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霸王别姬经典台词截图【大家认为哪种更好呢?】 内容: 关于电影《霸王别姬》相较原著的改编,大家认为哪种更好呢? 一、《霸王别姬》好在哪里。 以电影工业的角度为主,电影艺术的角度为辅。 大概会说:剧本、人物、故事背景、摄影、灯光、音响、声效、内核、细节。 1、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只看过一遍《霸王别姬》,因为这部电影实在太好,不敢看第二遍。 我给《霸王别姬》的评价是:华语电影最高峰。 在此我从电影工业的角度来讲讲这部电影好在哪里。 2、粗略地看了一下其他人的回答,大多都可以答到一些点子上。 这是《霸王别姬》的成功和出彩之处,即无论是怎么样的人,只要定下心来看完全片,总可以说出个一二。 但很不幸的是,我常常和人说:“电影的第一属性是工业。 ”当影评人写影评的时候,大家可以畅谈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看法;但当我们在谈论“一部电影到底好在哪里”的时候,我更倾向于从工业的角度来说说一部电影好在哪里,而不局限于细节、人物、和电影本身所表达的内核因为篇幅的关系,每一个点我只说一场戏,或者几个镜头,这样就足够回答这个问题了。 二、在此我先列个提纲:1. 《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超强的编剧和专心讲故事的导演(编剧和导演)2. 《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超长的时间跨度把人物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时间跨度中的个人情绪)3. 《霸王别姬》的好在于人物相互影响产生转变与做事动机成功地与时代结合在一起(人物起承转合与时代的联系)4. 《霸王别姬》的好在于顾长卫的摄影(灯光与摄影)5. 《霸王别姬》的好在于恰到好处的蒙太奇和剪辑(镜头之间的过度与画面剪辑)6. 《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诸多细节的刻画与精准的留白(细节与让观众自己思考留白)7. 《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被大量运用的音响(声响和音效)8. 《霸王别姬》的好在于内核(故事的主题与我个人的看法)三、《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超强的编剧和专心讲故事的导演:我常常和别人讲,所有的故事,撇去所有细节,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比如《东邪西毒》讲述了欧阳锋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和其他七个人的爱恨纠葛;《伊利亚特》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结束前的几十天;《阿甘正传》讲述了在美国历史进程中阿甘的一生。 而《阿甘正传》的故事和《霸王别姬》非常相似,也是在历史进程中人的一生。 而这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的故事,被填充的非常宏大。 《霸王别姬》的故事结构严谨,每条线索都做到了前后呼应。 对小说原著与电影的比较1. 与小说中直接描写北京市集的开场相比,电影《霸王别姬》用程蝶衣与段小楼多年之后的重逢作为开场,个人认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情境更能调动起观众的情绪,而小说中没有的一段对话既生动地体现了两位主角的性格并交代了二人相逢之前的历史背景。 2. 影片中描写小豆子母亲带他看戏班演出的一段,删去了小说中小石头失误砸到别的孩子身上的一段,而小石头往头上砸砖头也是因为小癞子的逃跑引起流氓的起哄,相比小说之中的描写,电影中小石头砸砖头的原因是他为了顾全大局而作,与影片之后小石头因为顾全大局用烟嘴“成全”小豆子一事可以相互呼应,而小说中砸砖头却是为了掩盖失误,更像事后他被关师父打骂时所说的“歪门邪道”。 