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喝酒的哲理短句,饮酒名句赏析? 内容: 一、饮酒名句赏析? 饮酒 魏晋 · 陶渊明结 庐 在 人 境 , 而 无 车 马 喧 。 问 君 何 能 尔 ? 心 远 地 自 偏 。 采 菊 东 篱 下 , 悠 然 见 南 山 。 山 气 日 夕 佳 , 飞 鸟 相 与 还 。 此 中 有 真 意 , 欲 辨 已 忘 言 。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 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 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 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 “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 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 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 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 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 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 ”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 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 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 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 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 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 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 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饮酒·结庐在人境》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达到了情、景、理的统一。 尤其是“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几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艺术魅力。 二、饮酒其五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句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是东晋陶渊明所作的《饮酒》诗中的第五首。 其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宁可隐居在山一人独处也不愿意同当时浑浊的世道和蝇营狗苟的世人打交道的高洁的人生理想。 三、饮酒其五中,最富于哲理意味的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①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最富哲理意味的诗句是: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是指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就是心早已远离世俗。 ②饮酒其五是陶渊明的一首名作,诗中最富于哲理意味的直抒胸臆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 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四、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明作者志向,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哪一句? 求正确标准答案?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 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 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 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赏析: 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 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 下面他答到“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 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 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 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五、陶渊明的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诗人的“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字面上,这里的“真意”是指隐居生活的真正意趣,但更深层里含有人生的真义,有很深的奥妙,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真意”是全诗的中心——从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美景中领略人生的无限意趣。 六、《饮酒〉〉中表现陶渊明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心胸的句子? 陶渊明《饮酒》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 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 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 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 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 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 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 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发布时间:2024-06-13 07:48:08 来源:句子汇 链接:https://yingzuidou.com.cn/post/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