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或许不是近几年最好的电影,但却能让我在电影院感受一场华丽的视听,说实话这是一部埋汰文艺青年尤其是文艺女青年的电影,剧中很多细节都透露这两人根本不是一路人啊,

开场,男女主角在拥堵的路上偶遇,男主开的是一辆美产老爷车,车载音响还是磁带,女主开的是一辆日产丰田,通过开车这个细节,编剧想透露男主是一个具有强烈浪漫主义的文艺青年吗?反观女主则是一位实用主义,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女主第一次试镜失败回到出租屋的时候,一看就是一个合租房,选择合租的目地只有一个,那就是便宜,这也充分的说明女主是一个实用主义的人,再看男主塞巴,即使兜里没钱也要一个人住,很多人认为是不合群其实是他看重空间的独立性,内心比较执着。

两个主人公的欲望都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塞巴想开一间爵士酒吧,米亚想成为万众瞩目的演员,但在影片中段的时候塞巴的欲望发生了变化,他想要成为一个有稳定收入,为米亚带来经济保障的人,从这一变化上来说男主比女主具有更多的维度,吵架戏部分,通过对话揭示了男女主角的价值观,矛盾的冲突一步步升级,塞巴与基思的对话也值得玩味,听了基思对爵士乐的看法,后来想想这不就是电影与现实的微妙写照吗!

影片的结构十分清晰,分为冬、春、夏、秋、冬五个章节,分别讲述了相识、相恋、热恋、分手、重逢五个不同的时期,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均衡的比例,甚至每个章节之间也暗含了内在的变化,春夏秋冬的转换即表达了二人矛盾的产生和加深。现实决定了他们不能一直这么走下去,大概是因为老天嫉妒童话般的爱情,给天下有情人设下了一道“现实”的难题,要么这么走下去,穷并快乐着,要么一方做出改变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不过无论哪个选择,他俩的爱情注定走向末路。

如果两人是离目标越来越近,也可以穷并快乐着,但是塞巴很清楚自己存的钱离开一家店还有很长的距离,所以他要先成就米亚的梦想,只是一旦他开始改变自己,他就不是原来的塞巴,那个执着于纯粹爵士乐的塞巴,还有不管出于什么理由,米亚都不希望塞巴放弃自己的梦想,这不是她想要的,她爱上的塞巴是执着于爵士乐的人,他们都在对方的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那个执着于梦想的自己。

