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荀子名言及译文 内容: 荀子名言及译文1、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2、这种唯物主义精神的方法可以学习;它也可以用“善言,布暖”的语言直接表达对人们所带来的温暖,用“说话,比矛更深”,表达邪恶话语带给人们的巨大伤害,警告人们不要伤害别人。 (荀子名言及译文)。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4、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 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 此治心之道也。 《荀子•解蔽篇》5、“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 ”(《儒效》)6、译文:虚心、专安静,才能达到认识上的极其透彻、没有遮蔽的境界。 进入这种境界,世界万物没有不显现出来的,显现出来的都能加以归类、排列次序,能排列次序的都会让其各得其位。 7、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後分也。 《荀子•礼论篇》8、译文:人天生有认识的能力,有认识能力就有记忆。 有记忆就是贮藏,然而也有所谓虚,所谓虚,就是不因为已经获得的去妨碍将要接受的。 9、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荀子·王制篇》10、(译文)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样东西,耳朵不能同时听清楚两种声音。 11、君子是善于发表自己意见的,这是君子的美德,是其不同于腐儒的地方。 说服他人是有很多难处的,所以君子在与人接触时,能够显示出宽容并接受他人意见。 说服他人的方法,主要在于区别不同情况,以灵活的方式进行。 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欣欢、芬芗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 虽不说人,人莫不贵,夫是之谓为能贵其所贵。 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 ”此之谓也。 君子必辩。 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 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 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 故仁言大矣。 起于上所以道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 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 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见本分。 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具矣。 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 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d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 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不下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之之雄,圣王起,所以先诛也。 然后盗贼次之。 盗贼得变,此不得变也。 12、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 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 身尽其故则美,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 《荀子•解蔽篇》13、“嗟尔君子”六句:引诗见《诗经·小雅·小明》。 靖,安。 共,通“供”。 介,给予。 景,大。 14、荀子认为凡是人的本性无论是唐尧、虞舜与夏桀、盗跖,都是邪恶的;君子和小人的本也都是邪恶的。 现在如果要把累积后天所的人事作为所形成的礼法义理当作人的本性,那就不用珍重尧、禹以及君子了。 15、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16、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荀子17、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乱莫大焉。 ——荀子18、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19、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20、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 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 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 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 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 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 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 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 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21、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 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 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 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22、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3、译文:刻薄死者而厚待活着的人,这是墨家的主张,刻薄活着的人而厚葬死去的人,这是糊涂,杀死活着的人去陪葬死者,这是害人。 大致模仿一个人活着时候的情形去为他送死,使得生死始终无不合宜完善,这是礼义的法则仪式,是儒家的主张。 24、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 ——《荀子·性恶》25、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 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 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6、(原文):战国 荀子《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译文):快乐的人,圣人所喜欢的,而可以善民心,他深深地感动人,他移风易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教导他们,百姓和睦。 27、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28、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则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 《荀子•礼论篇》29、  为之无益於成也,求之无益於得也,忧戚之无益於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 不以自妨也,不少顷干之胸中。 《荀子·解蔽篇》30、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31、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2、(译文)大凡在各种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一定是非常敬业,把事情认真对待的;那些失败的,一定是因为轻慢了。 33、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34、译文:精通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人,可以让他来治理这一类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却可以治理各种事物,所以君子专一于道,能够用道帮助考察万物。 专心于道,心志就纯正不偏,用它来帮助考察万物,就能明察,用纯正的思想,明察的行为去对待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得到治理了。 35、(感悟)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才会有所成就。 一心两用,只有两者皆失。 36、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儒效》37、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 3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39、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 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0、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1、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 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 42、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 ——荀子43、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44、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5、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 ——荀子46、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荀子·乐论篇》47、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 驽马,劣马。 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 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 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 此指千里的路程。 48、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49、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50、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51、(高考)2024高考语文真题汇总(14篇推文)52、“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非十二子》)53、楛:原指器物粗糙恶劣,这里是恶劣的意思,即指不合礼义。 54、言语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但也可以带来痛苦。 这几句以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作比,形象准确地说明了这种感觉意识。 55、  译文:选用贤良之人,提拔忠厚恭谨之人,提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收养孤儿寡母,资助贫穷的人,像这样,百姓就服从统治了。 百姓服从统治,然后君王的统治地位才能稳固。 古书上说:“君王好比船;百姓好比水。 水能浮起船,也能掀翻船。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56、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57、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58、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 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 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 做善事(难道是)不能累积(的)吗? 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59、  译文:仁者推行道,并不刻意去做;圣人推行道,不必勉强去做。 仁者在思虑道时,是恭敬的,圣人在思虑道时,是乐在其中的。 这就是治心的根本方法。 60、我们之所以尊重尧、禹以及君子的原因,在于他们能够改变先天的恶性(化性),建立后天良好的人事作为(起伪);良好的人事作为建立起来了,便会产生礼法义理。 61、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荀子·大略》62、日参(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 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 省,省察。 乎,介词,于。 博学:广泛地学习。 日:每天。 63、马惊扰了车子,那么车上的人就不能安安稳稳地坐车;老百姓惊扰了政治,掌权者就不能安于官位。 马惊恐车,就不如使马安静;平民百姓惊扰政治,就不如给他们实惠。 64、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 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 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65、《荀子》中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66、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6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68、强自取柱: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 柱,通“祝”(王引之说),折断。 《大戴礼记·劝学》作“折”。 69、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 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70、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7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72、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73、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74、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75、(译文)大凡在各种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一定是非常敬业,把事情认真对待的;那些失败的,一定是因为轻慢了。 76、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77、(原文):战国 荀子《荀子·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无它道焉。 ”(译文):圣人一样的人,以仁义为本,是非分明,说到做到,不差一毫一厘米,没有其他的窍门。 78、(感悟)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在于你对事业的态度,你认真敬业,就会成功,你敷衍轻慢,就会失败。 79、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80、出处:荀子《荀子·荣辱》,原文: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81、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 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 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 《诗经》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 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 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 ”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82、译文:老天不会因为人仍讨厌寒冷而将冬天终止;大地也不会因为人们讨厌它太远而将废弃了它的广大无边;君子不因为一些卑劣之人的无理喧嚷和无谓的干扰就停止自己的行动,放弃个人的伟大志向。 8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84、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85、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6、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荀子•王制篇》87、译文:仁者推行道,并不刻意去做;圣人推行道,不必勉强去做。 仁者在思虑道时,是恭敬的,圣人在思虑道时,是乐在其中的。 这就是治心的根本方法。 8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89、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 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 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 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 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 《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 《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9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长歌行》91、是呀,在古籍《荀子》中,共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 发布时间:2025-05-20 18:02:58 来源:句子汇 链接:https://www.yingzuidou.com.cn/post/16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