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台词,大事小事西红柿那部是什么电影
芭萨提的颜色
主演:
阿米尔·汗悉塔尔特沙尔曼·乔希库纳尔·卡普尔阿图尔·库尔卡尼
导演:
Rakesh Omprakash Mehra阿米尔·汗
类型:
历史动作爱情喜剧宝莱坞愉快信念思想与灵魂希望挑战权威
你对于《芳华》怎么看呢?
01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对一同去看《芳华》的小A说,这电影我只能给它打7.9分。小A问我为什么?电影如此感人好看,怎么就不能打个优等(8分以上)。我说,在故事片的拍摄上,冯导和李安之间,还差一个王家卫。故事要拍得好,不在于场面有多大,舞蹈有多绚丽,而在于,观众产生了多少共鸣。
较之于冯导之前拍的喜剧片,仿佛剧情电影更凸显了他导演功力的深厚扎实。
《芳华》这部电影,可谓是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记录了一代人的颠沛流离,或是爱情,或是生存,或是战争,或是青春,或是友谊,红色***下的人性,也不见得就单纯善良。
当然,很多影评人说冯导这次在拍摄《芳华》的时候,非常克制,对电影情节的处理与以往的讽刺、夸张有着明显对比。其实,在我看来,有些情节处理得并非就很完美,比如男主角在战争中负伤,右臂大动脉出血,危急情况下与部下的对话,其实可以用更为克制的方式处理。就如《敦刻尔克》的拍摄手法,静默、平淡,但是却能让观众明白,这,就是在危急关头,平凡人也会是英雄。
不刻意营造战争残酷的气氛,才能凸显平凡英雄的可贵,让观众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而绝非说《芳华》不好;相反,冯导若是能处理好这几个细节,我想,这部电影,能在某瓣上获得8.5以上的高分。
今天我们不谈电影艺术,谈谈电影里面的爱情吧;《芳华》的故事背景是***前后,这与《平凡的世界》创作背景是一样的。前者展示的是高墙内大院子弟的优质生活——有24小时淋浴、碧绿透明的游泳池,大提琴小提琴手风琴,有芭蕾舞和鲜艳的舞台灯光,有雪糕可吃,有恋爱可谈;但是,后者展示的是大西北黄土高原的农村生活,面对着贫瘠的土地,饥一顿饿一顿,那时候他们想着的不是红色***,不是阶级斗争,不是友谊与爱情,而是庄家怎样才能丰收,如何吃上热腾腾的白面馍。
想必,那个时候的中国,穷苦的劳动人民占据了绝大多数中的大多数,所谓的大院子弟,过着优质生活的城市青年,想必是少之又少。所以,面对网络上一些影评人说——《芳华》很好的诠释了记录了我们父辈的青春——啊呸,倘若能说脏话,我早已爆粗。为何打7.9分,大概也是这个原因。
02
不管是《芳华》还是《平凡的世界》,都有对爱情的描述——刘峰与何小萍,孙少安与田润叶——虽然这两对人最后都没结为夫妻,但是他们爱的深刻,彼此熟悉,彼此了解,仿佛我哪一天遇到灾难,唯一想见的人就是你——这种深爱的感觉,或许每个人都有过体会。
年轻人常说:要爱,就爱的轰轰烈烈;要爱,就深爱。那么什么才叫爱呢?
是牵肠挂肚、魂牵梦绕?是夜不能寐、思念入骨?
还是清茶淡饭一日三餐相伴?大富大贵不离不弃,平淡日子用心相守?
我们都无法用一句话来定义爱情,因为爱情是每个人本身的感觉,而大千世界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尽相同,所以,这世界上的爱情有成千上万种;有的成了婚姻,有的半途夭折,有的历经坎坷有情人终成眷属,有的则以殉情的悲剧收场。
孙少安与田润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可是家庭背景差距太大,少安出身卑微,没有前程,读完小学就下地干农活;而润叶出生在大队***家,父亲的弟弟又是国家干部,润叶读完大学留在县城团委任职。
两个人虽然从小无话不谈,心连着心,凡是遇到困难与快乐,都是在第一时间想与对方分享;但现实正是如此,再相爱的男女,都抵不过门当户对的阻碍——就如《芳华》里,穗子对陈灿暗中相恋,把最宝贵的黄金项链送给他补牙,但是,最后陈灿却跟郝淑雯走到了一起。为何?因为他们都是高干子弟,门当户对。
《芳华》的男主角刘峰与女主角何小萍算不算门当户对?算。但两人为何没有走到一起?