影片最后在酒吧里各自实现梦想但早已天各一方的二人,在目光相聚的那一刻,分明是微笑着的。
爱的本质是什么?
中国的电影只要一触及这个话题就会变成青春励志片,矫柔造作的煽情或是默默转身的守护等含有牺牲成份的意味都会让我远离,相比之下,我喜欢的是美国电影里恋人之间的相互鼓励:梦想是你一个人的事,你应该去做实现梦想的事。
从2006年的《K歌情人》到最近名气大躁的《爱乐之城》都是这类题材的电影,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K歌情人》里的男女主角身份有尊卑,《爱乐之城》是势均力敌的努力。
理想中的爱情。图片来自网络。
《爱乐之城》整个编剧的逻辑从放映开始醒目出现在屏幕的“WINTER”便奠定了叙事的框架:男主角爵士钢琴师塞巴斯蒂安和在影片拍摄现场咖啡店做服务员的米娅在两个人失意时相遇,经历过一翻努力,两个人分别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毕竟,冬天在电影里的景象表达是萧瑟的风景和失落的心,唯一让人觉得意外的是象征着收获季节的秋天,米娅和小塞最后没有在一起。不过,也正是这种淡淡的缺憾让影片的叙事更接地气,更能凸显电影艺术的真实性的力量。
影片开场。图片来自网络。
电影一开场就是堵车,导演用中景的镜头在堵车的青年男女中捕捉到时米娅趁机练习试镜的台词,塞巴斯蒂安用车载音箱听爵士乐,这个细节交待了两个人的梦想:米娅想成为一名编剧和演员,塞巴斯蒂安的梦想有一间可以自由是演奏爵士乐的餐厅。
尔后,一场立交桥的歌舞开启火辣的梦想之旅,米娅穿着廉价的衣服和几个女孩子合租在一起,塞巴斯蒂安像行人一样注视着原本是爵士表演的餐厅。导演有意用俯景去拍米娅试镜失败后躺在床上的镜头,用远景拍塞巴斯蒂安注视餐厅的镜头,这一切都在预示着塞巴斯蒂安和米娅也只是千千万万青年中的普通平凡的人而已。
俯景下的米娅。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点是服装上面的安排,米娅的出场是一件普通的白衬衫,再到深蓝色、黄色、浅绿色,淡粉色的上衣,都能让人嗅出廉价又卑微的味道,而当她功名成就时,她是穿着有质感的黑色小礼服拿着高档的手包,温婉地走在夜晚的街道下。两者的对比,有意地将梦想实现前的贫穷与梦想实现后的富裕赤裸裸地呈现生活的本来面貌。
塞巴斯蒂安的服装从最初的黑色、浅灰色和深蓝色,更多的是他心情低落的写照,尤其是他加入乐队后需要为杂志社拍照而穿上的黑色夹克时,对未来的迷茫的黑暗之心真实地体现了,当然了,他实现了梦想后的服装是绛紫色,这个带有梦幻式的色彩,或许是塞巴斯蒂安内心的写照:鼓励米娅全力以赴去实现梦想,意味着他不能和她在一起。
然,恋爱的美好之处是松开手,让你去飞翔,找到属于你的天空,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和爱情。
最初的相识。图片来自网络。
写到这里,脑袋里忽然想起读大学时最喜欢的周传雄的一首歌,他是这么唱:
最痴情的男人像海洋
爱在风暴里逞强
苦还是风平浪静的模样
卷起了依恋那么长
挥手目送你启航
到你觉得我给不了的天堂
一下子我发现自己对塞巴斯蒂安的好感多于米娅。米娅对自己的才能不太肯定,当她受够了无数次试镜失败的痛苦后,她结束了与塞巴斯蒂安的恋情和尝试接近梦想的努力。她在迷茫(试镜时身穿的淡蓝色的毛衣是很好的内心写照),塞巴斯蒂安也在迷茫。
塞巴斯蒂安以为米娅喜欢他有份稳定的工作,加入了一个流行乐队,讨好听众的喜好。塞巴斯蒂安以为这就是成熟,改变了最初的梦想。其实,塞巴斯蒂安也在迷茫。
迷茫中的米娅。图片来自网络。
当米娅离开,塞巴斯蒂安接到找米娅的电话,几乎否认掉米娅曾经在他的生活里的存在。但一听对方是大导演,内心的笃定让他找到米娅,陪她去试镜。在米娅的生活里,塞巴斯蒂安的角色是男朋友,更像是导师,陪伴者。
米娅遇上了塞巴斯蒂安,所以她有梦想的实现。
塞巴斯蒂安如果没有遇上米娅,最后他仍是爵士乐餐厅的老板。
让人感动的一幕是塞巴斯蒂安看到米娅和丈夫来到“小塞“餐厅时,他往人群中瞥了一眼,几乎哽咽地说:“欢迎来到小塞餐厅”。
看到昔日的恋人功名成就后投入别的男人的怀抱,他能说什么呢?
只能交给钢琴,回忆往昔,遐想”如果此时是我在她身边“的美好画面。
除此之外,他还能后悔当初的决定吗?
一、2017年度院线上映国产电影十佳
1、《芳华》:历经波折,芳华怒放。这次我们不黑小钢炮,我们为他勇敢的现实主义情怀打CALL。

2、《暴雪将至》:跟小刚导演一样,董越用一个个充满人文主义情怀的画面给冰冷的小镇带来了温暖,给动荡的90年代画上了一段忧伤的休止符。
3《妖猫传》:凯爷“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美轮美奂,鲜衣怒马少年时,目前为止最好的大唐盛世。

