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暗恋桃花源》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呀?
说《暗恋桃花源》是中国近三十年最为成功和优秀的戏剧作品,并不为过。不管从文本,表演,以及戏剧美学上考量,都是巅峰之作。自2006年开启大陆巡演以来,场场爆满,人人赞叹。
剧场中的“暗恋”和“桃花源”两条故事线的交叉和冲撞,让观众在捧腹大笑的时候又眼含泪水。第一遍看的观众,大多大呼表演之畅快淋漓;再看一遍,顿感结构之精妙绝伦;然而,看得多了,《暗恋桃花源》蕴含的深意却才逐渐展开。
《暗恋桃花源》到底在讲什么?
在最最开始,希望能和大家讨论这部戏的关键词。并不是诸如“感人””有趣“"笑中有泪”这样的主观情感描述,而是一起来思考一下,暗恋桃花源的立意是——?
愚以为,无须繁复,只是“追寻”二字。
《暗恋桃花源》有三个戏剧空间:“暗恋”剧组,“桃花源”剧组,以及真实的舞台空间。
“暗恋”的“追寻”二字体现得再明白不过——江滨柳这跨越了半个世纪,跨越了台湾海峡,几乎是死不瞑目的这份执念;陪伴了江滨柳几十年的江妈妈,倾其一生,只为获得江滨柳哪怕一刻的真心;云之凡在战乱中等待,可终于“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她追求了平凡人的幸福,她做了外婆,她先生人很好,她的儿子送她来与五十年前的旧情人相见;病房里天真的小护士也一样,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断去认识真实世界的相貌;就连只在对话中出现的老韩,在大陆开放后,不也忍不住常常跑回家乡,吃那台湾也有的大闸蟹吗。
而另一个不大不小的细节。更为“暗恋”在意义上拔上一个高度——剧组中的所有剧情,其实只是导演自己的故事。而让大家动容的演员们,在舞台上的“导演”心中,也依旧只能是聊以自慰的幻象。从内到外,“暗恋”的追寻,似乎再明显不过。
让我们来看看“桃花源”吧。老陶袁老板和春花的三角关系,并不只是为了让观众发笑。老陶爱着春花,爱到可以为她自杀,爱到可以为她去死,爱到哪怕成了仙人也要回去找她;袁老板也一样,所做的事更是奉行自己的哲学——想要什么,就闯进去,把她抢出来;春花的思路更是简单:“我要一个生活条件良好的家庭。”
在“暗恋”和“桃花源”中,所有角色的贯穿行动都是针对一个确定目标不变的追寻。
让我们回到舞台上。我猜,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一定是那个疯疯癫癫的女人。而她,自始至终只在做一件事——追寻刘子骥。
刘子骥是谁?《桃花源记》最后一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用这个看似不合理的角色“疯女人”,赖声川和他的伙伴们埋下了最深的一条线——追寻。
毫无疑问,“暗恋”和“桃花源”单独拆解出来,都是一个良好的故事。而赖导这样的“双生子”般的设置,除了文本意义上的,更有戏剧形式上的追求。年轻人对于“暗恋”体会更深,是因为这样的苦恋加上命运的离奇,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经验。
很多人觉得“暗恋”是悲剧,因为它让观众哭。而哭过之后,仔细想想,江滨柳见到了云之凡;云之凡继续自己的美满家庭,江妈妈被陷于崩溃的江滨柳召回,拥抱,不也是很幸福的一刻吗。
“桃花源”大家觉得是喜剧,因为大家笑,可老陶春花袁老板经历了这般的年月和追求幸福的过程,仔细想来不如什么都不做,命运的吊诡,难道不让人唏嘘吗。
一部好戏像杯好酒,必定入口清润,回味悠长;而一部烂戏,在最初的感官刺激消退之后,便什么也不剩了。《暗恋桃花源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越是咀嚼,越是有味。
昨天终于现场观看了大陆版的暗恋桃花源,却满眼都是1999年的影子。除了孙莉,其他所有角色较之我心目中的形象,都要打上个八折。私以为,1999年的那一版,乃是达到历史巅峰的绝唱。金士杰、萧艾、赵自强、冯翊刚、丁乃筝,他们五人所演绎的角色,至今无人能及。
最后以一个有趣的细节结尾吧。
整部暗恋桃花源我们听到的第一句台词,便是出自江滨柳之口,轻轻哼唱而出的上海老歌《追寻》,蔡琴演唱过,采拮歌词在下面吧: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悲喜交加 悲剧部分《暗恋》让人落泪 但又释然;喜剧部分《桃花源》,笑得不行之后却感到了深深的悲哀。剧情紧凑,两部戏的穿插很巧妙!无论是情节、主题、人物性格的表现、舞台背景、道具以及背景音乐,甚至是台词的语言艺术的运用……都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融合在了一起,真不愧是经典!
有一首歌,我就记住两句话 “熄了灯关了窗”,还有一句“远方的天空下有一双眼睛”请问大家是什么歌啊?