因为命运。
当我们不能解释一种不合理现象的时候,大概都会把它归结为命运作祟。那时候刘峰是喜欢上海姑娘林丁丁的,但是林丁丁爱慕虚荣,怎么可能会喜欢这样一个踏实老实、不爱慕虚荣的刘峰呢?
而何小萍是在暗地里同情并且爱上刘峰的,因为,只有善良的人能懂得善良人心中的炙热和勇敢,纯真与善良。但是,两个人因为命运的缘故,没有走到一起。坎坎坷坷、几经周折,到故事的最后,他们没有结婚,但却同居在一起,过着夫妻一样的生活。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越来越发现——婚姻其实与爱情是两码事,这两码事有时候真的就不能放在一块说;相知相爱,又能喜结连理,这样的夫妻少之又少。
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许多文艺作品一直在歌颂爱情的伟大,那是,因为我们所见证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且白头到老的例子,真的是凤毛麟角。物以稀为贵,我们不常见的东西,往往被歌颂,以此作为希望,被我们所追寻。
当下这个社会,离婚率已是越来越高,明星绯闻离婚案每天都充斥在各大媒体平台的首页和热点榜单;我们好像对待婚姻的忠诚度和耐心度越来越低。
许多夫妻,只是有着夫妻之名,若不是为了孩子、老人,为了利益、赚钱,为了舆论保护,他们早已经离婚。私下里,也不过是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各自玩着自己的小鲜肉或者小嫩模。
03
可《芳华》里的男女主角,虽然没有夫妻的名分,没有子女,没有婚礼,没有祝福,但是,他们才算得上“真正的夫妻”——相知相伴,相扶到老。
真正的爱情,不过是电影镜头里的那把长椅,两个人依偎在一起。从午后到日落,从日落到天黑,然后度过漫长的夜,再一起看黎明;生活是复杂的,诱惑是随时存在的,而坚固的爱情就是静止的,坐在那把长椅上,风吹日晒,风刮雨淋,直至长椅上空荡荡的只剩几片落叶。
人走了,爱情却留在这里。
但在文章的最后,我却要说出一个尴尬的问题:没有夫妻之名,却同居在一起,也免不了啪啪啪;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爱的最深处,就是水乳交融。
你们说《芳华》是一部如此完美干净的青春电影,但是断了胳膊的刘峰和得过精神病的何小萍会啪啪啪吗?
其实,答案,我们都心知肚明。
而我从不认为,一段无性的爱情或者婚姻是高尚的,我也从不认为,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就产生了性冲动是肮脏的;假设,你对一个人连性冲动都没有,那还谈什么爱呢。
我们要爱情的不食人间烟火,也要爱情的尝尽肉欲美味;爱情就是这样,它不受任何规则限制,更不能在物质的土壤里生长——然而,恰是许许多多的婚姻是功利性的,爱情才被亲情取代,光彩灿烂才成了柴米油盐。
然而,世间上的你我,谁又能逃脱这世俗的牢笼。就如归亚蕾在《喜宴》里质问儿子:你不给我们交代,你结什么婚?结婚就是为了给我们一个交代啊。
你看,婚姻关乎的人太多,爱情却从不需要交代。
求搞笑八仙过海台词
1.一只公鹿,它走着走着,越走越快,最后它变成了高速公路(鹿)!!!!
2.两只番茄过马路,一辆汽车飞驰而过,其中一只闪避不及被压扁,另一个番茄指着被压扁的番茄大笑道:挖哈哈哈,番茄酱…
3.大灰狼说:“我要吃了你!!!” 你们猜,怎么了?
结果大灰狼就把小羊吃了.