4、《绣春刀2》:这部电影里每一个男性角色都给我们带来了一段影帝级的表演。

5、《大护法》:怎么可以用这么简单的画面给我们带来这么深刻的人生思考,这就是二次元。

6、《相爱相亲》:三代人的情感,让人想起了很多老电影。

7、《解忧杂货店》:画面太美了,如果你还能找出一部更好的国外原著改编的国产电影,算我输。就像导演韩杰之前的《hello,树先生》一样,未来自然会有人再回头看这部电影的。

8、《闪光少女》:一部被低估的二次元小妞电影。单纯的可爱。

9、《老兽》:与众不同的影像风格,一个被遗忘的城市因为这部电影而复活,在这个时代尤为珍贵。

10、《战狼2》:纯粹是因为票房,还有就是它给我们输出了一个所有阶层都参与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话题。它的意义在于超出了电影范畴之外。

二、2017年度院线上映国外电影十佳
1、《东方快车谋杀案》:它在试图告诉观众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其他的都不太算是。

2、《敦刻尔克》:最伟大的时刻往往都是沉默,最有力量的台词往往就两三字。

3、《摔跤吧,爸爸》:还有什么禁忌是阿米尔汗不敢碰的?有的时候还是挺羡慕印度的。

4、《神奇女侠》:盖尔加朵一出,宅男臣服。DC贵在保持了一种气质,这让他有别于漫威。

5、《寻梦环游记》:套路的胜利,防不胜防啊,明明能看到他在挖坑,但就是忍不住跳下去。

6、《至暗时刻》:磅礴大气,不走寻常路,你能找到一种文学表达的意境。

7、《爱乐之城》: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一部只看海报你就会立刻把它列到年度十佳的电影。

8、《海边的曼彻斯特》: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经历过痛彻心扉的人生之后的。感谢马特达蒙扎个小辫去了长城。

