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八王大,八大王,大王八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
谢邀!
《雍正王朝》里,“八王大,八大王”这个段子说的是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后,“八爷党”为了给八阿哥胤禩争取“太子之位”搞的一次“造势”的表演,可惜这场戏是彻彻底底的演砸了。
在经历了“江南发大水筹款赈灾”,“追比国库欠款草草收场”,以及“刑部买卖人命大案”这几场大的事件之后,康熙已经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当了三十多年太子的胤礽很有可能是一个“不称职”的太子,在眼看着太子“卖官鬻爵”并当着康熙的面“满嘴谎言”的时候,康熙心里冒出来一个深深地疑惑:难道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一国之君吗?
但是,康熙也同时看到了,他的其他的那些皇子们对于太子之位已经“虎视眈眈”,都在找机会扳倒这个太子,夺嫡之争已经是“势不可挡”。
所以,康熙很为难,也很犹豫,太子“德不配位”,而其他皇子究竟哪个有“德行”能替代这个不争气的太子呢?
心情烦躁的康熙,决定去热河狩猎,一方面散散心,另一方面也是看看这些皇子们究竟都是什么心思,打的什么主意,都怎么表演。
所以,他决定让所有的皇子和皇孙都跟他到热河狩猎。
但是这次狩猎,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太子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私下幽会被康熙“堵个正着”。这个“十分丢脸”的事让康熙突然决定废掉太子,当然也同时把迫不及待想顶替上位的那个“猪”一样的大阿哥给“终身圈禁”了。
康熙这次废黜太子,其实是一次仓促之下的决定,尽管他早就对太子失去了信心,但是,皇子当中由谁来替代这个废太子,康熙心里并没有什么成熟的想法。
所以,康熙在回到京城之后,下了一道御旨:公开推举太子。京城四品以上官员,地方二品以上官员都有资格推举一位皇子为“新太子”。
这个旨意一下,朝廷上下都开始议论纷纷,蠢蠢欲动。
推举新太子是个需要“明确站队”的活儿。推举对了,就有了“拥立之功”,推不对,那基本上就是“仕途无望”。所以,朝廷上下的官员们都在到处打听和观望。
康熙的这些皇子们当中,八阿哥胤禩应该是最高兴的,因为这位八阿哥很会“收买人心”,在朝廷当中素有“贤名”,在他的周围还有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三位皇子拥戴,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势力强大的“八爷党”,就连上书房首辅佟国维,还有马齐,都比较倾向于他。
所以,八阿哥胤禩似乎认为这次的公开推举新太子,他这个“八贤王”应该是“水到渠成”,他志在必得。
为了打消包括佟国维在内的犹豫观望派的“顾虑”,八阿哥胤禩伙同九阿哥,十阿哥,和十四阿哥导演并亲自上演了一出“好戏”。
十阿哥找来了一个叫张明德的老道,一个“江湖术士”,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首先在八阿哥胤禩的府上,十阿哥向到八阿哥请安,实际上是打探风声的一群官员们隆重推出张道长这个“世外高人”——能掐会算前生后世无所不知。并且当着这些官员,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家伙“相面”,并准确的说出了这个家伙的几个“隐私”——非科举出身出钱买的官,对父母不够孝顺影响仕途。
在场官员无不佩服的五体投地,张道长所言,无一不中啊!
众所周知,这就是正戏前面的一个“垫场”。到八阿哥胤禩这个主角登场之后,正戏才真正开场。
就在大伙七嘴八舌的赞赏张道长真乃神人也的时候,八阿哥胤禩出场了,他一出场就摆出了一副对“江湖骗子的异端邪说”不屑一顾的样子。
而就在胤禩走到白玉兰树下的时候,张道长不失时机的高声叫到:王爷请留步!而胤禩还就乖乖的站在了白玉兰树下不动了。
看看胤禩摆好了姿势,张道长转身问众人:大家看这棵树上是什么?
大家伙儿很不以为然:当然是花啊!
张道长又问:花是什么颜色?
大家伙儿更不以为然:白的啊!
张道长话题一转:请问这树下站着的这位是谁?
众人回答:八爷啊?
张道长:八爷是什么人啊?
众人估计有点不耐烦啦:王爷啊!
接下来,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张道长开始“画龙点睛”:白花的白下面加一个王念什么?