4.石头和年糕打架,石头飞起一脚就把年糕踢进了大海…………
从前有一对恋人私定终生,但是男生需要服兵役,便和女生定下誓言,给了女生一枚钻石戒,并许诺在三年后的今天与那女生碰面,到时候,那枚戒指作为婚戒. 好不容易3年过去了,女生一直在等男生,却一直等不到,她伤心过度,绝望的她把钻戒扔入大海,远走他乡.可是,那男生其实也一直在等那女孩,可是,女孩误解了约会地点,于是便永远的成为了遗憾.男生伤心欲绝…过了几年,男生出外钓鱼,猜猜看他钓到了什么?
年糕!!!
5.有一天小强问他爸爸:“爸爸,我是不是傻孩子啊?”爸爸说:“傻孩子,你怎么会是傻孩子呢?”
6一块三分熟的牛排和一块5分熟的牛排在大街上遇到了,为什么他们没打招呼呢??(假设他们会说话)
因为………………..
因为……………………
因为他们都不熟啊~~~~~~~~
7. 提问:怎样使麻雀安静下来?
回答:压它一下。
原因:鸦雀无声(压雀无声)。
一大学生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把他绑在了电线杆上,然后问他:“说,你是哪里的?不说就电死你!!!”这个大学生回了敌人一句话,结果被电死了……
他说:“我是电大的!”
8 一群动物开完PARTY后,冲进7-11便利商店买东西,因为太吵,结果都被店员打了出来,却独留小羊在店裏面,请问是为什麽?
便利商店24小时不打烊啊 ………
9.玻璃杯和咖啡杯一起过马路,忽然有人大喊:车子来啦!
结果玻璃杯被车子撞到了,咖啡杯却没事,请问为什麽?
咖啡杯有耳朵啊!
10.有一个胖子….
从二十楼顶往下跳….
结果变成了…..
死胖子!!
冯小刚的《芳华》如何?
在《芳华》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萧穗子的旁白,她说刘峰:似乎一点都没发现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
说这句话的时候,1976年已经过去,几件大事已经发生,冰河已经开始松动,敏感的人已经发生时代变了,有些人心思活络了,开始找别的出路了,文工团的年轻人们,有些开始听邓丽君的歌,有些人偷偷穿紧身牛仔裤、紧身衬衣,戴太阳镜,有些人的相亲对象,已经从军二代变成了华侨。
刘峰却还是没有什么变化,在萧穗子的旁白出来的时候,他正在给战友打沙发,战友要结婚了,想买沙发,要一百多块钱,买不起,他就花了三十多块钱,买了材料,打了一对红沙发,送给战友。
他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精心维护着自己的“活雷锋”形象,这个形象曾经给他带来过存在感,带来过荣誉(各种获奖证书和印着先进个人字样的皮包),也让他成了文工团年轻人中的异类。
在严歌苓的小说《芳华》里,她也借助萧穗子之口,说出了别人是怎么看待“活雷锋”刘峰的:
“刘峰来到人间,就该本本分分做他的模范标兵,一旦他身上出现我们这种人格所具有的发臭的人性,我们反而恐惧了,找不到给他的位置了”,“我们由于人性的局限,在心的黑暗潜流里,从来没有相信刘峰是真实的”。
刘峰可以选择不做“活雷锋”吗?他没有选择。
他出身小县城,父亲只不过是个木匠,他能进入部队,穿上军装,在那个年代,是很光荣的事,近乎前途无量。他只好给自己套上一个“活雷锋”人设,兢兢业业地活在这个人设里,让自已有用,获得存在感,并且获得一点上升的机会,比如上军校、提干。但是,当上军校的机会来了的时候,他又把机会让出去了。他的谦让已经成了习惯。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人真是很多。乔瑜在1987年发表的小说《少将》,写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主人公王满山,来自农村,他们村子里,曾经出过一个少将,少将返乡的时候,蒸了大白面馒头,给村子里每个人都送到了。王满山从此就把“少将”当做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他参了军,在军队里积极上进,时时刻刻不忘表现自己,苦活脏活抢着干,有一次长途行军,他抢着把最重的装备背在自己身上,累得吐血,嘴角挂着一缕血丝,默默走了很久。
后来,人们才发现,他其实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欲望,像个演员一样给自己写剧本,加戏,连嘴角的血丝,都是他故意咬破口腔壁弄出来的。他不这样可以吗?不,他没有别的选择。农村的孩子,能想到的表现手法,就这么些,能凭借的资本,也就这么些。
