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常远海阔天空小品台词【请教大家如何写一本关于大学生活的话剧剧本】 内容: 请教大家如何写一本关于大学生活的话剧剧本《百吹图》 甲 我们是第一次来到这里。 乙 头一回。 甲 但是跟大家也是老朋友了。 乙 怎么呢? 甲 因为在电视里经常见到我们。 乙 大家经常看我们的节目。 甲 就是没有面对面瞧见过。 乙 没有这样的机会。 甲 所以大家很有兴趣,想弄张票看一看:这马季长的什么模样啊? 乙 都挺关心的嘛。 甲 现在借这个机会,公开在这儿展览一下。 乙 啊? 展览哪? 甲 欢迎参观,请勿拿走! 乙 哎! 谁抱的动啊? 甲 前边都是表演的节目。 乙 对。 甲 咱们俩人呢,在这儿来个别开生面的节目。 乙 什么节目? 甲 咱们在这儿进行一次体育比赛。 乙 在哪儿? 甲 就在这舞台上。 乙 这舞台上能运动的开吗? 甲 咱不搞大型的比赛项目。 乙 那咱比赛什么呀? 咱们下棋? 甲 下棋不行,下棋大家看不清楚。 乙 那,咱俩拔河。 甲 拔河是集体项目哇。 乙 那,咱俩拳击。 甲 拳击? 咱俩谁打谁都不合适。 乙 那咱俩比赛什么呀? 甲 咱俩比赛吹牛吧。 乙 哎! 吹牛? 甲 啊。 乙 说大话呀? 甲 哎,这是一种新兴的比赛项目,古今中外吹牛的人是大有人在呀。 乙 是吗? 甲 吹牛的方式还多种多样。 乙 都有怎么吹的? 甲 直截了当吹的、拐弯儿抹角吹的、互相对着吹的、捧着吹的、海阔天空吹的。 乙 嘿哟! 花样还不少。 甲 咱们通过今天这场友谊比赛,把一个个吹牛的嘴脸勾划出来,推荐给大家。 乙 啊? 甲 您爱学哪样学哪样。 乙 有学这个的吗? 甲 咱们就是让大家看一看。 乙 可以。 不过我在吹牛上可没什么经验呐。 甲 不要紧哪,一回生两回熟,熟中生巧哇。 只要你不断地吹、经常地吹、刻苦地吹、用不了多久,你能吹出亚洲,走向世界。 乙 啊? 我吹出亚洲啊? 甲 你应该有信心,你条件确实好哇! 乙 我什么条件好哇? 甲 脸皮比较厚实。 乙 哎……谁呀? 甲 怎么样? 乙 既然这样,我就吹吹试试。 甲 好,那我们吹牛比赛开始了。 乙 行,行。 甲 请大家都坐好了。 在座的哪位,如果对吹牛有兴趣,我欢迎您上来咱一块儿吹。 乙 这队伍就别扩大啦。 甲 好,现在吹牛比赛开始,双方运动员入场。 乙 还有入场式? 甲 (学吹奏) 乙 这什么乐队呀? 甲 吹管乐伴奏。 乙 好嘛,全吹一块儿去了。 甲 首先,由种子队员赵炎开吹! 乙 好! 我呀! 甲 啊? 乙 我还真没吹过这玩艺儿。 甲 要吹咱就卯足了劲儿吹。 乙 那当然了,咱还想破纪录哪。 甲 对。 乙 要想吹牛啊! 甲 嗯? 乙 在座的谁也不如我! 甲 这属于直截了当吹。 乙 我吹牛有十几年的历史了。 甲 不简单呀! 哈哈,吹了十几年啦? 乙 啊。 甲 我吹二十多年啦。 乙 他比我还厉害。 我现在吹牛上可有绝招啊。 甲 我在吹牛上有祖传秘方啊。 乙 我能把方的吹成圆的。 甲 我能把短的吹成长的。 乙 我能把丑的吹成美的。 甲 我能把死的吹成活的。 乙 嘿,你可太厉害啦。 甲 吹呀! 乙 我告诉你呀,我们家是吹牛世家。 甲 我告诉你呀,我们家是吹牛门里出身。 乙 我们家是吹牛作坊。 甲 我们家是吹牛工厂。 乙 我们家是吹牛股份有限公司。 甲 我们家是吹牛大托拉司。 乙 我们家是世界吹牛中心。 甲 我们……你们这中心是我们家吹出来的。 乙 嗐! 比不了。 你可真能吹呀! 乙 比不了! 甲 吹呀! 开局你就失利啦! 不行吧? 咱再来。 乙 来。 甲 咱们换样吧。 乙 什么样? 甲 咱们绕着吹吧! 乙 什么叫绕着吹呀? 甲 你吹我,我吹你,吹来吹去,目的还是为了抬高自己。 乙 嗬! 吹牛的名堂还真不少。 甲 吹牛人全是这样嘛! 