“皇……”,这下该众人伸舌头了!真的就这么巧合吗?
张道长不失时机的告诉众人:这不是什么巧合,这是天意!
等到张道长包袱抖完,一直一言不发的八阿哥胤禩说话了:你这是妖言惑众!和我一样封王的皇子多了,你这就是胡说八道,几近悖逆!我要把你抓起来交给皇上治你的罪!
这个张道长并没有惊慌失措,他又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请问王爷的乳名当中是不是有一个“美”字。
这回该轮到九阿哥和十阿哥出场表演:没错啊,但这个乳名你是怎么知道的?
张道长故弄玄虚说:以我的本事,根本不需要别人告诉我,不仅如此,我还知道这个“美”字暗藏的天意和玄机!
这样一来,大家伙就更好奇了:这位张道长就真的这么神奇吗?
这时,张道长不失时机的道出了所谓的玄机,那就是“八大王,八王大”。
他告诉众人:八王爷乳名当中的这个“美”字,是“八大王”三个字组合而成,不仅如此,如果从上到下来念的话,那就是“八(两点水)王大”。
这个意思就是说,封王的皇子的确不少,所以有“八大王”之说,但是在“八大王”当中,还有个“八王大”这个更深的意思或者说“天机”——八大王里,八王最大。
其实,张道长的表演,其实就是想说明一点,那就是:八王爷允禩当皇上,那是天意,早就定下来的。
这个招数,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就已经被无数次演绎了。
胤禩等着这个张道长张明德背完了所有的台词,假装恼羞成怒,以张道长“妖言惑众”为名,把张道长抓起来扬言要交给皇上处置!
实际上,这个八阿哥胤禩还是想再耍一次小聪明——通过张德明这个老道,“八大王,八王大”的“天机”已经是传的差不多妇孺皆知了,他还要利用这个张德明,试探一下康熙的态度,假如康熙把张德明给宰了,那么至少说明康熙对张德明的“妖言惑众”还是不能容忍的,那八阿哥胤禩以及八爷党就需要最更多的工作来笼络朝廷的大臣们,毕竟,这次推举新太子,选票的数量还是要起决定性的作用的。
假如康熙没有杀张德明,那么就会从一个侧面证实,“八王大”的确就是天意。
果然康熙没有杀张德明。
在朝堂之上,康熙就这件事发表了他的看法:
第一,江湖术士经常胡说八道,特别是在国家有事的时候说一些危言耸听的话,这不是什么新闻。
第二,对于江湖术士的话,你越在乎,他们就越来劲,最好的办法就是“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第三,那个张德明我的意见就把他放了吧!用不着大惊小怪。
满朝的文武和诸位皇子都是一脸懵逼:什么情况?到底是什么态度啊?
此时八阿哥胤禩出来说话了:这个张德明,在朝廷上下议举储君的时候,妖言惑众,如果不送到有司衙门审判定罪的话,恐怕会引起诸多议论,导致议举储君的不公平啊!
胤禩的小聪明,是想让康熙明确,到底张道长的那些“道破天机”的话究竟算不算“妖言惑众”。同时,如果有司衙门审问张德明的话,那些“泄露天机”的话,会传播的更加广泛,并且越来越会“活灵活现”。
另外,八阿哥胤禩还向康熙传达了另一层意思:那个张道明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
康熙表彰了胤禩“光明磊落”。但是接下来,康熙说了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
我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说,江湖术士的话,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因为他多多少少也代表一些民意……。
说完,康熙拂袖而去。
康熙的这一句,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心投八阿哥胤禩一票的那些官员们似乎有了主心骨,看样子康熙是有意于让八阿哥来做这个新太子的,于是纷纷上折推举八阿哥胤禩,而佟国维也坚定了踏上八阿哥这条大船的决心,于是一个推举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的联名奏折诞生了。
而四阿哥胤禛,却沮丧至极:自己的夺嫡之路算是被堵死了,连皇上老爹都相信了江湖术士的鬼话。难道他这个皇阿玛真的是老糊涂了?
这个时候,胤禛的师爷邬思道出来说话了:四爷,你大可不必为这个事情烦恼,你的这个皇阿玛是一个博览群书,对儒释道各门各派的见解也都是入木三分,对旁门左道他也是深恶痛绝,八爷党的这个“放鬼捉鬼”的把戏,肯定逃不过他老人家眼睛。怎么能被蒙蔽呢?