3. 以开场中小豆子母亲求关师父的一段对话做对比。 电影:“您这孩子,没吃戏饭的命,您还是带回去吧……您想啊,他这一亮相,那台底下听戏的人不都得吓跑了吗……”“不是养活不起,实在是男孩大了留不住,这才来投奔您来了,您老好歹得收下他……您只要收下他,怎么着都成,您别嫌弃我们……”“哎,别介,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呐……他祖师爷不赏饭吃,谁也没辙……”小说:“嘿! 这小子吃不了这碗戏饭,还是带他走吧。 ”“师父,您就收下来吧? 他身体好,没病,人很伶俐。 一定听您的! 他可是错生了身子乱投胎,要是个女的,堂子里还能留养着……”说到此,又觉为娘的还是有点自尊:“——不是养不起! 可我希望他能跟着您,挣个出身,挣个前程。 ”“你看他的手,天生就不行! ”“是因为这个么? ”她一咬牙,一把扯着小豆子,跑到四合院的另一边。 厨房,灶旁……天色已经阴暗了。 玉屑似的雪末儿,犹在空中飞舞,飘飘扬扬,不情不愿。 无可选择地落在院中不干净的土地上。 万籁俱寂。 所有的眼睛把母子二人逼进了斗室。 才一阵。 “呀——”电影中的台词更有京味儿,语言也更简洁有力,据编剧芦苇所言,他在写霸王别姬的剧本之前曾反反复复将老舍的茶馆看过几十遍才将他想要表现的京味儿的语言写出来,个人认为电影中更口语化更符合当时环境的语言更能描写出那个时代的背景,也更能让观众“入戏”4. 电影删掉了小豆子母亲把他“卖”给关师父的另一个原因。 但凡有三寸宽的活路,她也不会当上暗门子。 她卖了自己去养活他。 ——有一天,当男人在她身上耸动时,她在门帘缝看到孩子寒碜的能杀人的眼睛……电影中艳红将小豆子送到喜福成戏班表现出的是迫于生活的无奈,小说中的这一段却又写了迫于无奈之外的另一个原因,是艳红对于她妓女身份暴露在儿子眼前的尴尬与难堪,若要深入挖掘,或许也能挖出小豆子之后心理转变的一些根源,这与许多心理研究中所描述的后天形成的同性恋者的成长环境有相似之处。 一般的家庭中,孩子都会对父母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感,而在电影中,小豆子既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父亲作为他的榜样,她母亲的职业也可能在他成长的环境中打破了他对她的认同感,因而使他在日后的成长中对异性产生恐惧与排斥的心理。 这一段与影片人物的内心成长有关,不过在电影有限的篇幅中插入并使前后情节流利衔接的确有些难度。 5. 电影中删除小豆子在窗前目送他母亲离开的场面。 ( 她生下他,但她卖了他。 却说为了他好。 小豆子三步两步跑到窗台,就着纸糊的窗,张了一线缝,她还没走远。 目送着娘寂寂冉于今冬初雪,直至看不见。 他的嘴唇自动,无声:“娘! ”)6. 电影中删掉关师父给小豆子剃头的一场。 (第二天一早,剃头了。 关师父用剃刀一刮,一把柔软漆黑的头发飘洒下地,如一场黑色的雪。 一下又一下……小豆子非常不情愿。 一脸委屈。)7. 电影中删掉戏班小孩吊嗓时同龄孩童上学堂的场景。 (于晨光暧昧之际,一时便似赶不及回去的鬼,凄凄地哭喊。 把太阳哭喊出来。 童稚的悲凉,向远方飘去,只迎上一些背了书包上学堂的同龄小孩,他们在奔跑跳跃追逐,佣人唤不住,过去了。)8. 小说中对关师父打骂徒弟的心理描写是他想通过打骂孩子发泄心中的郁闷之气,但是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却是关师父为了让徒弟们功夫更深所做的努力。 (心中一股郁闷之气,都发泄在这一顿打上。 不如意的人太多了,女人可以哭,孩子可以哭,但堂堂男子,只能假不同的借口抒泄:轰烈地打喷嚏、凶狠地打呵欠、向无法还手的弱小吼叫。 这些汹涌澎湃,自是因为小丈夫,吐气扬眉的机会安在? 又一生了,只能这样吐吐气吧。 生活逼人呀,私底下的失望、恐慌、伤痛……都是手底下孩子不长进,都是下三滥烂泥巴。 他的凶悍,盖住一切心事。 重重心事,重重的不如意。 想当初,自己也是个好角儿呀……轮到主角爬上板凳了。)电影中关师父的教导虽然显得太过严厉,但是体现的却是中国文化中师徒之间千年的传承,小说中的打骂加入了关师父的个人情绪,所体现的情感又比电影低了一层。 9. 电影删去描写小豆子和小石头关于钟声的一段对话。 (取一个木勺子,你替我浇,我替你浇。 不知时光荏苒。 忽闻得“鞋! 鞋! 鞋! ”的钟声传来。 