刘峰也是一样,他的“人设”,核心部分是他本性里的善良,这其实是真实的,但他无限制地夸大了这种善良,以至于让这种善良成了别人利用的工具,这个时候,他哪怕稍微克制一点,不当烂好人,在别人叫他帮忙干活的时候懈怠一点,人们就会觉得他的人设崩塌了。他能不知道吗?但周围都是红二代官二代,是军区司令的儿子女儿,是“干部家庭”的孩子,他什么都没有,他能凭依的资本,也就这么些。所以,即便时代都发生变化了,他也收不住手了。
何小萍其实也一样,还在她六岁的时候,父亲就被打成右派,发配到了新疆,她从此没见过父亲,也得不到父亲的任何帮助,只能被父亲的身份牵连,被同伴残酷地霸凌,所谓身体上的臭味,不过是她出身的一个象征。她也得被动地活在别人强加给她的“人设”里,所以才能体会到刘峰的善良,像旁白里说的:“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他们不是发现不了时代的变化,是没有能力去迎接时代的变化,过去的时代,至少还给了他们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和可能,未来的时代,却连这点可能性都没有了。“二代”们,可以出国、嫁人、做生意(而且是大生意),他们只能留在原地,慢慢变得苍老。
何况,过去的时代,还给他们制造了一个信念,尽管这个信念是假的,是临时的,但也给他们提供了慰藉。当个好人,服从管理的人,就是这个信念的一部分。刘峰很愿意停留在这个信念里。哪怕为之奉献一生,埋葬一生。
这才是这个电影想说又不想说得很明确的东西:信念。社会管理者都很懂得用信念管人,用信念管人,成本是最低的,于是他们不停地制造出各种信念,作为人们的目标,让人们围着这个目标团团转。有的时候,这种信念是某种道德,某种家国观念,然后各种故事蜂拥而出,学者和作家不停地对它进行论述,大家也都被它调动着,围着它团团转,今天是儒,明天是法,后天是宋明理学,然后是各种主义,还有孝道妇道之类的佐餐菜在周围拱卫。
有的时候,是某种经济目标,某种实物,比如过去二十年的房地产,房地产成了几代人的信念,人们沉迷其中,制造各种上涨或者下跌的理由,痛苦或者快乐着。并且喊出“房价永远涨”,重点其实不在于“涨”,而在于“永远”,人们太需要某种恒定的、永远的东西了,哪怕它具象化为钢筋水泥和价格。
人们渴望的,是“永远”,是可以借助某种观念,挨过虚无,度过无枝可栖的荒凉。房子不是永远,但是,不相信房地产,又能相信什么呢?你必须要制造出新的信念来替代它,来填满人们对信念的渴求才行,但新的信念,还远远没有出现。
信念终归是要变的,像潮流一样来来去去,信念其实就是精神上的喇叭裤、波点、豹纹,或者爵士、布鲁斯、迪斯科、电子、民谣。就是潮流,就是流行,就是精神消费品,根本没有永远,根本不能当真。
但,不当真也不行,因为社会管理者打的就是明牌,他们制造出潮流,就是要你相信,信,就有红利,半信半疑,就有更大的红利,不信,就被清理到边缘,就被打入地狱。
刘峰是不得不全信,得到了一时的红利,他的同伴们,是半信半疑,得到了更大的红利。但刘峰时代的信念,终于还是变了,被新的信念代替,新的信念,和他的信念体系,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他只有停在他的时代里了。
获得新的信念,是不是会好一点呢?电影里的郝淑雯,在1991年和刘峰、萧穗子在海南相遇,谈起自己的丈夫,淡淡地,又隐约有点得意地说:他很忙,没时间陪自己,他来海南是忙着拿地呢。但我们都知道,在那个关口,在海南投资房地产意味着什么。
郝淑雯和林丁丁,或许逃过了过去那种信念的挟裹和剥削,未必能够逃得掉新的信念带来的毁灭。而且,新的信念又一次发生变动的时候,他们已经老了,已经没有招架之力了。他们的芳华,就在这潮流的更替间,彻底地、残酷地消失了。
所以,在结尾的时候,萧穗子说,2015年在她的孩子的婚礼上,她又和战友们见面了,她感觉,刘峰和何小萍反而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被上一轮信念潮流毁灭之后,反而超然了,逃离了,成了永远的局外人,再也不会被新的信念给吞噬了,他们反而获得了“永远”。
我们也有自己的芳华,我们也不得不在信念潮流中起伏,扮演弄潮儿,或者扮演失意者,然后一点点失去芳华,一点点失去招架之力,我们都当不了局外人,就像吴晓波说的,在这一轮的泡沫中,“所有试图置身事外的人,都不出意外地将成为受伤者”。
而且,更可怕的是,以前的信念潮流,无论如何都能持续五十年,一百年,甚至几百年,足够一个人安稳地过完一生,一个人可能经过几次朝代更替,但很难经历一次信念更替,现在不一样了,三十年时候,就足够发生十次信念更替。所以有人说,古人预言中,未来的人能活八万年是对的,现在的我们,在一生中获取的信息,经历的变化,就是古代人在八万年里才能经历的。
三十年太短,八万年太长,信念来来去去,成就浮生千重变。
《芳华》中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值不值得同情?