至于那个“八大王,八王大”的拆字游戏,如果你感兴趣,乌某到可以也拆一下。
说着,邬思道也写了“八王大”这三个字,让旁边的不识几个大字的奴才李卫:来,你从左到右念!
李卫口里念到:“大王八”!
胤禛顿时疑虑全消,放声大笑:就为这三个字,也可以喝完一坛子酒啊!他已经深信,这个所谓的“天意”,就是一个低级的文字游戏而已,于是这个“冷面王”四阿哥胤禛又鼓起了夺嫡的勇气。
其实,康熙对张明德的处理以及说的那番话,是放了一个烟幕弹,在胤禩把张明德押解进宫的时候,张明德的关于“八大王,八王大”的言论已经引起了这位“久经沙场”的老皇帝的警觉:这个老八是要“胁天意绑架自己啊”!
于是,他选择了“欲擒故纵”的办法,让八爷党充分的兴奋起来,跳出来,他倒要看看,这个八阿哥的实力究竟有多大。
当他看到那几米长的,涵盖六部官员的联名保举八阿哥胤禩的折子,康熙倒抽一口凉气:没想到,老八的势力已经如此强大,这是要逼着我把太子之位给他啊,那么当了太子的胤禩,是不是也有本事利用这么强大的实力来逼着自己下台呢?
康熙细思恐极。于是他马上招佟国到宫中一起进晚膳,其实是要和佟国维摊牌:
第一,你老了该退了,但我保证你佟家不受牵连,佟家的后辈仍然可以做官。
第二,通过给佟国维赐老花镜,间接的告诉他:你老眼昏花,看人不准啊!暗喻佟国维这一次保错了人。
这一切准备工作做完之后,康熙和佟国维联手,在义举新太子的朝会上突然发难,借佟国维和隆科多的双簧,以打击佟国维在推举新太子的问题上“举重联络,私下串通,扰乱选举秩序”的罪名罢免了佟国维,让隆科多上位填补佟家势力,以此彻底否定了八阿哥胤禩的“选举成果”,那堆积如山的推举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的奏折成了一堆废纸。
八爷党彻底失败了,而八阿哥胤禩也离太子之位越来越远。
导演这样一场戏,只能充分说明,所谓的“人多势众”的八爷党,还真的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八阿哥胤禩,真是小瞧了他那个“深不可测”的爹。
《雍正王朝》邬思道辞行,透露了什么让十三爷大为吃惊?
邬思道对雍正有一句评价,电视剧里面没有拍出来,小说中的原话是:
“四爷豺声狼顾,鹰视猿听,乃是一世阴鸷枭雄之主。”
这种狠毒的评价,原本是专用于秦始皇、司马懿的。这两位都是什么人,不用多说了。如果不懂啥叫“豺声狼顾,鹰视猿听”,请看下图。
邬思道深知雍正为人阴险恶毒,旁人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与他同享福。凡是知道雍正秘密的人,大半都会遭到毒手。
自古无情帝王家,知道秘密的属下是可以除掉的,妨碍自己的父兄也是可以除掉的。十三爷也不例外...
电视剧中,邬思道和十三爷的对话的内容是这样的:
雍正继位,带着兵,连夜赶回潜邸探望邬思道(有杀气)。邬思道一番肺腑之言,感动了雍正。准许其半隐于野。
临行前,老十三前来送行,一番感慨。邬思道感叹十三爷的胸怀,对他说了一句话掏心窝子的话:
“这个铁帽子王,这……你要拼死辞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
“与平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
老十三:邬先生,你放心,我不信四哥会做出弓尽鸟藏的事来。(注:应该是鸟尽弓藏,电视剧的配音搞错了。)
邬思道:明日我的话就能验证啊,府里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使的人,恐怕就要……。不过十三爷你不用担心,只要你收敛锋芒,皇上是不会怎么样子的。
邬思道的这番话,对十三爷的触动非常大。
电视剧中有一个细节,雍正未登基之前,十三爷跟雍正下棋,腿都是翘着的,一副跋扈的模样。雍正登基之后,这哥俩再下棋,十三爷都是弓着腰,一副恭维谨慎的模样,连笑都是很勉强的假笑。
而且动辄就下跪请罪,不敢有半分的差池。雍正说“朕多想再让你叫我一声四哥啊”!