小豆子无端想起他与娘的生离:“师哥,我好怕这钟声。 ”“不用怕,”才长他三年,小石头懂的比他多着呢,“不过是铸钟娘娘想要回她的鞋吧。 你听,不是‘要鞋! 要鞋! ’这样喊着吗?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敛尽了城里的铜钱,强迫所有铜匠为他铸一口最巨大的铜钟,一回两回都不成功,铜匠几乎被他杀光了。 ”“有一个老铜匠,用尽方法一样不成,便与女儿抱头痛哭,说他也快被皇帝杀头了。 ”“这姑娘一定要到熔炉旁边看,就在最后一炉钢汁熔成了,一跳跳进里头去。 ”“就像我们练旋子一样,一跳——”一个小师哥还赤身示范起来,谁知失足滑了一跤。 大伙笑起来,再往下说:“老父亲急了,想救她,已经来不及,一把只抓住她一只鞋。 ”“铜钟铸好了,就是现在鼓楼后钟楼前的那一口。 晚上撞钟报更时,都听得她来要鞋的。 ”小豆子又害怕。 “你怎不晓得铸钟娘娘的故事? ”小石头问,“你娘没跟你说? ”小三子最看不过,撇撇嘴:“也许你娘也不晓得。 ”)10. 电影中小豆子是在经理面前唱错,小石头为了留住经理保全戏班,也为了事后小豆子不被师父打骂,才拿起烟锅捣进小豆子的嘴里,而在小说中这一段是小豆子的师父拿了烟锅捣他嘴。 (“小豆子你听,王妈妈使的是真声,这样吆喝多了,嗓子容易哑,又费力气。 你记住,学会小嗓发声,打好了底……”今天小豆子得在人前来一段了。 昨儿个晚上,本来背得好好的。 他开腔唱了:“我本是——我本是——”高音时假声太高,一下子回不过来。 回不过来时心慌了。 正抽着旱烟的师父,“当啷”一声把铜烟锅敲桌面上。 小豆子吃了一惊,更忘词了。 小石头也怔住。 大伙鸦雀无声。 那铜烟锅冷不提防捣入他口中,打了几个转。 “什么词? 忘词啦? 嘎? 今儿我非把你一气贯通不可! ”师大爷忙劝住:“别捣坏了——”)相比小说中师父严厉残酷的惩罚,电影中小豆子由他最亲近的师哥“惩罚”时,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更大,小豆子心中感情的波动相比也大过小说中师父带给他的恐惧,电影中的小豆子除了身体的痛苦与心理的恐惧之外,师兄表现出的失望也是引起他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电影的画面中,小豆子嘴角带血唱出那一曲思凡,画面之美让人记忆深刻,这一场既能体现出小石头头脑灵活顾全大局的性格,也体现出小豆子之所以能成角儿的最重要的转变。 小说中这一场是发生在小癞子自杀之前,个人认为情绪的铺垫在电影中体现得更好。 11. 小说中小癞子并没有拉着小豆子和他一起逃跑,没有用“三大子儿”买糖葫芦的戏,也没有他和小豆子“我什么时候才能成角儿啊”的那一段对话,小癞子是在小豆子被师父用烟锅搅嘴之后自杀的。 (堆放的尽是刀枪把子,在木架子上僵立着。 简陋的彻末、戏衣、箱杠,随呼呀一响,木门打开时,如常地映入眼帘。 太阳光线中漫起灰尘。 见到小癞子了——一他直条条地用腰带把自己吊在木架子上面。 地下漾着一摊失禁流下的尿。 孩子们在门外在师父身后探看。 他们第一次见到死人。 这是个一直不想活的死人。 小豆子带血的嘴巴张大了。 仿佛他的血又浪浪涌出。 如一摊尿。)电影中小豆子看着舞台上的名角儿表演时泪流满面拉着小癞子回戏班的一场戏,表现的是小豆子被舞台上的名角所震撼,发现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以及想在那个舞台上有所成就的期望,这也为之后许多情节做下铺垫。 相比之下,小说中对于程蝶衣对艺术热爱的描写相对较少,深度也不如电影中所体现的那么深刻,小说中体现的更多的是程蝶衣和他师兄段小楼之间的情谊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背叛以及命运的无常,电影中加入了程蝶衣对艺术热爱的描写,既让之后的剧情发展更加合情合理,也让影片的艺术境界得到了提升。 而小癞子吃了糖葫芦之后自杀的情节,使得糖葫芦成为贯穿影片的一个重要道具,在之后许多次程蝶衣听到街上糖葫芦叫卖声时的停驻也是对小癞子的死以及当初他为了“成角儿”所作出的选择的一个回应,使得影片更多了一些小说没有的独特韵味。 12. 电影中是小石头与小豆子在小癞子的棺材上放上京剧脸谱面具与花,小石头抱着小癞子的棺板。 小说中是关师父让苦力把小癞子拉走,小石头与小豆子同众师兄目送他离开。 (只见两个苦力拉着平板车,上面是张席子,席子草草裹着,隐约是个人形。 