这两首歌都是周传雄作曲,就旋律来说,《冬天的秘密》更轻快温馨、朗朗上口,《关不上的窗》更深沉、阴郁些,就歌词来说,《冬天的秘密》更直白简单,亦不乏精妙之处,《关不上的窗》更具隐喻色彩。
前者更容易传唱,适宜作告白之用,后者商业性淡一些,适合细细品味。
哪一首好听,这需要细细品味,词曲都要反复比较玩味,其实两首歌风格特点都不同,主要看个人口味。
个人以前更喜欢《冬天的秘密》,其中那种淡淡温馨的情感流露十分自然,适合曾经的我,现在更喜欢《关不上的窗》,这是一个凄清而缄默的故事,或许随着岁月流逝这类歌更能触动我。
《冬天的秘密》,看到歌名便知道场景设置是在冬天,但歌中的冬天一点也不凛冽凄清,反而营造的是一个温暖甜蜜充满期待还带点淡淡伤感的梦幻冬天。
《关不上的窗》,第一句词“我听见寒风扰乱了叶落”便告诉我们场景是暮秋,这首歌需要细细品味,它与《冬天的秘密》的轻松温暖相比要冰冷些。
——————————————————
《冬天的秘密》
描述的是一个暗恋的故事,歌里的男主人公爱意满满却难以启齿,因为暗恋而独自甜蜜,也吃过醋、受过伤,这种暗恋的窃喜、无奈、悲伤、怅然若失用九夜茴的台词“怕你知道,怕你不知道,又怕你知道装作不知道”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故事的结尾他依然在思量究竟要不要告诉他,如果写出结局反而破坏了这份暗恋。
周传雄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唱,暗恋的种种心思和情感全部呈现在我们面前,暗恋的体会几乎每个人都有,这首歌表达的含蓄而真挚,令许多人产生共鸣,也会沉浸在暗恋的甜蜜中。
歌词最后一句“如果我忍住这个秘密,温暖冬天就会遥遥而无期”写得很巧妙。
忍住秘密=独自一人=寒冷的冬天
讲出秘密=成为恋人=温暖的冬天
冬天的寒冷与温暖不被气温决定,而在于是否和“她”在一起,这又取决于男主人公是否告白,而告白的结局未知,所以,直到最后,他也没讲出来……
《关不上的窗》
这首《关不上的窗》到底写的是什么?
个人觉得情歌的可能最多70%,它更像是歌者的一段自我独白,所以我不把它当做情歌看,它更像是剖析内心、冷看世事的个体,在自我嘲讽的同时自我安慰,有失望、有绝望但不颓废,更像是“冷眼观望”。
里面和爱情有关的句子,“是被爱啜泣着的胸膛”,“让我们从头来吧如梦如幻”。
从情歌来看,男主人公是个内心脆弱又专情的角色,但由于经历了太多,他变得不愿开启心门,所以说“任寒风来来去去关不上”,他没有选择灯红酒绿自我放纵,而是选择独自沉默独自享受孤独。
如果是自我独白的话,可以看到他把自己比作“一扇窗”,而且是“寒风向着西北的窗”,寒风显得画面阴冷,向着西北显得坚决,“西北”二字有种狂傲和大气,越往西北气温越低越寒冷,也加深了秋意和凉意。
将自己比作“窗”,不愿为谁关闭,也不为谁而关,这里也令我在想,是否是他看惯了人世间的虚伪与冷漠(周传雄看惯了娱乐圈的虚伪),在这里以歌表明心迹。
这里还有一句歌词值得注意,“我听见拒绝又嘲笑了黑夜”,乍一看,很难理解,其实倒装回来就可以明白了,在这里有两种解释:
1.被黑夜拒绝
毕淑敏在《不朽的失眠》描述张继,“不是他拒绝了睡眠,是睡眠拒绝了他”,不是落第者不想入眠,而是他睡不着,没法入眠,所以说“睡眠拒绝了他”。
“被黑夜”拒绝,有异曲同工之妙,“黑夜”属于睡眠,睡眠属于“黑夜”,结合前面的歌词“我听见孤独在隐忍的夜晚”,说明主人公不愿入睡,无法入眠。
2.“拒绝”=主人公,“黑夜”=某些黑暗事物或利益集团等
主人公拒绝了某些财团或黑暗交易,然后嘲笑“黑夜”,而“我听见拒绝又嘲笑了黑暗”,“我”是主人公,每一个黑夜细数往事的都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体会,“听见”或许不是听说,而是回忆自己的点滴。
————————————————
《冬天的秘密》相比《关不上的窗》更直白,暗恋的苦海再深也会有几颗方糖,可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压抑却不是可以轻易化解的。
《冬天的秘密》尽管在冬天,形容词却还有“温暖”“甜蜜”的字眼。
《关不上的窗》虽是秋天,却是灰色的秋,意象有“寒风”“落叶”“巷弄”“风霜”“夜晚”,动词是“扰乱”“刺痛”“啜泣”,形容词也是“寂寞”“阴暗”“隐忍”“孤独”“凄凉”“嘲笑”。
但所有的元素总在一起,又不是惨淡到极致,有时候听着这首歌会陷入沉思,有时又会归于平静,甚至会潸然泪下,这首歌里藏着许多东西。
往往我们愿意讲出那个甜蜜伤感、深藏于心的《冬天的秘密》,却始终对那扇《关不上的窗》讳莫如深,残忍而决绝地把一切假想敌扼杀在所有猜测的幻象里。
为什么?因为要藏的不是秘密,而是脆弱敏感、伤痕斑斑的某个自己。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