来,吹吧! 乙 哎哟! 马季同志。 您的相声说的太好啦。 甲 哪里哪里,赵炎同志! 您的相声比我说的好啊。 乙 不行,不行,您可以称的上是名家高手,权威大师啊! 甲 不能这么说,您可以说是新星新秀、新的潮流的代表。 乙 哪里,哪里! 您的相声是高雅而不粗俗哇。 甲 您的相声是幽默而又含蓄呀。 乙 您的相声真是脍炙人口啊! 甲 您的相声可以说是当代佼佼者。 乙 您的相声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啊。 甲 您的相声可以说是世界幽默宝库里面的精品哪。 乙 您的相声让人是前仰后合呀! 甲 您的相声那真是山崩地裂啦! 乙 啊? 要地震哪? 您的相声社会作用太大了。 甲 您的相声社会效果极佳呀。 乙 上回东郊一个工厂着火啦,全城的消防队都去了,没救灭呀! 没办法把您请去了,您站在那儿嘚啵嘚啵来段相声,眼看着那火苗子出溜出溜、吧叽就灭了。 您这作用太大了。 甲 好,我这相声管救人哪。 乙 好哇。 甲 要说您的相声作用更大啦! 乙 怎么哪? 甲 西郊奶牛场那个牛哇,不下奶了。 后来把您给找去了,你是风尘仆仆,不顾疲劳,对着奶牛您就吹上啦! 乙 吹上啦? 甲 您就说上啦! 乙 哎。 甲 说了一段相声,感动的那牛啊,顺着眼睛往外流牛奶呀! 乙 您瞧瞧! 甲 哗! …… 乙 行啦! 这儿开闸啦! 您不光相声说的好哇! 您那笔头子厉害呀! 甲 您那笔头子比我厉害多啦! 乙 昨天我听说:您一晚上写八篇文章啊。 甲 我听说昨晚上,您写了仨电影剧本儿啊。 乙 您那国画也好哇! 甲 您的书法真是一绝呀! 乙 您的国画,荣宝斋都不敢公开出售哇。 甲 您的书法……海关都不让出口哇! 乙 那为什么呀? 甲 怕丢人哪! 哈哈。 乙 像话吗? 你不光文学上有所成就哇! 您还是一位出色的运动员。 甲 您……我还运动员哪? 乙 您瞧,您这体形,没怎么运动就先圆啦! 运——动——“圆”。 甲 我什么运动员哪? 乙 您是体操运动员呢。 甲 对,我要不是体操运动员,我能有这线条吗? 乙 嘿! 他还承认啦! 甲 对对! 乙 嘿哟! 前些日子你编了套高难度的动作,什么童非、李宁,根本做不了哇。 甲 你怎么知道的? 乙 体育界这点事儿,能瞒得了我吗? 甲 您给大伙儿介绍介绍。 乙 说一说? 乙 那套高难度的动作呀! 那是鞍马上的托马斯全旋,然后蹿到高低杠上,一个佳妮腾越,在单杠上来个单臂大回环,最后掉到地毯上,来个旋转七百二十度,然后从怀里头变出个大火盆来。 甲 哎呀,你可太能吹啦! 乙 行行,你也太能吹呀! 甲 我吹不过你。 乙 怎么? 甲 你不愧是吹坛上的新秀。 乙 哪里,哪里! 那我也比不了您这吹坛上的老将啊。 甲 哎,你是青出于吹胜于吹啦! 乙 哎! 您是老将吹马,一个吹俩呀! 甲 不能这么说,您是长江后吹吹前吹啦! 乙 您是……? 我都没词儿啦! 甲 又完了吧? 乙 再来,再来! 甲 还来呀,又换样啦。 乙 又换什么样啦? 甲 借吹啦! 乙 什么叫借吹呀? 甲 借别人的嘴吹嘘自己! 乙 好嘛! 这名堂还真不少。 甲 来吧! 乙 要讲借吹呀,你马季可就不行啦! 甲 马季? 甲 等会儿! 马季来了吗? 马季在哪儿呢? 找找! 马季也来啦? 乙 嘿! 这位吹牛吹的,连自己都找不着啦! 你不是马季吗? 甲 不,我不是马季。 乙 你是谁呀? 甲 我不值一提。 乙 你是哪位? 甲 我是小小的“赵炎”。 乙 嘿,“赵炎”就小小的呀? 那你是“赵炎”,我哪儿去啦? 甲 我哪知道? 乙 我是谁呀? 甲 哎哟! 你就是德高望重的马老先生。 乙 好嘛! 我俩换个啦! 甲 哎呀,马老先生真是了不起呀。 你是博学多才。 您称为活的百科全书。 马老先生! 乙 这位借别人的嘴吹自己呀! 不行,不行,我“马季”比你“赵炎”可差远啦。 