关师父点头哈腰,送一个巡捕出门。 大伙目送着同门坐科的弟兄远去。 小豆子在小石头耳畔悄悄道:“小癞子真的走出去了! ”他出去了。 只有死掉,才自由自在走到外边的世界。 自门缝望远,“它”渐行渐远渐小……)电影中小豆子二人送小癞子,配上灰白的色调,更显得小癞子的离世凄清孤独,而小豆子小石头二人的感情也更显深沉。 13. 电影中加入一场关师父在跟弟子讲戏,小豆子在内堂罚跪,听完霸王别姬的故事自己扇自己耳光的戏。 在关师父的言语中,楚霸王是天下无双的盖世英雄,横扫千军的勇将猛帅,即使走入末路,他的乌骓马和他的爱妃虞姬也不肯离开他,小豆子在内堂听完关师父的故事,对英勇的楚霸王生出向往之情,也被虞姬一而终的坚持深深打动,后来这也成为他感情转变的催化剂和他一生追求的解说。 而关师父“人纵有万般能耐,可终也敌不过天命”的言论为之后众人的命运无常做了铺垫,更加深了小说中对于命运感的描写,而关师父“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的话也让小豆子因之所感而更深地投入到对京剧艺术的追求中去,所以才会有了之后段小楼所说的“不疯魔不成活”。 14. 电影中删去小石头为小豆子画眉的一场。 (“我替你画。 ”小石头兴起,在另一边脸上依样葫芦。 “小石头你管你自己不就成了? 磕一个头放三个屁,行好没有作孽子。 你替他画了,他自己不会画,这不就害苦他? 以后你照应他一辈子呀? ”小石头只好死死地溜开,还前咕:“一辈子就一辈子! ”小豆子自镜中朝他作个鬼脸,他也不反应,自顾自装身去,好一副倔脾气。)15. 电影中删除小豆子被同戏班的伙伴欺负的一场戏。 (徒儿战兢地,看他细意地调弄伤口,嘴巴却不曾饶过,声大气粗:“这么显眼的口子! 在眉梢骨上。 哼! 眉主兄弟,看你破了相,将来兄弟断情断义! ”小豆子听得此句,受惊至深,在一众徒儿中间,一抖。 “真不知轻重,”师父又道:“还得到公公的府上出堂会呢。 好不容易出头了——”)在这一场中,小石头因为维护小豆子被同伴打伤了,关师父就小豆子眉梢骨上的伤做了一句将来兄弟断情断义的评价,这里应当是张公公府上小豆子为小石头舔眉毛一幕的前情,兄弟断情断义的评价也为之后文革时期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的决裂埋下伏笔,不过或许细心的观众看到这里之后在后面看到陈段二人决裂便不会觉得那么震撼。 16. 电影中删掉张公公选取霸王别姬作为贺寿曲目的原因陈述。 (“对! 虞姬柔弱如水一女,尚明大义,尽精忠,自刎而死,大清满朝文武,加起来竟抵不过一个女子? ”他越说越激昂,声音尖刻变调,“可叹! 可悲! 今儿我挑了这出戏码儿,就是为了羞耻他们! ”他的忠君爱国大道,如河缺堤,小豆子在他膝上,坐得有点不宁。 “怎么啦? 小美人? ”)17. 电影中删去小豆子为小石头剪蝴蝶的情节。 (“我才不要蝴蝶。 我要五爪金龙,投林猛虎。 ”小豆子不做声。 他不会剪。 “算了,我什么都不要! ”小石头壮志凌云:“有钱了,我就买,你要什么花样,都给你买,何必费功夫剪? 走! ”鞭炮僻啪的响,具体的吉庆,看得到,听得见。 一头一脸都溅了喜气。)此段暗示小豆子的心理已经开始慢慢转变,也表现出他对师兄小石头的感情。 18. 电影中的剑不是在张公公家看见,而是在一家店铺中看到。 个人觉得电影中的结构更加紧凑,而那把宝剑作为影片中另一个贯穿道具也体现得更加有韵味。 因为在小豆子要送宝剑给师兄,让他成为英雄的承诺之外,还会令人想起小豆子被张公公侵犯的场景,使那把剑更带上了命运残酷悲凉的一层意味,使得这个贯穿道具所体现的内涵更加丰富。 19. 电影中删去程蝶衣与段小楼成名之前的一段经历,以及程蝶衣想要自己置办行头的对话。 (蝶衣低忖一下,又道:“我够钱置行头了,有了行头,也不用租戏衣。 ”“怎么你从小到大,老念着这些? ”小楼取笑,“行头嘛,租的跟自己买的都一样,戏演完了,它又不陪你睡觉。 ”“不、虞姬也好,贵妃也好,是我的就是我的“好啦好啦,那你就乖乖地存钱,置了行头,买一个老大的铁箱子,把所有的戏服、头面,还有什么干红脂胭、黑锅胭脂……一古脑儿锁好,白天拿来当凳子,晚上拿来当枕头,加四个轱辘儿,出门又可以当车子。 ”)程蝶衣段小楼成名之前的一段的确与影片的主旨关系不大,在小说的写作中便有一个禁忌是不要在一个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读者的注意力,在这一段中被删去的情节对于影片剧情的推动意义不大,如果真的拍摄出来或许还会让观众觉得太过冗长乏味,并使得之前调动起来的情感下沉,是以我认为删除这一段对于影片的结构完善有很好的作用。 