十三爷的内心潜台词是“mmp,我不敢啊!”
以上为电视剧的内容,拍的比较隐晦,对雍正的阴险恶毒,描绘的不够直白。
在小说中,就很直白了。邬思道对十三阿哥袒露真像后,作者对十三阿哥的心情描写是这样的:
允祥被他的神情惊呆了,手里捧着已经凉了的茶,死死盯着邬思道。“四爷豺声狼顾,鹰视猿听,乃是一世阴鸷枭雄之主……”邬思道语气冷峻得令人发抖。允祥蓦地一个惊颤,脸色变得苍白如纸,翕动了一下嘴唇,竟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两个人在灯下交换着目光,只听院外一阵风声,像是什么在树林子里扑棱了一阵翅膀,接着便是鸱鸟凄厉的大叫声,叫得允祥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这样寒冷的冬夜,到处是坚冰和积雪,雍和宫孤零零地处在京郊,四邻不靠,全是旷野,这时灭口,真正是杀人如草不闻声!允祥嘘了一口冷气,刹那间,他冒出一个念头,竟想夺门逃出去!
邬思道对十三阿哥袒露的真像,其实就是告诉他,雍正这个人豺声狼顾,鹰视猿听,乃是一世阴鸷枭雄之主。
平日里的礼贤下士,兄弟深情,都是刻意的伪装出来的假象罢了。潜邸替他秘密办差的奴才可以杀,帮他夺嫡的兄弟一样可以杀。
邬思道之所以会看透雍正其人,是因为雍正做的两件事,让他大吃一惊,后脊背发凉。
第一件是刑部冤狱案,邬思道力劝雍正不要接这个案子。结果雍正当着康熙的面,还是假模假样的把案子给接了。
气的邬思道以为雍正是阿斗之才,扶不起的烂泥巴。其实是雍正有意向邬思道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连夜对自己下狠手,故意让自己得风寒病。既在康熙的面前表功、得宠,又摆了所有人一道。
雍正的这股狠劲,让邬思道后背发凉。
第二件事是高福被杀事件。邬思道以为自己运筹帷幄,能救高福一命。还以为雍正能念在主奴之情,放过高福。
结果高福还是被雍正派人毒杀。这件事让邬思道彻底看穿了雍正的为人。
这位“阴鸷枭雄之主”,让邬思道感到害怕,他是真的是害怕了!
在小说中,邬思道不仅跟十三阿哥说出了自己离开的真像。对四爷党的另一个干将,十七阿哥也有旁敲侧击。
电视剧中没有十七阿哥的戏份,只是在雍正回到潜邸后有过几句台词的交待。
不过就算是如此,仅凭一句台词也足够了。
邬思道接高无庸之口转告给用十七阿哥:
“天子没有私事”。
今非昔比了,往日的四哥已经死了。从今日起,大清朝只有雍正皇帝,不会再有四哥和四王爷。
老十三也好,老十七也好,不要以为自己有拥立之功就洋洋得意,再傻不愣登的跟四哥开玩笑,会没命的!
虽然电视剧没有小说那么直白,没有把雍正杀害潜邸奴才的影像拍出来。但是,即使是第一遍看这部剧的人,应该也会注意到。
之前一直在潜邸替雍正管家的高无庸,后面没戏份了。很明显,杀了呗。知道那么多内幕,能饶了他?
反倒是康熙时期的老奴才李德全,继续服侍雍正。如果是有心之人,应该会注意到这个细节。
说实话,电视剧没有把雍正的狠毒演绎出来,只是沾了点边,立马又收住了。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毕竟电视剧是拍给公众看的,太腹黑了不太好。
电视剧这种比较隐晦、克制的表现手法,其实效果反而更好。
《雍正王朝》里面有没有类似于韦小宝那样伶牙俐齿的人物?