你“赵炎”,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啊。 甲 不能那么说。 我小小的“赵炎”见了您是小巫见大巫啦。 乙 哪里,哪里! 我“马季”见到您退避三舍呀! 甲 怎么样? 又完了吧? 又不行啦! 乙 再来呀。 甲 这回咱们海阔天空吹。 乙 海阔天空? 甲 想吹什么,吹什么。 乙 来吧。 甲 你来吧。 乙 告诉你呀! 我这个人能耐太大啦! 甲 有什么能耐? 乙 我这人能用耳朵看书,能耐大。 甲 你没问问我有什么能耐吧? 乙 你有什么能耐? 甲 我经常用鼻子吃饭。 乙 那我能用胳肢窝找矿。 甲 我能用嗓子眼儿发电。 乙 我隔着墙能看见人。 甲 我隔着你衣服能看见你钱。 乙 我留神吧! 告诉你呀! 昨天晚上我发高烧啦! 甲 昨天晚上我也发高烧啦! 乙 我高烧六十七度。 甲 我高烧九十四度。 乙 你也不怕烧死啊! ” 甲 烧吧! 乙 烧的这厉害哟! 手里摸个玉米粒儿,一张手成爆米花了。 甲 我烧的也太厉害啦。 乙 怎么啦? 甲 今天早晨出被窝一睁眼呢,那被子烧了四个大窟窿啊! 乙 你可太能烧啦! 甲 你也够能烧的啊。 乙 昨天晚上我请人吃饭啦! 甲 我昨天晚上也请人吃饭啦! 乙 我怎么吹,他怎么吹呀! 乙 吃着吃着坏啦。 我把筷子咽下去啦! 甲 我吃着吃着也坏啦! 我把勺子咽下去啦! 乙 我吃着吃着又坏啦! 我把盘子咬下一块来。 甲 我吃着吃着也坏啦! 我把大碗咬下一块来! 乙 我吃着吃着又坏啦! 我把那桌子给咬下来啦! 甲 我吃着吃着也坏啦。 我咬……我把自己鼻子咬下来啦! 乙 啊? 你够得着吗? 甲 我跷着脚咬的! 你管得着吗? 乙 像话吗? 我告诉你呀! 我这个人少年老成。 甲 我告诉你呀,我这个人成熟得过早。 乙 我十岁就考上大学啦。 甲 我九岁就大学毕业啦! 乙 我八岁就结婚啦! 甲 我七岁我们那孩子十三啦。 乙 好嘛! 像话吗? 甲 反正吹牛也不上税不是,来吧! 乙 我跟你说呀,我六岁就长老人斑啦! 甲 我五岁就有抬头纹啦! 乙 我四岁就驼背啦。 甲 我三岁就留胡子啦! 乙 我两岁就谢顶啦! 甲 我刚生下来我退休啦! 乙 这不边儿啦! 甲 来吹呀,吹呀! 乙 跟你说呀,我这人可高。 甲 跟你说呀,我比你高得多。 乙 我两米六九。 甲 我三米六九。 乙 你有那么高吗? 甲 你有那么高吗? 乙 我热胀冷缩抽抽啦! 甲 我热胀冷缩胀出来啦。 乙 那你也没我高,我跟北京白塔一般高。 甲 我比白塔高一头。 乙 还是我高。 甲 我高。 乙 飞机从我腰中飞。 甲 卫星打我脚下过。 乙 我高。 乙 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不能再高啦! 甲 我……我上嘴唇挨着天,下嘴唇挨着地! 乙 啊? !上嘴唇挨着天,下嘴唇挨着地? 甲 啊! 乙 那你的脸哪儿去啦? 甲 我们吹牛的人就不要脸啦。 乙 嗐! 1、情节,最好写女孩子,用人物关系构建整个故事和主题,(至少要写三个女孩子以上的各自为营的人物关系)这样一方面看起来有血有肉,真是。 另一方面不复杂可以留很多悬念。 2、故事,故事不一定要新颖,但是一定让别人看懂,而且能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所以你可以将身边的事情改编放大即可。 3、语言,幽默,伤感,大气。 三个是必备。 亦可以采用网络流行语,明星语录等等。 4、表演,可以夸张。 配角要找表演欲望,幽默细胞兼具长相不用太出色的男生。 最好大家都认识,然后站到台上做什么都能叫人捧腹的。 5、配乐,我试过很困难,但是用到点子上很漂亮。 6、主题,甜而不腻,哀而不伤。 就是笑点要有,不可过。 哀伤很正常,也不用太过急求`元旦晚会主持人台词```在这冬季让我们相约! 