有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看完影片《芳华》,深深地感到,该片中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不是被那个时代所造成,而是由他们的个人性格所决定,就是放在今天也相同。
影片一开始,何小萍不会敬军礼,刘峰便教她,可是到了宿舍,她仍不认真地给舍长郝淑雯敬军礼,以致郝淑雯说她敬的军礼像耍猴。为了给自己亲生父母邮穿军装的照片,何小萍不跟同宿舍的战友们打招呼,而是偷偷地拿了林丁丁的军装去拍照片,过后林丁丁问她却怎么都不承认。事情被揭穿,林丁丁说其实你明说跟我借,我也不会不借,此时的何小萍仍一声不吭。偷拿林丁丁的军装去照相之事,使何小萍的战友们一下都对她有了看法,她们不再对她友好除了萧穗子,有什么坏事就往她身上想,如往内衣里缝胸罩的事。这些事都还小,但当文工团去给骑兵团的战士们慰问演出,演小战士的卓玛不幸摔伤了膝,让在服装组里的何小萍补上去救场,何小萍却装病不肯。偷拿军装的事是得罪战友,而装病不救场则是欺骗组织,尤其是在那个年代。这件事让何小萍的命运彻底地发生了改变,她被组织上"发配"到了医疗部队做护工,从此跟她所热爱的舞蹈没有了一点关系。
男主人公刘峰,他学雷锋做好事值得人们学习,但他不该没限度没原则的做好事。他在部队里年年是标兵,并在救灾中扭伤了腰,为此,部队***给了他一个到军政大学进修学习一年的机会,出来后为正连提升一级。可是刘峰却像文工团政委说的那样,把这个机会随随便便地让给了别人,让出去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他不想离开林丁丁。刘峰的这个想法很天真,殊不知,如果他去进修的话,出来后身份有了提高,或许他还能得到林丁丁,正是他的这个草率决定,让林丁丁拒绝了他,这在刘峰拥抱林丁丁前的对话中体现的一清二楚。"流氓"事件的发生,刘峰受到组织的审查,可是他不好好地跟政工干部们解释原因,却大骂他们下流,其结果可想而知。
影片上映后,很多人评论说,刘峰和何小萍这两个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是由那个时代造成的,这个说法太不动脑筋,因为那个时代的团里其他人怎么就能安度之?从影片中不难看出,很多人说的做的都没事,一到男女主人公那儿就行不通。陈灿从部队厨房偷拿西红柿给萧穗子,同样是"偷",陈灿的行为却被大家所公认之。林丁丁被摄影干事和医生又抱又亲,过后啥事都没发生,刘峰一抱就翻车。还有人说,何小萍的悲剧是因为她爹,可萧穗子她爹当时也被关在农场中,却在文工团里混得很吃得开。尤其是刘峰,在部队里不但是标兵,而且根正苗红,却被下放到了伐木连做工兵。
影片的整个调子很悲催,不知冯小刚、严歌苓这两个导演和编剧拍这部片子的初衷,是想让人们对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予以同情,还是告诉大家千万别学何小萍跟刘峰。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