20. “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能算一辈子”这句名台词在小说中是程蝶衣的心理活动,并没有在他师兄段小楼面前说出,而在电影中却是程蝶衣在段小楼面前说出来的话。 造成此种差别的一来是小说和电影两种载体的不同,比起小说用文字来表现心理活动,电影更多的是用更直观的方式比如台词或表情动作来表现,二来电影中程蝶衣直接在师兄面前说出,更体现出他倔强和认死理的性格,他的激动情绪也更能带动观众情绪的波动。 21. 电影中程蝶衣在袁四爷看见的是下人放甲鱼血,而小说中放的是蝙蝠血。 (四爷道:“好! 这是在南边小镇捕得,日夜兼程送来。 ”见蝶衣吃惊,乘势搂搂他肩膀,爱怜有加:“吓着了? ”说着,眼神一变。 仆从紧捉住偏幅,他取过小刀,“刷”一下划过它的脖子。 腺癌发狂挣扎,口子更张。 血,泊泊滴入锅中汤内,汤及时沸腾,嫣红化开了。 一滴两滴……直至血尽。 沸汤千波万浪,袁四爷只觉自己的热血也一股一股往上涌。 眼睛忽地放了光。 蝙蝠奄奄一息。)甲鱼比起蝙蝠更多了一个特点,就是它咬住了什么东西是死也不会松口的,所以在杀甲鱼时一般都会让它咬住筷子或是别的什么东西,然后割开它的喉咙放血。 甲鱼这样的特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程蝶衣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于段小楼的感情,而咬着银钩不松口最后被放血而死的甲鱼也会让人联想到最后死在舞台上的程蝶衣的悲剧命运,是以比起原作中的蝙蝠,电影中以甲鱼作为道具又比小说中以蝙蝠做道具妙了很多。 22. 小说中段小楼在订婚酒上认出了程蝶衣给他的那把剑,电影中段小楼却只是醉醺醺地念叨是“好剑”。 ( “师哥,就是它! 没错! ”小楼和菊仙愕然。 小楼接剑,抽开,精光四射,左右正反端详:“呀! 让你给找到了! 太好了! ”大伙也围上来看宝贝。 小楼嚷嚷:“菊仙,快看,是我儿时做的一个梦! ”)电影中段小楼的遗忘体现出的是相比之下程蝶衣比段小楼更重视当初那个拿到那把剑让小楼成为英雄的承诺,这既体现出段小楼儿时的英雄情结已经慢慢随着成长而磨灭,也体现出二人的关系之中,程蝶衣是付出更多的那一个。 23. 电影中删去倾慕程蝶衣的女戏迷被抓的一段。 (这样的戏迷多着呢,最勇敢的要数她。 不过,被拘送警察署,多半由双亲赎回,免她痴迷伤痛,乱作誓盟,不正当,总是把她速嫁他方,好收拾心情。 崇拜他倾慕他的人,都是错爱。 他是谁? ——男人把他当作女人,女人把他当作男人。 他是谁?)24. 小说中段小楼是因为不给日本人唱戏被抓,电影中却是因为日本人穿上了霸王的衣服,想上台与蝶衣对戏时他的讽刺与阻拦被抓。 ( “哎,段老板,您好歹上场吧,得罪了,吃不了兜着走! 求求您了! ”“您明白人,跟宪兵队有计较的地儿么? 把两位五花大绑了去,也是唱……”小楼大义凛然:“老子不给鬼子唱! ”又道:“我改行,成了吧? ”)电影中加入了程蝶衣的因素,表现出段小楼对戏剧艺术的尊敬,或许也有在戏台之上他与程蝶衣才应当是一对的潜意识,比起小说中程蝶衣完全单方面的投入,电影中的段小楼虽然最后与菊仙走到了一起,但是对于程蝶衣也并非全无回应,而正是因为他的维护与关怀之举,才使得程蝶衣对他的感情越来越深,相比之下,电影的描写更使得人物的情感顺理成章。 25. 电影中,关师父是在教徒弟唱戏时死去的,小说中却是坐在凳子上悄悄地老死。 (关师父的眼神迷朦了,喊数更含糊。 花白的头软垂着,大伙以为他盹着了,装个鬼脸。 在毫无征兆毫无防备的一刻,他的头一垂不起,在斜晖下,四合院中,生过一顿气之后,悄悄地老死了。 顽皮但听教的孩子们,浑然不觉。)相比之下,电影中的安排更有戏剧性,关师父的死也更体现出“死得其所”这一点,这与影片结尾时程蝶衣死在他与段小楼二人对戏的“舞台”之上也隐隐有相互呼应之意。 26. 影片中,四儿是程蝶衣在从张公公府出来之后捡到的婴儿,后来在关师父的葬礼上二人再次见到才收了他做徒弟。 在小说中,小豆子和小石头从张公公府中出来之后看到的婴儿因为师父一句“天各有命”的话被小豆子放下,而四儿也是因为仰慕程蝶衣段小楼才拜托关师父让他去做他们的跟班。 