为什么看了袁立的访谈网友都哭了? 看了袁立的访谈,我发现袁立说话前后矛盾啊? 只有我发现袁立说话前后矛盾吗? 刚开始人家问袁立,你知道有潜规则,潜规则让保你晋级第二轮! 袁立信息满满的说,我对自己从事20年的职业是有信心的! 潜台词不就是说有没有潜规则我也相信我能晋级! 可后来她自己又说我不会演小品啊,宋丹丹老师都演活了,我不会演啊! 好用东北话说了一下台词,然后说我不会演啊! 那不会演,人家觉得她输了,章子怡说你多少年没有演戏了? 用袁立话说这个就是炕啊,意思是这个就是让我输啊? 你自己都说你不会演,那让你输不正常吗? ……当然如果不是录影点,真相袁立说的是玩闹的,剪辑进去人后丑化袁立这个就不对了! 人家做公益的应该剪多点进去,这才是正能量! 《东北一家人》里的演员后来怎么都没有很大成就? 《东北一家人》里的演员也不是都没有很大成就,很多主演以及客串演员如今都活跃于影视圈,有些已经是大咖级别的人物了,如饰演牛大婶的彭玉老师在参演完《东北一家人》后又出演了多部影视剧,如饰演孙明的巩汉林也一直活跃于喜剧界,邓超、沈腾如今更是火的一塌糊涂。 可能有些朋友没有注意到,邓超和沈腾也客串了《东北一家人》吧,邓超在第61集饰演的李亚军操着一口港台腔可谓是颇具喜感,沈腾在第17集饰演的马大头子虽然台词不多,但是也极具幽默感。 除了邓超和沈腾,还有很多如今的大咖客串了这部电视剧,如王刚、张铁林、冯小刚、李明启等等等等。 所以,怎么能说参演《东北一家人》的演员后来都没什么大成就呢? 应该说《东北一家人》的一些主演后来没有取得什么特别大的成就,如饰演牛大叔的李琦,如饰演牛小伟的吕小品,如饰演朱婷婷的李颖,还有饰演牛继红的金珠以及实验牛小玲的张丹露。 可以说李琦是凭借出演《东北一家人》而走红的,当时他在片头曲结束时说的那句“翠花,上酸菜”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而在出演完这部电视剧并未淡出了演艺圈,近些年李琦也参演了多部影视剧,只是他饰演的角色多是小角色,不够亮眼,2018年,李琦还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表演了小品《为您服务》。 吕小品在出演完《东北一家人》之后便做了导演,这些年来吕小品执导了几部影视作品,如《好运连连》、《安逗与黑仔》等,中肯地说,吕小品的导演能力一般,和大导演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李颖是香港无线电视台的签约艺人,在出演《东北一家》之前,李颖在《雍正王朝》里饰演的乔引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出演完《东北一家人》之后,李颖很少有亮眼的表现,如今也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金珠是巩汉林的妻子,早年和巩汉林合作出演过一些小品,在参演完《东北一家人》后,金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上,所以她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张丹露于2006年6月嫁给了赵文卓,之后便退出了娱乐圈。 综上,并不是所有参演《东北一家人》的演员都没有取得大的成就,相反,大多数参演过这部电视剧的演员如今都成了影视圈的大咖,而这部电视剧也成了诸多观众回忆中的经典,它的内容贴近生活且不浮夸,这部电视剧在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反映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总之,它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大江大河》有多少穿帮的地方? 