第197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
整个雍正王朝相对来说,因为贴近现实,所以比较压抑,多是讲的权谋之术。类似于韦小宝这种小说中的人物基本上没有,但是在年羹尧如日中天之际,有两位不知名的官员,的确给人一种伶牙俐齿的韦小宝感觉,并且深刻的反应出了当时官场的的套路。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在往期分析中,宋安之分别以一些细节或者人物来入手,来描述雍正王朝为何被称之为经典之作的原因。那么今天宋安之就以年羹尧如日中天之际,两个趋炎附势有点类似于韦小宝式的官员入手,来说说这部电视剧的经典之处。
古代官场大抵都是黑暗的,诸如包青天这种人物是少之又少,所以才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谚语。关于清朝官场之黑暗腐败,雍正王朝有多处描述,比如说老四下江南赈灾时干的有声有色,参掉了不少贪官污吏,京城上书房三位大臣很是感慨,佟国维说道就应该这样,那些官员一边掏国库里的银子,一边向百姓敲骨吸髓。张廷玉说现在当考官可以收孝廉钱,当军官可以吃空额捞军饷,官员还可以通过火耗捞钱。还有任伯安曾是一个吏部小官,竟然编成“百官行述”,手握京城三百多名官员的把柄,由此可见当时吏治腐败到何种严重的地步。
现实历史上年羹尧与隆科多的“年选”和”佟选”可谓是赫赫有名,这两位雍正的宠臣,朝廷铨选官吏,他们可以不经奏请任意挑选,相当于享受了皇帝的部分权力。这点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似乎着墨不多,也就是有年羹尧的年选剧情。
若说哪部分剧情可以深刻反应出当时的官场呢,宋安之认为年羹尧的年选剧情,就刻画的是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在雍正二年,年羹尧挟平西北之乱,助雍正坐稳皇位以后,可谓是意气风发。雍正称之为“大清的恩人,朕的恩人!”,他回京以后,享受了诸多殊荣,比如百官跪迎御前赐坐之类的,但也迷失了自己,颇为不可一世,以命令卸甲来说,公然挑衅雍正“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道皇上。”气的雍正晚上找到年羹尧的妹妹年妃发火,一直命年妃“卸甲。”
年羹尧如此飞扬跋扈,次日就遭到了孙嘉诚的参劾,金銮殿上雍正出于年羹尧刚刚立下不世之功,不想落得一个翻脸不认人的名声,所以命孙嘉诚跪到殿外求雨,以证明自己参劾年羹尧是对的。
另一边年羹尧却是稳坐钓鱼台,一众年选官员坐在那里表忠心,而一开场年羹尧就显摆了一把自己,当着众位官员的面,当初年羹尧与老九用计在西北收服的十名大内侍卫其中一个,跑过来向年羹尧汇报宫中的情况,说道皇上正在审孙嘉诚。年羹尧说道你回去再仔细打听打听,现在是皇上信得过的人,有什么消息马上派人通知我。不着痕迹之间就向众人表示,自己不仅仅是皇上的宠臣,还可以知道皇上在做什么!
之后年羹尧开始说道自己也是进士出身,也曾书生意气动不动上万言书,耸人听闻的事我也做过。自从放了外任,我才知道切切实实做点实事不容易啊。西北打仗这两年,别说晒太阳了,我什么苦没有受过呢。年羹尧这番话意思是孙嘉诚也不过是书生意气罢了,想借机博取名声而已。又提到自己外任和在西北受的苦,意思是孙嘉诚这种人只会说大话,站着说话不腰疼,同时炫耀自己的西北之功。
年羹尧避重就轻的只显摆自己的功劳,却闭口不谈孙嘉诚为什么弹劾他,可见他也心虚,所以只能用这些话语来引导在坐官员的看法。
这时候下面的官员一看年羹尧都示意了,最前面的一桌三个人开始表现了,只见右边一位官员说道“大将军国之干城,皇上倚为心腹,称为恩人,岂是区区孙嘉诚所能撼动的。”意思是大将军你是什么人,是皇上的恩人啊,你们可是亲密无间,孙嘉诚算什么,他这点小动作没什么用的,在见风使舵的安慰年羹尧。
这个人精接下来又开始拍马屁,站起来说道“诸位为大将军福体安康,咱们同饮一杯。”
年羹尧还心虚的叫来钦天监的大学士张弘,想看看会不会下雨。这位大学士面对年羹尧,也是吓得战战兢兢,说道不会下雨。随后跟着年羹尧前往屋内,还与年羹尧为不会下雨的好天气共饮了一杯。
面对这些年选官员,年羹尧继续买弄起来,明明是他飞扬跋扈毫无人臣之礼,才被孙嘉诚参劾。他却说“孙嘉诚参劾我,主要是因为我保举了你们,你们放心你们的官职,上书房已经饬文吏部,吏部即刻下文,好好的干,替年某争口气,替皇上争口气。”
众位年选走后门的官员,马上跪下说道谢大将军提携之恩。表完忠心以后,最前面一桌,右边的人精拍马屁以后,左边的人精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拍马屁,说道“巡抚布政使这样的朝廷命官,连大将军都说了算。”意思是大将军真厉害!