比起小说中的安排,影片中被二人捡回去的孩子会让人想到传承的意味,因而后来四儿与程蝶衣断绝关系,并在文革中恶整程蝶衣与段小楼二人,更能体现出影片关于“背叛”的主题。 27. 比起电影中豪爽聪明的菊仙,小说中的菊仙在很多地方都体现出带着小家子气的刻薄,不得不说在人物塑造这一点上,影片中的菊仙这一人物更有魅力。 (他搂住她,相依为命的当儿,他竟又抽身他去,营救蝶衣。 “……”菊仙气极:“小楼你……叫那假虞姬给你生孩子去! ”“得去想法子呀,他们是说拿便绑,说绑便杀。 汉奸哪! 也是人命! ”菊仙蓝布袋中的银元分完了。 布袋一下子瘪掉。 她摸摸微隆的肚皮,妒恨和不悦一闪而过。 只觉危机重重,惊心动魄,心里很不安宁,又说不出所以然。 小楼大气地,非常豪迈:“别担心! 大不了搬抬干活,有我一口饭,就有你吃的! ”蝶衣摹地为了此话很感动。 “一家人一样。 ”瞅着蝶衣满意地一笑,菊仙也亲热地过来,先自分清楚:“小楼你看你这话! 蝶衣他自己也会有‘家’嘛! ”)28. 电影中,程蝶衣是用当年关师父教训他的方法来教训小四,意指小四不努力不吃苦就想成角儿是妄想,而在小说中程蝶衣说小四成不了角儿的话则是体现出他对四儿的轻视。 (小四快十九了,无父无母,跟了关师父,夹磨长大,一直受气。 后来跟了蝶衣,说是贴身侍儿,当的也是跟班跑腿事儿,他倾慕他,乐于看他脸色,讨他欢心,日夜相伴,说到底,也就是个小厮了。 这当儿,小楼又在他身上出气。 自己也是聪明伶俐大好青少年,难道天生是个受气包? 一辈子出不了头? 屈居人下? 谁爱护过他? 谁呵护过他? 谁栽培过他? 连蝶衣也这样说过:“小四呀,你呢,还是成不了角儿啦。 ”)电影中小四摔盆子离开时程蝶衣心痛的神情表现出程蝶衣对这个徒弟深厚的感情,因而后头被小四背叛时,才会更让人觉得心痛,而小说中程蝶衣对于小四只是把他当成一个使唤的下人,小四的背叛也只让人觉得是小四的复仇,程蝶衣虽然无辜,可也不是完全无过,个人认为在情节的安排上电影更为高明,所体现的意义也更为深刻。 29. 戒毒一段,小说中道出电影中未描写的原因。 (蝶衣苦笑:“我是等你逼我才戒。 ”因为是他逼的,蝶衣倒也十分的努力,好像这一逼,情谊又更浓了。 也许连他也不知道,自己拼命的抽,是等待着他的不满,痛心,忍无可忍,然后付诸行动。)不过将这些原因留待观众去猜想也可以看作是艺术上的“留白”。 30. 影片中删除小四动员蝶衣捐出戏服一段。 (刘书记的动员报告大家都听了,好多老艺人已经把戏箱捐献给国家了。 其中还有乾隆年的戏衣呢——”蝶衣不语。 小四一笑:“自动自觉响应号召,才是站稳立场嘛。 我记得你的戏衣好漂亮,都金丝银绣的呐! ”“捐献”运动,令蝶衣好生踌躇。 这批行头,莫不与他血肉相连,怎舍得?)31. 影片中之后程蝶衣是将戏服烧了,小说中却是他拿着剪刀将戏服剪碎再烧掉。 在电影中烧掉比剪碎更有画面感,火焰的颜色也使画面多了一分艳丽,相比之下烧掉比剪碎更适合电影的艺术形式。 32. 影片删掉了段小楼唱座山雕引得满场喝彩让小四心中不悦,之后引来小四报复的一段。 ( “最近,有人在闹个人英雄主义,演土匪,念白震天价响,淹没正面人物的光辉形象,这是在演出江青统治亲自领导加工修改的《智取威虎山》时,出了抵触了无产阶级文艺路线的立场问题。 ”他厉声一喝:“段小楼! ”小楼越听越不对劲,冷汗冒了一身。 山雨欲来风满楼。 末了终于正面把他给揪出来。 “你认识自己问题的严重性吗? 你对大伙说说你的居心何在? ”)小说中这一段为后头小四审问段小楼并带头打击他做了铺垫。 33. 小说中,在最后批斗时,作者还特别描写了段小楼的断眉。 (他在人群里,牛鬼蛇神影影绰绰中,如穿帘如分水,伸手取过小楼的笔儿:“给你勾最后一下。 ”跟很久很久很久之前一样。 他的断眉。 都是皮相。 小楼呆住了。)如果拍摄出来,可能也是别有意味的一段,不过之前小石头打架的一段被删掉了,这里的断眉也跟着删掉了。 《霸王别姬》影片截图34. 小说里,在批斗之前还有红卫兵去段小楼家抄家的一幕。 (“不是小楼的! 是他的! ”小楼一听,心情很乱,不由自主地身子一挺:“是我的! ”人硬声音软。 菊仙急了,心中像有猫在抓,泪溅当场。 她哀求着:“小楼,咱们要那把剑干什么? 有它在,就没好日子过! ”一个红卫兵上来打了她一记耳光。 她没有退避。 她忘了这点屈辱,转向蝶衣,又一个劲儿哀求:“蝶衣,你别害你师哥,别害我们一家子! ”)35. 电影中删去党组织劝菊仙与段小楼离婚一段,程蝶衣满心期待菊仙会迫于压力与段小楼划清界限,他便可以看着菊仙离开他与他师兄的世界,谁知菊仙却宁可被批斗也不与段小楼离婚。 (她诚恳而又饶有深意地,不知对谁说:“我是他‘堂堂正正’的妻! ”蝶衣如遭痛击,怔坐。 课室依旧平静如水。 标语写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恨难消,怨不散。 她当头棒喝一矢中的。 不留情面,“堂堂正正”! 他俩都打听得一清二楚,知己知彼。 二人此刻相对,泪,就顺流而下——最明白对手的,也就是对手。)如果影片中有这一段,后面菊仙被段小楼背叛的打击也会显得更深,而这一段对于程蝶衣与菊仙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对立也描写得很好。 36. 影片中,在段小楼程蝶衣被批斗时,出来从火堆里抢剑的是菊仙,但是在小说中却是程蝶衣自己去抢的剑。 (那小将冷笑:“虞姬的破剑,原来那么臭! ”他把它一扔,眼看要被烈焰吞噬了。 意外地,蝶衣如一只企图冲出阴阳界的鬼,奋不顾身,闯进火堆,把剑夺回来,用手掐熄烟火。 他死命抱着残穗焦黄的宝剑不放,如那个夜晚。 只有它,真正属于自己,一切都是骗局! 他目光如蛇蝎,慌乱如丧家之犬,他石破天惊地狂喊:“我揭发! ”)个人更喜欢影片中的安排,菊仙去抢剑体现的是她与程蝶衣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她看到程蝶衣被段小楼背叛之后生出的同情,小说之中程蝶衣却是因为那把剑主动跳出来揭发菊仙,相比之下影片中体现出来更多的是来自菊仙的善意与理解,使得菊仙这个人物更生动,也让她之后的悲剧更加震撼人心。 37. 小说中,段小楼是为了保护菊仙而跟她划清界限,电影中却像是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而揭发她,影片中段小楼的巨大转变更体现出个人在历史大背景之下的无奈,而在压抑之下人性的泯灭也表现出更大的悲剧情感。 小说之中,菊仙的自杀却像是因为她和段小楼之间的一个误会。 (“妈的,那么顽劣,明天游街之后,得下放劳动改造! ”眼瞅着菊仙被逮走,小楼尽组合一分力气,企图力挽狂澜:“不! 有什么罪,犯了什么法,我都认了! 我跟她划清界线,我坚决离婚! ”菊仙陡地回头。 大吃一惊。 小楼凄厉地喊:“我不爱这婊子! 我离婚! ”菊仙的目光一下子僵冷了,直直地瞪着小楼,形如陌路。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38. 小说中,段小楼与程蝶衣是在一场演出上相见,之后段小楼约着程蝶衣去了澡堂,在澡堂之中段小楼坦言他了解程蝶衣对他的感情,而在影片最后程蝶衣的自刎在小说中也只是程蝶衣在澡堂中做的一个梦。 (“我——我和她的事,都过去了。 请你——不要怪我! ”小楼竭尽全力把这话讲出来。 是的。 他要在有生之日,讲出来,否则就没机会。 蝶衣吃了一惊。 他是知道的! 他知道他知道他知道! 这一个阴险毒辣的人,在这关头,抬抬手就过去了的关头,他把心一横,让一切都揭露了。 像那些老干部的万千感慨;“革命革了几十年,一切回到解放前! ”谁愿意面对这样震惊的真相? 谁甘心? 蝶衣痛恨这次的重逢。 否则他往后的日子会因这永恒的秘密而过得跌宕有致。)影片中段小楼是否知道程蝶衣的感情是留给观众去猜测的事,与之前戒毒一段一样,个人觉得影片中“留白”的处理是比小说中明言道出更高明的。 而梦中的程蝶衣在一场澡堂中的幻梦中死在舞台上,真实的他却在世界上苟延馋喘的活下来,并平静地原谅了段小楼,这样的结局颇有些荒谬的意义,比起影片的结尾又是另一种味道。 不过影片中程蝶衣的“从一而终”却是对于他一生追求最好的诠释,对于影片所体现的命运与背叛,正是因为他一生的坚守才使得他走到了这样一个结局,让“不疯魔不成活”无法活在现实生活中的程蝶衣死在舞台上,或许是比让他在多年之后接受现实,让梦中的程蝶衣死在舞台上更为完满的结局。 《霸王别姬》的好在于内核:个人理解,电影在表达着三层意思:1、影片的内核是谎言。 而罗伯特·麦基的观点是类似,也是真实与谎言,即在一个大家的说谎的年代里,一个说真话的人很难过下去,这凸显了人性的可贵。 整部影片在文革中达到了一个高潮,竟让我想起了《活着》,其实多少是相似的。 2、片中有很多剧情直指幻灭,比如小癞子的梦想、小四成角儿的执念、菊仙的爱情、袁四爷最后被枪毙、段小楼的平民生活、程蝶衣分不清戏里戏外。 这些在片中都一一幻灭。 