9、《银翼杀手2049》:很多时候有些电影可以让观众对人生和未来开始产生怀疑。

10、《降临》和《天才捕手》并列:总有一些电影让你像是在阅读一部文学著作。这两部电影就是。


首先明确一下我并不讨厌这个电影,之所以选择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觉得本身关注这个问题的会更理解我的意思。
电影单纯让我打个分,10分我给7分,还是蛮喜欢的,我没法评价他们的歌舞水平,外行看热闹,其中励志的部分我也蛮感动的,尤其女主最后试镜,我不认为那是「没演技却迷之中选」,其实那段女主表现的挺好。
我真正蛋疼的是这个所谓的反转结局。
假设剧情结局发生在2017年,女主五年逆袭,2012年在巴黎拍处女作,排练三个月,拍摄四个月,再算上行程安排、后期宣传等,一个电影下来至少一年多,进入2013年了,五年过去五分之一了。
就算女主直接靠这部电影走红,也不可能拍了一个电影就停止吧?肯定要有后期持续的发展才可以,也就是说女主在剩下四年里是非常宝贵的娱乐圈事业上升期。
那么结局可知女主的孩子至少也得一岁半以上了,加上怀孕的十个月,就是两年半左右,就算西方对怀孕生子不是很care,但毕竟您职业是演员啊!这种情况不算事业助力吧?
女主在2014年中期就要怀孕,那和现任老公相识、相交、相爱、结婚是什么时候?就是往闪婚算,也是2014前半年吧?
这时候离她和「我永远爱你」的男主分别,只有两年啊!这两年里有一年还是她全力以赴的拍电影,也就是说仅仅一年的时间,女主就爱上别人并且直接奔着结婚生子去了。
生活重心不可避免的要往婚姻、怀孕和孩子上有所转移的情况下(我指的不是在家相夫教子,而是事业上难以像单身空腹一样全力以赴,这一点不承认的可能没上过班,处于上升黄金期的人轻易不会选择婚姻,至少不会轻易怀孕的)——女主居然大红大紫事业巅峰了!
这是多么梦幻的一个设定啊?
本身来讲,男女主双双事业有成就是一个很不科学的HE,真实世界哪儿那么友好,哪有什么选角导演千里迢迢电话打到你男友那里找你的!既然是要熬鸡汤给我们一个励志的梦,为什么结局又试图在感情线上强调现实反转呢?要知道女主的老公没有任何铺垫,根本没法让人感受到他是否更合适女主啊!
既然结局想现实流一下,为什么女主却拥有一个如此梦幻的「五年大跃进计划」呢?
如果这个反转真的体现了现实,那说实话,我认为女主的老公很可能才是女主走红的真正原因。
女主在前期的剧情里,完全看不出女主和ex的情感细节,感觉俩人基本没感情,女主却还要违背初衷去应付ex的土豪哥哥,这个设计本身就很奇怪,女主出于什么目的和前男友在一起的很耐人寻味。然后女主轻易劈腿爱上有激情和才华的男主,在表演失败后因为放弃了梦想又立刻断绝了和男主的来往(她的台词表示主要是因为事业打击而不是感情为主,核心是「没钱付给剧院」),男主为她伤心到躺床上起不来,她在家并没有什么严重的负面情绪,且得知有机会试镜后没有任何挣扎就回来了(除了和男主说的那几句话算泄气话),然后在「为了事业」前往巴黎的第二年就认识了现任老公并迅速结婚怀孕并且火速走红,这真的是个励志故事么?
女主和老公听男主弹钢琴时的姿态,很像和ex的交往状态,相敬如宾,礼貌而又有距离,在意淫版本和男主一起听的时候,却是你摸我的手我摸你的腿,状态完全不同,为什么姿态差距这么大?
导演到底这个结局表达的是什么?是浪漫理想主义还是实用现实主义啊?还是精分了,两条线一起拍?
有人说导演是想表达「理想跟随一生,恋人可以随便换」的意思,普通的恋人的确可以,可是男女主对于对方是「普通恋人」吗?男主挖掘了女主即兴表演的才能,男主给了女主继续追梦的动力,男主给了女主在低谷时的情感关怀,男主避免了女主错失最重要的翻身机会,而女主对这个曾经在别人都嘲笑你时拼命鼓励你的男主、这个在你颓废放弃时跑去找你带你回去改变人生的男主、这个明明爱你却还是放你离开鼓励你全力以赴的男主、这个五年来用着纪念你的店名单着身弹着琴幻想着和你白头到老的男主——只有区区两年,就抛之脑后可以去爱别人了!
甚至从女主五年后看到男主的震惊神态来看,她这五年只自己忙活,对于「和平分手」的男主可以说是不闻不问了,根本就不知道也没想到男主开了爵士俱乐部,在这个用苹果看油管的背景设定里,女主没有通过任何渠道了解到男主的消息,也不关心男主的梦想实现了没,回到了LA也只是去昔日的咖啡厅感受大腕特权,没一丁点旧地重游的惆怅,这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所在啊姐姐!