这时候同桌中间的汪大人开始怂了,说道“大将军感谢您保举我做河南的河道,可是河南的巡抚田文镜,可不是一个好伺候的上司,我请大将军给我调动一下,不知可否?”
左边的人精继续笑着说道“连皇上都听大将军的,吏部还能说什么。”说完众人开始大笑。
年羹尧这时候说道“没关系,你是我举荐的,他不敢把你怎么样。”意思是很霸道,不用换了,他不敢动你。那个人精马屁也算是拍空了。
但是人精毕竟是人精,马上说道“汪大人真是杞人忧天,你当的是河道,怕的是发大水,外面这么大的太阳,你管得了吗。黄河的水都干了,你还怕什么?”这样一来,他话锋一转,马上替年羹尧安慰了一番汪大人,还是将这个马屁拍上了。
右边的人精又接话道“您这话可不对,这太阳不是给汪大人的,是留给孙嘉诚孙大人的。”这样一来既活跃了气氛,还又讽刺了年羹尧不喜欢的孙嘉诚。
这两位官员并没有在剧中留下名字,但他们炉火纯青的拍马屁的话,还真是使人印象深刻,使人不由得想起韦小宝的伶牙俐齿,清朝官场之黑暗,由此可见一斑,你可以不作为,但是你一定要会说话,要会拍马屁,要会见风使舵。
关于年选也就这么个剧情,似乎对历史上的年选描述很少。其实这也恰恰可以看出雍正王朝为何被称之为经典之作了,因为它的剧情紧凑,丝毫不拖泥带水,往往很多剧情之下都拥有着诸多内涵,刻画出当时的社会百态。
更关键的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之后的刻画,更是以小见大了。虽然没有关于年选的剧情,但却有着很多蛛丝马迹,比如说那个汪大人去了河南当河道,结果黄河发大水的时候,不顾百姓死活不管修河堤,反而急匆匆的搬家,甚至还想着先保存好自己书房的两箱宋版书,以送给年羹尧来拍马屁。结果自然是被田文镜给摘了四品的顶戴。
还有李卫在江苏试行新政时,遇到好多官员反对,其中掌握全省兵丁的三品大员黄伦就是年选官员,依仗有年羹尧撑腰,公然顶撞李卫。李卫后来借着一件冤案的***,才整倒了黄伦。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清代官场之黑暗腐败,年羹尧年选的官员,意味着结党的官员,讲究的是官官相护,然后借此谋取私利。在这个圈子里,你可以什么都不会,倒你一定要察言观色一定要会拍马屁,混迹官场是门学问,不是比谁爱民如子,而是比谁会拍年大将军的马屁,于是越来越多的韦小宝式口齿伶俐的官员出现了,而百姓越来越水深火热了,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最后田文镜和李卫两处都有年选官员贪污受贿,成为新政的巨大阻力。
同时细极思恐的是,关于李卫与年选官员黄伦的剧情,黄伦身为贪官污吏无恶不作很正常。但李卫身为正面人物,明知道黄伦有问题却一直没动,直到黄伦顶撞他以后,才以冤案入手要整倒黄伦,并且对受冤屈的刘黄氏说道“老子跟黄伦有仇,就是想借你这冤案整倒他。”
说明很多时候并没有绝对的黑与白和对与错,黄伦被整理,不是李卫要为民做主,而是黄伦不听他的话,所以李卫才处理了冤案,以此整倒了黄伦。不然恐怕这个冤案真的会一直冤下去,想想还真是让人觉得可怕。
关于年羹尧年选这三位人物,两位韦小宝式伶牙俐齿的马屁精,还有不顾百姓死活的汪大人。虽然剧情很少,但是台词句句扎心,寥寥几笔之下,就反应了那个时代官场的环境,还真是高明,能成为经典之作,能百看不腻,重要的是内涵,重要的是背后想表达什么,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吧?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197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