穿帮的地方太多了,先说台词吧:穿帮台词1:第3集,宋运辉带宋运萍参观学校,二叔说虞山卿闷骚。 闷骚是从英语“Man show”转化过来,早年港澳地区人喜欢用这个词,后来逐步被中国大陆年轻族群运用。 穿帮台词2:宋运辉打篮球,处于运动过量的状态,大叔劝宋运辉吃饭,说不吃饭会得低血糖。 7、80年代的中国人比较穷,很多人是营养不良,那个时候也没有那个条件去注意医疗预防保健,所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低血糖这样的词,是不可能出现的。 穿帮台词3:第11集,雷东宝去找倒盘条的打听钢筋水泥,倒盘条的吹牛说自己连韩国的汽车都可以倒卖。 从50年代开始,中国和韩国的关系就不好,当时中国称呼韩国都是“南朝鲜”,直到1992年中韩建交之后,中国人这才改了称呼,直呼“韩国”。 穿帮台词4:第12集,小雷家大队四眼会计说村里的账都会做备份。 备份这个词是在有了电脑之后,为了预防磁盘里的文件丢失或者损坏,很多人会提前拷贝一份,我们称之为“备份”。 穿帮台词5:杨巡(董子健饰演)安慰宋运辉,提到了“资源整合”这4个字。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我们习惯用的词是“买”、“卖”、“批发”,连“销售”、“营销”这样的词都是非常新鲜的,更不要说“资源整合”这样的词了,那得2000年以后才有。 再说穿帮的道具和镜头吧。 之前断断续续写过《大江大河》穿帮的文章,今天总结了一下,一共有24个穿帮镜头:穿帮1: 第1集,宋运辉(王凯饰演)竟然用A4纸做作业,折飞机。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读书人本来就非常少,纸张更是非常贵,宋运辉是一个农村人,哪里有条件拿得到A4纸呢? 穿帮2:第1集,宋运辉从山里比镇上,脚下踩的居然是非常平整的石子路。 穿帮3: 第1集,剧里发现了日光灯、吊扇,又先进又前卫。 穿帮4:第2集,宋运萍(童瑶饰演)写放弃政审申请书的时候,有一个特写的镜头。 这里写到了放字,并且在这个字上停顿了一瞬。 之后她继续写,可以看出她已经行云流水地写了好几个字。 但是镜头一转换,只显示她写了弃字的上半边。 穿帮5: 第2集,宋运辉(王凯饰演)镇上的邮电所,好几次有邮筒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邮筒的位置是在邮电所台阶的右边,小信箱离邮筒的位置非常远。 然而宋运辉读大学之后,宋运萍高兴地收到信,邮筒的位置已经变成了在邮电所台阶的左边,小信箱已经在邮筒的正上方了。 穿帮6:第2集,大叔和二叔吵架时,床上有一本《文学概论参考资料》。 小七查了一下,这本书是1985年出版的。 穿帮7: 这么现代化的图书馆,成排的日光灯,地面瓷砖亮到可以照镜子。 穿帮8:第2集,宋运辉读的大学,暖水瓶也太现代了吧,虽然小七不知道这种塑料暖水瓶壳什么时候有的,但是当时那个年代,普通人家应该还是以竹篾壳和铁壳为主吧。 再看看这个布告栏,看起来还蛮像那个年代的。 然而宋运辉带宋运萍到学校里参观的时候,大家再看看这个布告栏,是不是感觉穿越到了2018年? 这个上下铺床又结实又好看,看起来也是2018年的水平啊。 1989年播出的《十六岁的花季》,那还是上海的学校,都只是这种铁丝床,晃晃悠悠的。 穿帮9:在第三集宋运辉、宋运萍回家的时候,他们摔跤的地方,下的雪还蛮大的。 