这就是导演心中有理想和热情的人对待生命中的贵人与感情的态度?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女主是出于和男主的感情才彻底断联系,但如果感情深到发个短信都心痛窒息,那怎么会这么轻松的嫁人?对她老公公平吗?如果感情也就那么回事儿,不至于要死要活,那问问知己近况有那么难吗?对男主公平吗?
唉越说越火大了。
我可以理解知己不能长相守,患难之交不能共富贵的设定,但是哪怕女主过几年再结婚生子、两个人两地相隔怀念彼此却没再见面、男主一个人在电影院看女主的电影微笑、女主一个人在片场听男主的专辑流泪这样的浪漫悲剧我都能接受,女主的这五年完全抛弃男主的迷之逆袭我是真的、真的、真的觉得太不合理了,就像吃了假糖,外面的巧克力化掉后,里面的才是赤裸裸的真相的感觉。
如果这只是个电影,我不会这么在意,甚至觉得这是挺有意思的结局,但是这电影一直被刷的不是情怀吗…这情怀有点细思极恐啊。
女主抛弃有钱ex跟了男主并且一直陪伴他那段是很感人的,包括男主太疏忽她时的等待,对男主的理想的关心,争吵时的受伤,我相信那一刻她是真心的。但是到头来,在结局,还在浪漫着的好像只有男主一个人而已,女主最终从功利里来回到功利里去,并在某种意义上全面抹杀了男主存在过的痕迹,最后的回头不过是她对自己那一丁点的冲动的缅怀,个中几分真心为男主,她自己才知道吧。
所以电影看完真的是一种「前面打了多少鸡血,结局就有多少鸡毛」的失落感,这是我完全不想在一个讨论「理想、信仰与热情」的电影里得到的感受,我更不理解怎么会那么多人看完后兴高采烈好像看了童话受了启迪似的。
因为,在男主的梦想与女主的现实这两条发展线索中,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女主这条线才是真实的,睁着眼睛说瞎话是没意义的,女主的成功模式基本上就是告诉了你:男主那个浪漫主义情怀的结局是假的、是加了特技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基本就不、存、在!
因乐生爱 情迷此城
文/梦里诗书
爱与梦想所谱写合奏的《爱乐之城》,是笑中带泪的,电影即喜闻于逐梦之路上爱的相随,也泪目于那难成眷属后的遐想,于此中电影至美的镜头与歌舞如梦似幻的结合,更将一座繁华之都的魅力淋漓尽致的得以了展现,让人不经多么希望时间能就此停留在这座浪漫的爱乐之城。
两个身怀艺术梦想的青年共同追梦的爱情故事,其实就剧情本身来看并没有太多的新意,甚至可以说是略显俗套的,但达米安·沙泽勒却将这样一个看似俗套的爱情故事变成为了一个让人想永远沉醉其中的童话,这是因为电影透过恰到好处的歌舞,经典动人的配乐和完美的节奏掌控,编制出了一个太过美好的梦境,即便这个梦境有着虚假的桥段,可透过那近乎完美的光影艺术却让人变的愿意去相信这份发生在洛杉矶的浪漫,相信这段固有遗憾又何其美好的爱情。
《爱乐之城》最为值得称道的所在,便是将本很难被嵌入现代电影之中的歌舞,让人感慨是如此行云流水的与电影融为了一体,在那让人有感豁达欢愉的歌舞中,初恋的美好与惊喜得以了表达,对梦想的坚守是如此的笃定,洛杉矶的良辰美景亦仿若变的更为梦幻,歌舞在这部电影中的体现,不仅做到了没有一丝的突兀刻意,更浑然天成的成为了一种电影美学的享受,这种堪为完美的歌舞嵌入,直入人心。
《爱乐之城》不仅有着完美的歌舞,这一次的达米安·沙泽勒对音乐的融入,比之《爆裂鼓手》还要更为出色,钢琴、爵士、流行飘扬荡漾的音符,几乎完美的出现在了它们最当出现的地方,表达着男女主角们的喜怒哀乐,而当男女主间的关系虽着现实而急转直下,音乐也随着黯然离去,直到最后他们试图再度逃离现实之时,那动听的旋律则也于此再度回归,使电影的结局着犹如《泰坦尼克号》结局的异曲同工之妙。
《爱乐之城》更是一部站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电影,其实即便你看的电影为数不多,亦不难发现这部作品所饱含对旧有好莱坞电影的怀旧之情,但巧妙的是这种怀旧在电影中其实只是一层糖衣,在这层糖衣之下,不论是那由冬而起至冬而终的季节更替,还是对洛杉矶旋漪风光的善用,都是这部电影自身的新颖亮点,达米安·沙泽勒并没有将怀旧变成自己的王牌,而是在一部让人倍感新颖的电影中用真挚动人的情感真正做到了返璞归真。
还记得《午夜巴塞罗那》中有一句尤为经典的台词——“只有未遂的爱才会浪漫。”,而这部让人因乐生爱,情迷此城哀而不伤的《爱乐之城》,无疑正是对这种浪漫做出最好诠释的佳作。