京戏活过了北洋政府、抗战、内战,但最后还是没有挺过文革,因为前几个时代是本生的动荡,江山易主,权力更迭,最后是对信仰的直接摧毁,这本身就是一种幻灭。 3、片中还有这一层,是关于“成全”的看法,戏班关师傅常说:“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其实都是时势使然,有时候可以自个儿成全自个儿,有时候却要时势或是他人来成全你。 正如影片本身,在多方平衡的情况下,又非常深入,片中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其实都是成全与不成全。 程蝶衣最后选择假戏真做,自刎是他的成全;而段小楼的苟活是他的成全。 而许多观众看完影片之后,有自己的理解,这无疑是本片的成功之处。 你觉得最霸气的一句台词是哪一句,出自哪里? 谢邀,欢迎关注头条号! 我认为最霸气的台词是这句,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 我会提供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条件! 出自教父1,看过的朋友应该记得! 你至今记得的一句国产剧经典台词是哪一句? 我最难忘的是《潜伏》里站长说过的一句话——所信者听也,而听尤不可信! 哪位男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能给你“立如芝兰玉树,笑如朗月入怀”的感觉? 题主好文采! 谢安与侄儿对话中的这句“立如芝兰玉树,笑如朗月入怀”被你揪出用来形容自己喜欢的男演员,非常高明。 反正是用来形容男演员,不妨换一句“君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你看可好? 此种类型的男演员着实稀缺,在扒姐的脑海中尊龙、郑少秋属于这种类型;梁朝伟、古天乐也令我喜欢;但是,结合着这两句诗的意境,扒姐觉得非张国荣莫属! 立如芝兰玉树《霸王别姬》中有句经典的台词:“不疯魔,不成活! ”它形容的是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也可以形容张国荣本人。 影视剧中女扮男装的很多,比如林青霞、张敏、贾静雯都在荧幕上留下了经典的形象;男扮女装的也很多,搜肠刮肚、左思右想,你能想起谁? 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个人觉得是个难以逾越的高峰:他(她)袅袅婷婷地站着,拈着兰花指。 忧郁、冷艳、决绝。 舞台上一开口,技惊四座,男人女人们拍手叫好,为之疯狂;闲站时,缄默不语、目如秋水,我见犹怜……真乎? 假乎? 男乎? 女乎? “立如兰芝玉树”形容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极为妥帖! 笑如朗月入怀张国荣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笑的场景,比如《众横四海》、《东成西就》、《新上海滩》、《胭脂扣》等等。 但懒惰的扒姐不愿去边看边截图,度娘了几翻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图片,勉强贴一张张国荣和吴倩莲在《夜半歌声》中的剧照吧。 你看,仅仅是一张剧照,张国荣嘴角浅笑、一双桃花眼只是含情脉脉地看着吴倩莲。 后者一脸娇羞,心里小鹿乱撞,完全招架不住! “笑如朗月入怀”,张国荣的笑温暖如春,忧郁含情。 君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曾经香港媒体做了一个颜值排行榜(真实性待考),上榜的前十位有九位是女明星,而唯一的男明星正是张国荣。 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年他的诞辰、忌日都有无数的网友粉丝祭奠。 这位翩翩浊世的佳公子完全当得起“立如兰芝玉树,笑如朗月入怀”! 我就是我, 是不一样的烟火……如果曾经有一个人出现过,那么其他人都会变为将就,而我不愿将就. .. 发布时间:2025-11-02 09:43:46 来源:句子汇 链接:https://www.yingzuidou.com.cn/post/49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