我们可以看到,地上都积了一些雪。 但是后面郁郁葱葱的树,没有一点雪的痕迹。 我们再对比一下,下过雪的天气,正常的树都应该是跟下图的树一样,有积雪的。 穿帮10:第4集,宋运萍的房间貌似有一个四层的不锈钢饭盒? 穿帮11: 宋运辉去小学做辅导员的时候,教室竟然有电线扣板,而且还用塑料埋好了线。 像这样的小学生课堂、像这样的窗户,现在很多偏远县城都做不到吧。 穿帮12:第7集,小雷家大队会计四眼跟雷东宝(杨烁饰演)说分了一张自行车票。 然而几天后,小雷家的人去县里找徐县长的时候,他们就有成排的自行车了。 结婚时候的自行车更是多得不得了。 再看看拖拉机的这个座椅,竟然还有方向盘……穿帮13: 第7集,宋运辉找梁思申沟通的时候,拿出来一张试卷,有网友吐槽说那个年代的试卷应该都是蜡纸油墨版印的才对,而那张试卷是打印出来的。 比如蜡纸油墨版印的试卷是像下图这样的。 穿帮14: 梁思申的自行车已经跟咱们现在的自行车没有两样了。 而且梁思申的衣服也是相当时尚啊。 对比一下,今年《声入人心》里歌手的衣服。 穿帮15:第8集,梁思申找宋运辉,说:“找一个用一个时间,学完高中三年课程的人。 ”然而,细心的网友“小桥流水63452”却告诉我们,那个年代的高中根本没有三年的课程,而下面的回复也证明他说的是对的。 穿帮16:第8集,宋运辉说宋运萍放暑假的时候结婚,然而她们穿这么多衣服,不是春天也应该是秋天吧;而且那个年代的西装有这么修身吗? 穿帮17:第9集,可口可乐,这个可能是植入广告。 不过小七还是查了一下,发现可口可乐确实在1960年就生产了一种钢罐,是这个样子的。 穿帮18:第11集,雷东宝去找钢筋水泥,虞山卿让他去找倒盘条的,到倒盘条家的时候,发现“一户一表”的电表,要知道,那个年代,全国还没有实现全民户户通电,更不要说一户一表了。 穿帮19:还是第11集,钢筋厂厂长一不小心口误,把钢筋说成了水泥。 穿帮20:第13集,雷东宝被关,县委陈主任和宋运辉、宋运萍两姐弟相遇时,手里拿的都是自动伞。 穿帮21:第14集,小七是80后,出生在南方,小时候也只见过青砖,《大江大河》里小雷家刚开始生产的就是红砖,这一点小七本来就有疑虑,然而到14集时,竟然出现了水泥砖……穿帮22:第14集,徐县长找雷东宝喝酒的时候,酒杯里的酒居然在冒烟。 穿帮23:第14集,有网友说那个时候完全是内部分配,不可能有像人才市场一样的面试招工。 因为只有一个就业名额,表现好的宋运辉被虞山卿挤掉,宋运辉不开心,出来散心,看看这个房子跨度几十米的全钢结构顶棚,未免也太现代了吧。 (这个貌似第2集里也有)而且貌似出现了塑胶跑道? 穿帮24:第15集,玻璃钢安全帽? 也不符合那个年代。 那个时候更多的应该是这种竹篾安全帽啊。 有好几个网友告诉小七,宋运辉带的那个眼镜是镀膜树脂镜片,而那个时候的人基本上用的是玻璃镜片。 但是小七查了很久,也查不到镀膜树脂镜片的发展史,所以,如果有懂行的朋友们,是不是可以解释一下呢? 网友“孤星月5”说宋运辉父亲住院,点滴扎在手背,那个年代打点滴都是扎在手腕上。 这个小七实在是没有印象了,只记得小时候身体不舒服吃药,医生如果开药的话,都是拿剪刀剪成几片,再拿纸包好给我们,不像现在一买就是几盒药。 本文由“影视小七说”原创,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们请点赞、分享哦,更多的影视评论吐槽,请继续关注我们哦~大家有印象吗? 发布时间:2025-05-17 09:18:42 来源:句子汇 链接:https://yingzuidou.com.cn/post/15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