人皆有其名。

看完电影《无名之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无名之辈》:为尊严而活的平凡人

《无名之辈》是一个关于底层小人物尊严的故事,落魄潦倒的中年失意男、高位截瘫的毒舌悍妇、老实人却又想做不老实事的憨皮劫匪2人组,有人想找回丢掉的工作,有人想赚大钱,有人想博得美人心,有人想结束这无望的生命。每个人都想换个活法,换个有尊严的活法。

中年失意男——马先勇

人到中年的马先勇是一个把生活过成了一团乱麻的Loser,因为自己醉驾,害死老婆,撞残亲妹妹,丢了刚刚到手的本可以体面一生的工作,全部家当买期房结果开发商跑路了。

即便即使生活潦倒沦为工地保安,尽管曾经的警队领导不理解他,纵然处于叛逆期的女儿怨恨他甚至威胁不姓马。马先勇对待生活从没有放弃,泼皮、执拗的外表下是他对自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为了尊严,执拗、一根筋的他一定要帮警察找枪破案,他在竭力挽回曾失去的生活,当警察或者退一步至少也要当个协警。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马先勇身上有着一般中年人身上的一些影子,作为底层小人物,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生活对于他们没有那么多诗和远方,更多的是眼前的苟且。为了那些需要自己的人、爱着自己的人活好当下。

憨皮劫匪组合——眼镜、李大头

憨皮劫匪眼镜和李大头接连犯傻,不抢银行抢手机店,在手机店抢的还是模型机,做劫匪都是不合格的,但他们不是傻而是憨。

乡下来的小人物,迫于生活压力,老实人想做不老实的事,种种的不适应、种种憨的行为也就好理解了。

憨皮劫匪2人组自称悍匪,但就是这么2个最要面子的劫匪却接连遭到别人的嘲弄。他们是小人物,但不怕死,怕的是别人践踏他的尊严,压根不把他当回事。

并非恶人的眼镜和李大头为何挺而走险出来抢劫?难道只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吗?我想不仅是生活的压力,还应该有小人物尊严的维护。离开乡下后,走向抢劫这条不归路前,我想他们为了生计也努力过、挣扎过。

高位截瘫的毒舌悍妇——马嘉旗

马先勇的妹妹马嘉旗是整部电影里最出彩的一位,作为毒舌悍妇,听她骂人那叫一个酣畅淋漓,大呼一个字:爽!但就是这么一位不畏死的悍妇,在劫匪面前小便失禁时的慌张、无助将她彻底出卖,她仅存的一点尊严也被踩碎、揉烂。在她眼里,生活与她早已没有半点温情,人生的路已经走到尽头,站着拍张照片后,有尊严的死去是最好的解脱。

在这个繁华热闹非凡的都市生活,每个人都疲于奔命,我们对于眼前的困难或者挫折往往有一种无力感,对的,就是一种无力感,我们迈不出一切尽在我掌握中的自信步伐。马嘉旗就是这种生活无力感的最好象征,除了能说话会思考,其他一切都不在自己的掌控中,还有更好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无力感么?

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貌似已经毫无办法,我们会有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我们以为人生的路已经走尽,有的人得过且过,有的人渴望得到解脱。

生活啊总是给人种种的幸与不幸,惊喜或惊吓。就像电影里的台词一样:为啥要有桥?因为路走到了尽头。

当路走到尽头会有桥帮你渡过坎坷,人生的路才不会终结。

夜晚降临,熟睡中的马嘉旗醒来,宛如一场梦一样,窗外绽放着最绚丽的烟花。

网友留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Retur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